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案例是投资矿山股。
1978年,是川银藏看好矿山股,他看好的股价从近200跌到110元的矿山公司,从120元开始买入,当时预计可以涨一两倍吧。但是在股价涨到500元的时候,他就把卖出价提高到700元了,开始继续加仓,并且一再提高预期的卖出价格,一直到1500元。但是不幸的是股价从900点开始下跌,并且是一路单向下跌到400元,而是川银藏由于仓位太重很难脱手,最后在这轮“120元进场而最后卖出价格400元”大牛市中竟然没有赚到一分钱。作者说他的买入和卖出价格都差不多是30亿元,而最高的时候市值是300亿(经过计算可以看出,作者前一半的成本大约200元,后一半600元,均价400元,略),十倍啊。呵呵,这多像2007年的6000点大牛市啊。当时我买入中石化的成本也差不多8元,而最后的一次性全部卖出都是整整80元,最高点是29.9元,呵呵!如果我早读过这篇文章是否可以聪明一些呢,只有天知道!
这个故事同样让我深思,虽然作者不同意,但是我却觉得这就是第一个投资水泥故事的翻版。一摸一样,唯一不同的是中间高点没有卖掉,这又是容易引起读者误解的“差一点”就可以成功的案例,其实这种差一点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作者显然不愿意承认这一点,而且作者也完全可以利用后面的成功案例有利地反驳。在这一点上我更倾向于相信随机性和平均值,“差一点就成功”其实我们也要把它当成100%的失败,这样才客观。假设有100次这样的情况发生,我相信是川银藏,或者不说大师只说我们自己,如果也按照本文作者这种方法,必定是50%成功和50%失败的概率。因为作者忽略或者低估了没有发生的事情的概率和影响,如果他500元卖出了,后来涨到1000元呢?这种股市价格的投机谁能预测准确呢?
那么有没有可能把成功的概率提高到51%或者更高呢?当然有,不过不幸的是我们必须同时降低回报率的期望值。也就是对待这样的机会设定一个原则,比如上涨20%就全卖掉,也可以是200%,不过如果这样的话,机会的次数就少多了,很可能是“次数和每次盈利的成绩”和前者没有区别。
另外,这个故事如果从模型上来看,我觉得应该属于周期投资法,或者和灾难投资法相比更像周期投资法。而在周期投资法中,操作的原则应该是:买入后上涨了不应该继续买入,只有买入后下跌才可以分批买入。作者操作反了。回想起2008年底买入伊利,应该属于灾难投资法,而灾难投资法的操作应该是买入后如果股价上涨并且证明自己当初的判断正确,应该可以分批继续加仓。而我也做反了,在伊利翻倍之后就卖掉了一少部分,而且很长时间还引以为乐,16.88元的伊利不仅不该卖出而应该继续买入(因为如果我相信自己对于伊利能够从三聚氰胺恢复的判断,16元就应该继续买入,而如果不相信则应该大多数卖出,而少部分卖出怎么说都是不符合自己的理念和判断的),幼稚啊!
还有就是但斌在2009年关于周期型股票的总结(关于但斌投资策略的改变我已经在另外博文中分析过)其实是很精辟的,但是当时由于大家有一种被但斌欺骗或者但斌投降了等等心态,根本不会静下心来冷静地思考,因此但斌的总结最后起的都是副作用。不过这倒是我喜欢但是并不太认同东方港湾的原因。当年东方港湾卖出了所有周期股,银行和地产,不知道有没有保险。由于不知道卖出后买入了什么,所以无从评论优劣。但是把周期股当成长期持有而非周期持有的对象,看来以大部分时间满仓为原则的但斌是真的痛苦地悟出了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了。而在这方面,李驰则和但斌正好相反,李驰是一个周期投资者,仓位和选股都是如此。所以我们可以看出从2007年至今,他们俩的痛苦和快乐的时点,正好相反,呵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