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弹琴的手连捅人8刀,强控制下情绪的爆发

(2010-12-14 16:02:07)
标签:

药家鑫

杀人

教育模式

西安音乐学院

杂谈

分类: 亲子教育

事件回放: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在朋友眼中是个柔顺却又倔强的年轻人。10月20日,因驾车撞到一名女服务员,因嫌“农村人麻烦”,其用平时弹钢琴的手连捅被撞者8刀。从撞人到杀人,短短的时间里,是什么原因促使药家鑫有如此强大的能量,做出这样令所有的人都想不到的事情?

 

因为道德低下?嫌弃对方“农村人”?法盲?高智商低情商?遇事冲动?

 

这都不是重点。

 

是因为恐惧和仇恨。

 

只有恐惧和仇恨,才能导致如此强大的爆发力。而且这种能量不是今天才种下,是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积累到今天,只是一个爆发而已。

 

恐惧什么?索赔?不是的。撞人的索赔不会是问题。仇恨谁?是那个被撞者张妙吗?当然不是,素未相识,谈何仇恨。

 

一切都根源于药家鑫的成长过程。

 

根据了解,药家鑫平时看起来乖巧、安静、腼腆,但又很固执。比如,他安静得同学都不太有印象,他捍卫自己坚持的东西时,没有回转的余地。这种坚持看起来甚至有点强迫的倾向。

 

柔顺而又倔强。要么很柔弱,顺得看起来没有一点脾气;要么倔强,没有一点商量的余地。二个极端,没有中间地带。二者中间,没有任何可以沟通或衔接的地方。给人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感觉。这种极端没有弹性的背后,有着其他原因的强动力支撑。

 

再了解到,药家鑫跟其父亲的关系非常差。

父子关系的矛盾在于药家鑫无法接受父亲的强控制和讽刺。朋友说药家鑫“常常会在背后骂父亲”。药家鑫的父亲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小时候对药家鑫的要求非常严格,他的一切都要听从父亲的,否则就打他。除了打他,还曾经把药家鑫关在地下室,又黑又冷。而且父亲还经常讽刺药家鑫,“你那么丑,没有人会喜欢你”。

这样的亲子关系是一种强控制。在孩子小的时候,因为生存的需要,必须依附他人,即照料者(一般是父母)。于是,照料者拥有了对孩子的“处置权”。父母如何使用这种“处置权”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心理健康和人格特征。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但这种独立常常得不到尊重。更多的问题模式告诉我们:孩子是我们的私有品,必须按照我的方式来成长!

药家鑫的父亲是充分地使用着这种权力的,他要求孩子一切照自己的方式。父亲的“一反叛,就打你”教育方式令孩子显得很听话、乖巧,在迫不得已的压力之下,“适者生存”,自动地做出选择,这种被迫的背后是极大的恐惧——如果不听话,你就会挨打。潜意识传达这样一个信息——你不听话,就无法生存。在幼小的孩子心里,这样的教育模式直接带来的是对于死亡的恐惧。

强控制的教育模式下,形成了扭曲的个性和心灵。就像一棵树苗,没有让其自然地在阳光和空气之下成长,而是努力地去做出自己认为满意的造型。

在婴儿期,孩子是无法抵抗这种控制的,因为,如果不服从,就无法生存,在幼儿期,孩子开始会表现出一些不听话,但这时候孩子的能力很弱,根本“斗”不过父母;小学时,基本沿习了幼儿期的模式,会表现得很听话;初中期,叛逆的种子再次萌芽,如果孩子在这时期能享有叛逆的“权利”,就能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完善自己的个性。相反,如果此时期的父母仍是强势的控制,孩子的个性再次被压制,独立的火苗从此熄灭。

是否,这样就大功告成了?孩子终于成长成父母“想要的样子”?

 

不是的。经过长久的斗争、失败、隐忍、压抑。对被控制的不满积累成无名的恨意。

 

传统的文化和教育观、价值观都告诉我们:父母这样做都是为了孩子好!父母是不能恨的!

 

药家鑫当时杀人的起因是恐惧,唤起童年的深层恐惧情绪——“如果你再犯错,将会被如何处理”。所以,一件很简单的事情,会演变成一出不可挽回的惨剧。当他连续把刀刺进被撞者的身体时,已经完全被潜意识所控制,那就是恨意!所以,在事后,他表现得很无措,不知自己做了什么,处于一种失真的幻觉状态。

 

我们经常忽略情绪的能量。恐惧情绪在平常,可能会令人显得乖巧、胆小、怕事。所以常常有令人意想不到的“那样的人也会杀人”的感叹,例如云南的“马加爵事件”。孩子的情绪不被成人所接纳,长时间地受压抑和控制,就像积蓄已久的熔岩,累积、暗涌,等待时期,喷涌而出!药家鑫当时对于张妙的残忍背后,亦就是长期被控制的情绪的充分表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