叹息
(2012-12-10 22:29:17)
标签:
叹息心理情感 |
分类: 咨询师手记 |
晚上去上瑜伽课,这是我很喜欢的一种活动,常常在这样的环境里能快速地安静下来,享受和自己的身体和感受在一起。但今天的课却让我觉得不舒服,一开始不知道是怎么回事,接着觉察到令自己不舒服的是一声声的叹息声,我开始留意是哪位学员的呼吸,找不到,后来终于发现其实就是课程所播放的音响。
我奇怪于自己的感觉从何而来,这样一种平常的呼吸声,怎么能如此扰乱我的心绪?于是沉浸其中,去寻找缘由。沉静下来,身体的动作也越来越自如,还得来老师的“你好淡定”,慢慢地,我找到了答案。那样的呼吸声,很像是叹息,我对叹息很敏感,或者说,我把这种常态里的呼吸声直接解读为叹息声。
叹息声里的无奈无助很是煎熬人心。记得小时候老人最不喜欢孩子的叹息声,说是一叹三衰。可见叹息里的抑郁悲伤之重。
叹息藏于暗处,像是一个心有不甘的失宠者,不积极不努力又不甘心被遗忘,时不时冷不丁地来提个醒,告知对方自己的存在。忧忧地怨怨地,让人怜让人烦。
母亲的叹息声会令孩子焦虑不安。就像一个个案,孩子焦虑并有轻微的强迫行为,母亲诉说自己总是休息不好,因为孩子太需要照顾,自己疲惫不堪。母亲愁惨的面容令人不舒服,似乎她真的有个操不完心的孩子,但孩子学习优秀,人际稳定,做事有度,令人对不上号。直到孩子的沙盘里呈现出的巫婆的母亲形象,才真相大白。母亲自己对于生活的不满,令孩子不得不去照顾母亲的需要。孩子被无形的叹息所控制,逃离不开,于是用“症状”来表达和逃离,或者孩子是无法逃离的,因为母亲的抑郁令亲子互动显得特别地生动和深刻。
长时间的关系互动会形成一种习惯,不管是健康的还是病理的,对于孩子来说,幼小而无从选择,很容易被家长的病理性情绪吸引,甚至沉迷。成年后即使意识到,因为已经固化习惯了的神经质性的情绪模式,治疗的难度也相当之高。
母亲的叹息声特别令人恐慌,因为叹息声里的无限可能,无从猜测无从下手无法触摸,一切皆有可能一切可能都是错的。孩子们常常以为是自己不好,是自己做错了事情,但由于情绪不被允许表达,答案不能揭露,恐慌被深深地压抑和隐藏,成人之后,总有无由来的害怕和担心,对未来的不确定的焦虑,内心像弥漫着浓雾,经久不散。
在叹息中成长的孩子敏感、谨小慎微,像个孩子,总生怕做错了什么。他们内心不舒服也不爱表达,特别能藏心事,对情绪习惯性地藏匿,不断重复证明“别人是不会理解的”、“没人有可以懂”,习得性的无助令他们“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开”。
叹息虽然无形但能量巨大,不知不觉地就被绕进去了。于我而言,能在这样的时刻,体验到这样的感受并且不再被它的束缚,缘于自己勇敢地沉浸在叹息声里,因为经验告诉我,再不舒服也会过去,只要你跟它在一起。只要你勇敢地和情绪在一起,情绪就会转变出其原有的能量部分,就像淤泥里也能开出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