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有“史上最纯净电影”之称的《山楂树之恋》,我却觉得这部影片更纯粹。它真实展示了社会中低层的现实生活状态,虽然现实令人难免有悲戚,但基调还是饱含着温暖和深情。
不禁想,最能让人安心的是什么?
故事在两对生活在中低层的普通民众中展开:不得志的警察镇东和到北京来挖金的港女佩如;有着沟通障碍的弟弟镇聪和听力障碍的女孩小宛。
舒淇在获得金马奖后哭着说:要把脱掉的衣服一件件地穿回来……
有这样的感触,自然能把能把片中的主角的“我一个人从香港到台湾,到上海,到北京。我都一个人孤单地来了,我什么都不怕,我还怕什么呢”的悲凉感演得很到位。
被家里人当“提款机”,痛苦的灵魂无处归依,影片中她一个人躲在一个更像小仓库的房间里,终于选择了“遇到的那个人,也许很普通,但却能给你带来正面的能量”。
她所选择的人,自称“救苦天尊”,因为自身的经历(要照顾自闭症的弟弟),炼出了成熟男人的柔软,对于佩如的经历特别有感受力并且容易被触动。
影片想要传达的“有爱在,就实在”的信念在有残障的小宛身上呈现。虽然她听不到,但她内心很有力量。因为她有个“虽然我家小宛听不到,但我也不会随随便便就把她嫁掉”的好母亲。
田亮出奇地吻合这个角色,想起我接触过的患自闭症的那些“星星的孩子”,很多有着俊秀的面容,还有绘画的天份。
影片的出彩之处,是没有在佩如接纳了得无法医治的病的镇东之后收场,而是更多地展现婚后生活的琐碎和无奈。性格日趋急躁,情绪渐渐不稳定的镇东,为本已是“完美结局”的生活带来了“威胁”。这一切都是如此的现实,甚至是赤裸裸的现实。没有人可以靠爱的激情轰轰烈烈地活一辈子。
要想真正理解这最后的一段,没有个三五年的婚姻生活是不行的。没有经历过爱之激情褪去后那种平淡中夹杂着争吵的生活的人,对于影片最后这最有力量的段落,难以产生情感共鸣。
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相信“有爱在”,所以不放弃,给彼此创造机会和空间,共同在一段关系中疗愈和成长。
有这样的说法:任何的痛苦的创伤,只能在爱中得到治愈,虽然,爱,有可能再度令人受伤。但是,只要投入了,就得到了机会;只要行动了,才有可能得到爱,才有可能不孤单。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