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解读《日本股神是川银藏》之一

(2011-02-10 09:11:37)
标签:

股票

分类: 阅读与学习笔记

    日本股神是川银藏,1897-1992,只有小学文化,从20多岁到90多岁,坚持不懈地研究学习和从事投资,可见其喜爱以至于着迷程度。其七十多年的投资生涯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战败、经济复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可谓跌宕起伏。他自己总结的“乌龟三原则”以及“只吃八分饱”的投资方法,实则乏善可陈。但是几个经典的投资案例却很有意思,也很有启示。

    第一个案例是从1972年开始投资水泥股。

    当时他将自己的所有财产6亿元悉数买入看好的水泥股(后来尽可能利用杠杆),可见大富豪的致富总是离不开“极强的赚钱欲望(理想)”和“极强的冒险心态(自信)”两点,当然如果能够喜欢并乐此不疲就锦上添花了,而是川银藏正是如此。所以,保守的投资者可以取得大概率的一生平安,但是想大富大贵则几乎全无可能,不能两全齐美啊。

    由于是川银藏买入了14%的水泥公司股票,因此被管理层所关注。有趣儿的是,公司的高管们根本不相信水泥公司的业务会快速复苏。反而是外行的是川银藏苦口婆心地劝他们要对业务前景有信心,但是最终他们也不相信!这让我想起身边的事情:2009年创维的电视机业务翻番增长,股价也因此涨了30多倍,但是直到第一季度末内部还在反复讨论当年如何才能完成任务,马化腾也曾对赌腾讯股价甚至想以100万卖掉公司,等等。

    面其实说明了两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公司内部人士的预测能力其实也很差,尤其是对大的发展和大的滑坡。这个问题讨论到现在其实是个确定的结论了,我们往往以公司的创业者或者高管能够持有长期持有公司就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们更了解公司,其实是个推理的错误。他们能够长期坚持在于他们卖出的阈值(机会成本,绝不像其他投资者那样一分钟之内就可以卖掉股票走人)较高,而不在于他们更认为公司有前景。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不是主动致富的模范,而是被动致富的典型。比如马化腾最后拥有腾讯是因为当时没有卖掉,丁磊从不到1美元坚持上涨100倍,是因为法律、事业、团队等因素权衡后他也不能卖。

    第二个问题有待于商榷,就是按照是川银藏的描述,好像他比公司的内部人士更了解。这是一个越思考、越复杂的问题:类似,宏观经济学比微观经济学更准确吗?巴菲特买比亚迪能够说明巴菲特比王传福更能准确预测电动汽车前景吗?再进一步,如果剔除诚信和屁股决定脑袋的因素,在买卖比亚迪股票这个问题上,我们是应该听巴菲特还是应该听王传福(或者不是语言而是行动)呢?反过来又比如现在很多银行内部员工都不看好银行,而我在买银行是不是个正确的决定呢?放入了自身全部财产的投资人和放入了自己青春年华的创业者哪个更有正确的信心呢?从产业角度和从证券角度看同一个企业,有那些不同和相同的东西呢?一个更强调纵向,一个更强调横向。产业人士其实只能从事这个行业,因此要做和能做的是超越竞争对手并找到行业发展的未来关键点,而投资人士则必须投资,所以要选择相对好的行业和企业。如果假设这个产业和整个国家经济是在发展的,则他们之间应该有共同的利益和眼光,也有不同的利益和眼光。

    这个答案连我自己都无法满意,从灾难、周期、成长和套利四种投资法的分类分析中也无法获得更接近真理的答案。这可能就是我们需要使用集中和分散投资并举、动态平衡甚至定则投资等技巧去弥补所有投资因为信息和逻辑不够确切、全面的不足,所谓的风险控制、安全边际什么的原因吧。

    但是就像格雷厄姆说的那样“问对了问题就是得到正确答案的一半儿”,我们至少应该是问对了问题。不过我是针对拿自己的钱投资而言,如果想基金、私募拿别人的钱投资,这个问题本来就不是什么问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