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接触到这个词是在自闭症儿童治疗的课程培训上,顾名思义,就是感情冰冷。因为自闭症儿童本身的情感特点,一度认为和冰冷的母亲有关,当然后来证实并非致病源,但词语本身携带的巨大冲击力和能量让我从此记忆深刻。
是偶然也是必然,时隔二、三年,以前的几个旧个案重访咨询室,都是自己初到深圳时接触的案例。印象很深刻的,个案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咨询探索到原生家庭关系时被中止。当我再次见到个案时,回忆起之前的咨询片段似乎仍然在昨天。
冰箱母亲以一种不自知的情感隔离方式和身边的人相处,看似关系良好,实则都有界线分明的距离感。在普通人际(朋友、同事)上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在亲子关系上,其“冰冷”无处逃遁。冰箱母亲和自己的母亲感情疏离,虽然会用物质孝敬之,但无法真正靠近。这种情感模式也复制在和自己的孩子关系上,最明显和典型的表现是孩子会经常会说“妈妈根本不爱我”,并呈现出各种行为问题。
印象中很深的一个个案,长得非常可人很芭比样的小女孩,在一次和母亲的冲突中试图打开车门跳车,深深被刺痛的母亲才觉得应该改变和治疗。在此之前孩子有过多次表达,但都被忽略,觉得孩子就是在闹情绪……经调查,有约50%的孩子曾经想过要轻生,这些孩子会表达不被理解不被爱,孤立无援时不知道找谁诉说,数字如此触目惊心,但是,极少能够得到看起来“正常”的家庭的正视。
冰箱母亲外在给人的感觉不一定很冰冷无情,相反,可能是面带微笑,对孩子也挺细致,总之就是尽心尽责。其冰冷的不是外表,而是情感。她们不知道自己一直躲在自我的世界里,与外接触(包括与孩子互动)靠的都是理性的行为,是教化之后的功能,而不是心与心的交流。她们由于感知不到自己真实的心和感受,所以也触摸不到孩子的情绪,所以她们在教育孩子方面常常困惑不已,读了很多教育书籍,请教他人各种办法,但都是事倍而功半。
没有情感的教育是低效能的,这样的教育让带孩子成为一种负担,孩子成为影响自己的累赘,这些感受孩子都可以感受得到,所以孩子会有真实的表达——妈妈不爱我。
面对自己总是最难的,习得的社会道德规范令这个过程难上加难。我们常常会觉得指责父母是不对的,当碰到父母课题时就像被针剌样惊跳逃离,或者用各种合理化的理由来给父母开脱。这种困难也是种非此即彼的刻板认知。事实上,在心理咨询的过程中探索父母的局限和不足带给自己的伤害和影响并非对父母的“抛弃”、“责难”,更非“大逆之道”,我们追求事实的实相并不等同于要背叛过去,也不是要与谁绝离。对于心理的感受而言,伤害就是伤害,痛苦就是痛苦,唯有与过去这些情绪有个面对,才能真正打通与亲人的隔阂,才能去掉自己过去为了自我保护而套上的厚厚盔甲,才能让孩子感受到有情感的真实的母亲。当孩子感受到母亲的爱,才听得进母亲的话。否则,即使母亲是对的或者出于好意,都只会被拒绝。
“用心爱孩子”,可现实是,我们的心是闭锁的,靠的更多是大脑思维。这样的互动就像彼此间隔着一面玻璃幕墙,看似在一起,实则连温度都没有。孩子看得见母亲,却感受不到母亲正确的反馈,内心的抓狂就化为种种“难管”的敌对行为。
面对现实世界,用理性足亦;感知情感和获得智慧,唯有心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