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偷窥”量化投资的书,因为没有量化投资者会公开自己的投资组合和投资策略,即使是过时的东西也尽量保密。而且这些科学家们的反侦察能力可要远远强于那些共同基金经理和分析师们。作者的从业经历和是中国人的这个特点,让这本书的可读性很强,像我这样的业余投资者也可以读得懂。
投资可以分成定性、定量与价值、价格四个象限,因此就有了四种组合。我在作者的基础上扩展了一下:把判断型说成定性,把量化型说成定量。价格是指股价,价值是指企业内含价值。这样更易于表达。
定量的价格型:就是目前的量化,为一部分对冲基金使用,分析和操作以秒、分钟来计;
定性的价格型:就是图表法以及目前大部分的技术分析类型,以分析师教育和散户使用为主,分析和操作以天、周、月、季来计,最多就是年线以年来计了,当然也有数年的波浪理论,但是长期单独使用此法不是主流;
定量的价值型:基础面分析,以三张表和现场调查为主,各种如PE、PB、EBIT、DCF等指标和方法,以季、年来计,其使用的普及程度与定性的价格型类似,而且市场上的最大一部分共同基金、散户等等都是“定性的价格型和定量的价值型混合使用”,其实效果未必好,但是使用者的感觉会很好,如此而已;
定性的价值型:典型的芒果式的巴菲特投资,以数年计。
根据方法和时限,分成上述四种类型之后,我更觉得业余投资者应该以两三年的投资期限为主,至少相对来说劣势更小一些。而五年以上的优势者则应该以产业股权投资为主。另外,这种分类方法中,从应用的难易角度来看,定性比定量其实要难一些,价值比价格要难一些,可能和常规的思维正好相反。这让我想起国画,国画主要有工笔和写意两种,大多数人会觉得写意容易,比如齐白石的花鸟就那么几笔,其实写意要比工笔难得多,因此学过国画的人都知道应该先学工笔,很久以后才能学写意,而全然不像现在的国画速成班。
所以,其实使用巴菲特的方法对于人的要求要远远高于使用西蒙斯的方法,因此巴菲特的方法更难!这就是说的“投资简单但不容易”,巴菲特的方法看起来简单,但是用起来困难。我觉得这才是巴菲特价值投资看起来容易而且回报颇高、但是我们大多数人难以坚持的主要原因。绝非现在那些伪价值投资大师宣称的那样,只要选好股然后长期坚持就能如何如何等等。也就是说,价值投资很像“即使给你一把青龙偃月刀,你也无法温酒斩华雄”,而数量投资的秘笈则是人人都可使用的“财富金钥匙”,因此巴菲特们敢于到处宣扬价值投资的理论和方法,而西蒙斯们则几乎都是沉默是金,打死也不说。
说远了,西蒙斯说大奖章选择的投资标的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公众市场交易品种、足够的流动性、适合使用数学模型。回过头来看长期资本公司失败而大奖状持续成功,很可能就是因为后两项因素,大奖章也从来不投资计算复杂的衍生品。
至于适合数学模型交易,除了和前二个因素相关之外,还要求有长期的历史数据、非市场干扰因素少。后者是中国市场迄今为止的大问题所在,但是我认为这个因素在越变越好,至少是乐观的。就像芒格的农夫避免去死亡地点的思路一样,我们作为业余投资者寻找自己能力圈的一个方法是知道别人的能力圈在哪,然后不过去,事半功倍啊!
数学模型的一个优势是避免人的感情心理因素,千万不要小看这一点,至少巴菲特都很重视这一点。
西蒙斯这种抓很多次小机会的方法,和巴菲特不一样,甚至和同为对冲基金的索罗斯那种只抓很少次的大机会相比也非常不同。
值得关注的是大奖章是使用简单的数学方法、面对简单的产品,但是设计复杂的公式和算法,可千万不要想反了,而大多数失败的投资者尤其是散户可能正好钻入了这个反方向的牛角尖,比如使用复杂的易经、天文等面对复杂的产品,但是设计的公式和算法却非常简单。
我们倾向于认为技术分析适合短线,而基本面分析适合长线。而对于很短的短线上,整个市场的价格波动和基本面一样都不再是一个主导的因素,更重要的是市场结构、交易方法和参与者之间关系等问题。其实这些都是所谓有效市场的缺陷,以此投资肯定会获得成功。从某种角度上来看,A股市场以前的一些大事情都是源于此,利用好了这些缺陷的人都赚了大钱,但是这种机会肯定不会长期重复,过了这个村肯定就没有这个店了。这个东西叫做市场的微结构。基于微结构的投资方式都是看起来风险大、实际上风险小,但是无法长期持续。如果不考虑道德因素,和违规、违法的一些操作是一个道理。
金融市场有拍卖、经纪和交易商(做市商、纳斯达克就如此)三种类型,因此都会有微结构的特点或者漏洞,西蒙斯很多模型都是在利用这些东西盈利。外汇市场就是交易商市场,银行既买又卖的询价就像“热土豆假说”描述的那样,一笔成交的外汇就像热土豆那样被推来推去,这种做市的机制,创造的价格和流动性,这个市场的微结构是与其他市场在本质上有所不同的,而这种本质上的不同就有可能被西蒙斯利用,而大获其利。
明确的套利就像三种外汇之间的汇率差价一样,而统计套利则是一种有风险的套利,或者说是一种概率型的手段。
大奖章的管理费是5%,表现费最高超过利润的40%。太恐怖了!2005年之后,西蒙斯退回了所有投资者的钱,只有自己和员工的钱,收益一直很高,但是另外两只新成立的吸引其他投资者钱的基金的表现则不出意料地令人大跌眼镜!
用跳水的压水花技术来比喻西蒙斯的流动性管理是恰如其分的,这也是其与LTCM结局大不相同的原因之一。最具有流动性的是外汇,不仅量大而且和其交易的方式(热土豆)相关。国债的流动性是由于其风险极低,因此比较容易评估而且估值一般不会出现大的波动,当然97年俄罗斯以及其他几家国家金融危机则另当别论。其实我觉得估值的波动率大很有可能是极端情况下流动性差的原因之一,这一点非常符合“发生概率小、影响极大、事后可解释”的黑天鹅的特点。当年号称给金融市场提供流动性的LTCM的倒闭其实就是这个原因,不是原来没有流动性、没有交易额,而是黑天鹅发生之后,没人买入或者卖出而瞬间没了流动性。所以股票、企业债、衍生品等等,虽然平常时候交易额大,但是这其实是一种有风险的流动性。
复兴叫复兴技术公司,而非复兴投资或者金融等公司,其实是名符其实的。
关于LTCM,书中也介绍很多。梅里韦瑟和西蒙斯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后者自己就是一个量化的科学家,而前者不是。因此,在对于模型的适用条件以及宏观相关的方面,后者的领悟要深入、全面、系统得多。这应该也是他们结局炯然不同的原因之一。(2011年4月17日:其实LTCM失败之后,梅里韦瑟又创业两次,但是都没有什么下文,这很值得我们深思,最近在看写垃圾债券大王米尔肯的书,都算是个极端吧。)
股票的逻辑性和数学性,其实是很差的,因此包括上述两家在内的量化公司都不是主要针对具体的公司股票,最多时组合和类知识股票集。
罗伯特莫顿是连续时间金融学的鼻祖,但是布朗运动却是100多年前就已经被发现了。
对于期权的交易,对手方之一的银行其实相当于做市商,只不过头寸不一样而已。但是一个期权,却被他不断地买卖而复制出新的期权来,而不是买入持有并到期交割。这个过程就被美其名曰动态对冲,其实就是使银行从赚取交易对手的收益变成赚取交易中介的费用,把高风险高收益变成低风险低收益,同时再通过推动交易额来增加收益。通过这种手段,银行的收益不在和预期正确与否相关,从靠天吃饭变成坐地收租,商业模式完全改变了。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和高风险带来的高收益相比,我们应该像银行那样,更关注风险而非收益。
把债券持有变成交易、把股票变成期权、把N种东西都变成衍生品,这种方法的确让从业者赚了钱,也给市场带来了好处,但是无一例外都有副作用,而且这种产品越成功,副作用就越大但是发作时间可能也越长,而且都是像艾滋病这样的副作用,短期不发作但是一旦发作则致命并且传染,我觉得这应该是金融创新的一个定理。基于这个理论,其实那些没有副作用的创新,在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之前都已经发明完了。
基于机会和胜利的原因,后来LTCM瞄准股票期权套利和利率掉期套利,这显然并不是最适合量化的领域。看看最后1998年溃败时的数据:这一年长期资本损失46亿,而债券只损失了2亿,上述两者分别损失13亿和16亿。股票期权源于肥尾,而利率掉期源于流动性。这时其控制的资本竟然12500亿,这么大的杠杆!量化公式偏离了其适用的范围和杠杆也是其失败的两大因素。
其实,量化投资的有两大先决条件:一个是价格交易的连续性,另一个是前后价格的不相关性。其实这两个条件都是明显具有缺陷的。只有满足这两个条件,三人的诺贝尔奖公式才适用,使期权(预期收益)和波动性具有相关性,也就是说对于波动性可以标价。最后的创新甚至认为波动性就是一种资产,因为可以交易。实际上这和天气预报也是资产一样,可以用来赌博。
一般来说,期权的流动性有限,产品都在一年以内,采用场外交易(柜面交易)的方式。而这种交易方式的透明性差,但是量身定制的,和公开交易的标准品不同,用西蒙斯的三个条件看,这至少不是最适合用量化交易的对象。而且后来长期资本在教育利率掉期的时候,采用热土豆的方式,扩大了交易量,就像投资银行一样,平时没什么问题,极端情况下会墙倒众人推。也就是净交易量为零而毛交易量巨大也是他们失败的原因之一。
金融衍生工具的出发点其实很简单,一个是动态对冲,一个是同物同价。失败未必是公式的错误,很可能是因为适用范围。大家都喜欢简单的公式,认为简单等于美,但是金融市场其实并不简单,也并不美。西蒙斯在对比自己与长期资本的时候说,对方的出发点是公式,而他们是市场数据。他们没有市场和价格应该如何如何的先入为主的观念,而是想要寻找的规律在市场上出现千万次。另外,长期资本忽略了价格回归的时间。关于市场数据和公式的理念,也算是他们之间的区别之一吧。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复兴技术更类似谷歌,从事利用信息技术从麦垛里寻找针尖的工作。差别仅在于前者是自己独自使用技术,而后者是让广大用户使用,目的都是赚取最大利润。
最大熵原理:知道的信息,我们利用。不知道的信息我们认为一切皆有可能。不要主观假设,而把最大的不确定性留下来,例如把鸡蛋装到不同的篮子里风险最小。
西蒙斯认为市场总的来说是有效的,他是通过抓住那些无效而赚钱的。另外随着市场的改变,他的方法也必须改变。并认为和巴菲特相比,他关注数量,靠概率取胜,而巴菲特是关注那些较少数量的大机会。这其实道出了定量价格型和定性价值型两种投资方法的适用范围,他们都在相反的象限里。极端一点儿说,一个是胜负的概率51%,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多,另一个胜负的概率99%,但是这样的机会很少。灾难投资法必然符合后者的条件,大概率成功,盈利预期幅度中上,可以集中投资;而周期投资法和成长投资法则概率要差一些,因此一篮子的方式更适合。找到理论根据了,呵呵,其实在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对照自己的思想和方法,包括经验和教训,事半功倍啊。
作为数学家,西蒙斯对于数学和其他学科的比较当然会很有深度。他说数学需要直觉,深入很重要。而其他学科假设和猜测更重要,另外广度比深度重要(2011年4月18日:数学需要直觉,其实在和七岁的儿子讨论数学的时候就破有此感了,很早就让他接触乘除法,但是几年后的今天他都忘记了,但是他明白了乘除法的概念和应用,现在他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正好和以前相反:先弄明白是乘除,然后反而用加减来凑数。而且对于数量很有直觉,比如在计算135除以3的时候,他实际上会用凑数法,但是由于有这个直觉,因此凑得很快而且不错。数学是直觉和深入,其他学科是假设和猜测,呵呵,西蒙斯是数学科普大师啊)。有人评价说复兴属于中间类型的量化,而长期资本则属于较窄的量化。评判标准时人的参与程度和使用量化公式、理论的面儿。
用分型几何的理念理解金融市场价格走势和英国的海岸线是一样的,长度都是无限的,只要测量衡具的精度足够。当然需要假设金融市场价格是连续的。
终于谈到法玛的有效市场假说了,但是有三个很难解释的异常:规模异常、价值异常、动量异常。前两着都可以通过修正理论本身得以解释,而后者则不能。只能说:动量是暂时的,总归会变成有效。让有效市场假说最尴尬的是:在投资领域看起来最科学的量化投资方法其实正是该理论的反面案例。如果从正面来论证,有效市场假说的一个缺陷是没有关注到市场的微观结构和微观过程。就像一个宏观经济学的结论,而明显与一个微观经济学理念冲突一样。但是这些东西都不能阻碍我们看经济看投资首先都有基于有效市场假说这个出发点。
一个简单的例子,人们愿意止盈,而不愿意止损。这都可能和市场的某些趋势有关。
西蒙斯的量化模型可能包括或者曾经包括:市场过激反应、套利、趋势和联动性、偏门信息源、买卖掉期合同。随着市场越来越有效,我们有理由相信,西蒙斯越来越多地使用更大杠杆、提高交易速度。
买红袜队的亨利有一段有趣的话:他认为很多人都对自己某些预测过度自信或过度乐观,而这正是他能够赚钱的原因。这句话很有嚼头。
量股策略是多空策略的一种,其实这也是反对市场有效性的。某只股票被统计套利盯上之后本身就是风险。
关于规律,“你看一个东西很久之后,就可能会发现本来就不存在的规律(2011年4月18日:连蒙娜丽莎的微笑都是如此)”,而对于量化涉及的数据挖掘,也是如此。挖掘--折磨数据到一定程度,数据什么都会招的,呵呵。
可以预计,未来中国的量化投资的决定和相对数额都会增长,但是是否向对冲基金研究专家罗文全说的那样乐观还不清楚。投资和市场在不同的层面和范围内有不同的最佳适用规律,特别像医学,在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层面都有不同的最有效的疗法针对不同的疾病,你不能说谁对谁错,或者谁更好一些。这也说明,很有可能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市场、不同的投资标的,很可能最赚钱的方法是不同的。所以说以前看起来很多不理性的投资理念和行为,可能在以前本身其实是理性的,只不过现在看起来不理性而已,真正不理性的是现在有这种观点的我们自己。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