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2012-11-23 23:06:42)
标签:

生命价值

生命意义

教育

分类: 咨询师手记
    据新华社电最近一段时间(11月),有关一个“最美中学生”的故事在网络间被热传:山东省枣庄市枣庄二中高三学生龚钰犇,在车祸来临的瞬间,一把推开同学,自己却被压在车轮下,致使右腿高位截肢。

 

 

这样的事情时有发生,但我却觉得刺眼,危险当前,真的仅有舍己为人这种方式吗?

 

为了别人,不惜牺牲自己。我们的教育都这样教导孩子,那么,生命本身应该放在哪个位置才合适?

 

过度地渲染自我牺牲,某种程度上让孩子们只学会一种方式,非此即彼,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而忘记了还有两全的选择和可能,失去了双赢的思考的智慧。而这样的导向导致的悲剧时常发生,比如,见同学落水了,都没考虑自己会不会游泳,有没有能力救别人,冒冒然地去行动,白白失去生命。

 

 

想起老师讲的一则冷笑话:两个孩子遇到猛兽,A孩子快速判断还有多少时间可以逃跑,B孩子马上换跑鞋,A取笑B,你不赶快跑,换鞋子做什么?B回答,我只要跑过你就行了。

就这样的一道题目,可以引导孩子有多重的思考,但是在家长的常态下,几乎是直接给出答案,而不是问孩子“你怎么看呢”。在道德形成的过程里,教育里也只是给出一个一致的答案,直接去掉矛盾和冲突,剥夺孩子们内在的感受和思考的自由。更悲剧的价值教导更是“你要把生的机会让给他人,自己去喂猛兽”。

 

 

中国文化里“共生”的味道太浓,界线总是模糊不清,当社会只认同一个价值导向时,自己也必需如此。如果自己有奇特的想法,就容易成为异类,“跟别人不一样”是极端没安全感的事情。因此孩子们没有太多的选择。

 

这样的价值导向诱使孩子们因害怕被认为“自私”而失去自我,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甚至让孩子们为了获得认同获得荣誉去做牺牲,让孩子停留在低层次的道德水平,即对法律和权威只能服从。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对于个体的道德发展水平有着深刻的阐述。最初级是前习俗水平,即服从和惩罚的道德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儿童,对成人或规则采取服从的态度,以免受到惩罚。最高的阶段是普遍道德原则的定向阶段。处于这一阶段的个体,其认识超越了法律,认为除了法律以外,还有诸如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的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

 

 

在生与死的瞬间,更应该学会的是冷静并快速权衡(自己的能力等)再行动。而不是单一的好孩子标准:使自己在自己和他人的眼中是一个好孩子。我们并不是反对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比如心地善良、乐于助人,但不倡导单一的价值导向,这只会固化了孩子的思考和能力。而心里层面上过度的自我牺牲实则不能带来健康的心态和生活,失衡的心态总会在其他方面寻找回报甚至加倍索求(比如在亲密关系中)。

 

 

爱孩子,请多教孩子危险时刻的应对方式;

爱孩子,请给予并引导孩子向多层次思考;

    爱孩子,请告诉孩子:生命面前,人人平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成长之一
后一篇:冰箱母亲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