选 择
(2013-06-16 21:18:49)
标签:
心理职业生涯中年追求人生意义杂谈 |
这半年来,由于多年的积累,工作量成倍增加,近期不得不婉拒了几份工作,但个人的时间,相比之下,仍然不足。于是常常在忙碌之余心生各种愧疚。直到昨晚的一个很残酷的梦,把自己惊醒,醒来时胸口压抑得透不过气,心里自嘲,再不调整,相对应的位置该用失去健康来回应了!
回想这一辈子,总是有个声音,那就是——你不够好!
这声音鞭策着自己一直往前,疲惫也不知停息。即使自己内心有另外一个声音告诉自己这样不好,但外界的各种事物仍然不断地干扰着自己的心海,比如,某某业内人士,年咨询达到1000小时,年收入50万;某某资深老师,一次的咨询收入就足以支付机构一年的场租;某某讲师,在培训内声名大噪……自己相形见绌、自叹不如。于是去承接更多的工作,潜意识里试图追赶那似乎触手可及的东西。
想起之前的一个同行的分享:虽然自己很努力,是家里唯一的大学生,但其父母仍然觉得自己不够好,言语之中总是令自己痛苦非常。常常是,自己每到一个高度,就会看到另一个高度,长期以往,疲惫不堪,甚至于付出健康的代价。
这样的情况比皆是。看周围的许多朋友,现有条件已经不错,仍然挣着挣不完的钱,做着做不完的工作,如果确实是自己喜好倒也罢了,但看其整个人的状态,却不容乐观。我玩笑般地说,今天拼命挣出来的金钱,其实有天突然发现,它们并不足以支付自己因过度付出而导致早衰的整治费用。
孰得孰失?
对于中国的许多父母而言,孩子总是不够好。他们都希望孩子在现有的基础上,能够更上一层楼。这种期待变成孩子努力前行的魔咒,没有过程,只有一个又一个的目标。孩子们痛苦但无力挣脱,除非自身的觉醒。觉醒才能带来自我的独立,否则只能被动地牵着走。
自体的被动常常来源于安全感不足。安全感惯常被用于亲子关系、伴侣关系中、行为模式中,除此之外,还存在于个体与学习培训之间(特别是咨询师群体),个体与体制之间,个体与某个集体之间。简单说来,只要存在着关系,人与人或人与物,就有安全感的影子。安全感不足,让自己只能被控制或者跟随顺从某种体制或者规条,不敢放弃不敢突破不敢独立不敢自由。
相当长的一段时间,自己有着较强的成就动机,并且,也找到了前往之道,但临门的那一刻,仍然犹豫,最终退却。心里清楚,这种选择,肯定会得到一些之前所未得的,但有得必有失,那么,自己究竟要什么?
打个比方:如果得到了名就能得到利,得到了利之后呢?如果不是为名亦不为利,那么努力之后,得到的是自我的成长?只是,自我需要成长的部分所相对应的内在匮乏,是靠名利可以解决么?
在冲突的过程中,明白了自己要什么,并且明白了自己所坚持的东西,正是自己已经得到并且给予自己滋养的部分。
在这个行业上行走了6、7年,有天我突然问自己:最终自己想在这个行业上得到什么?获得什么样的东西?
现成看得到的职业生涯的顶端,莫不过几种。比如,成为某个领域里的专家,有做不完的咨询讲不完的课;比如,成为灵修的大师,像某位同行自嘲的,等到自己白发苍苍时,领着几十个人打打坐也是足够资本的……总之,只要自己有足够的精力及时间的投入,名利双收大致可得。
问题是:这是自己最终想要的吗?人生的终极追求就是这样吗?为了这些,自己会失去什么?职业的高点之后,还会有什么能让自己充满活力地完成并且心存喜悦?
今天恰好是父亲节,父亲和所有的父母一般,都明示暗示地表达着他们的殷殷期望。这或者是年轻时努力的动力,然而在人近中年之时,通过自我检视,我终于可以把父母的期待完全放在脑后,明白如何更好地尊重自己内心的需要并做出选择。退出某一舞台,才能进入另一舞台,体验另一种精彩。
感谢自己的坚持,让自己启程,进入人生的另一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