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3月份,我从东京出差去香港。作为一个在日本投资银行里做访问的宏观经济研究人员,我试着用宏观和微观两种视角来观察香港,结果感悟颇多。
在香港的街头巷尾,四处可见提供货币兑换服务的店铺。在这些店铺里,人民币、港币、美元、英镑、日元等货币可以自由兑换。比较搞笑的是,我在铜锣湾的一个广场上,居然看到一个老太太高举着“人民币兑港币:1比1”的招牌。货币无非是种商品而已,这句话在香港有着集中的体现。各店铺兑换货币的汇率有所不同,比如我要用日元兑换港币的话,去银行是最划算的,但是不太方便。而在酒店或者旅游景点兑换的话,同等数额的日元能够换得的港币就要少一些。在进入香港境内时,海关并不要求对游客携带的货币进行申报。换句话说,香港已经完全实现了资本项目的开放,这种开放既为外国投资者和游客提供了便利,又使得香港老百姓对各种货币汇率波动的风险了然于心。
笔者到澳门旅游时,发现港币在澳门是完全通行的。一问当地朋友,原来在澳门虽然流行葡币和港币两种货币,但是由于两种货币的兑换比率是1比1,所以汇率换算的麻烦和商品标价的菜单成本就不复存在。笔者不禁浮想联翩,当前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已经低于8,而港币对美元的汇率仍保留在7.8左右的水平上,两者已经非常接近。关于香港实现严格盯住美元的货币局制度的利弊,正反观点都很充分。但是从长期而言,港币和人民币的融合是大势所趋。那么,目前可能是港币与美元脱钩的一个良好时机,一旦港币兑美元汇率和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发生重合,港币从盯住美元变成1比1盯住人民币就变得顺理成章。港币依然在香港流通,但是港币和人民币之间不再存在转换问题。虽然这样做涉及到香港货币制度的转换成本,但是人民币通过与港币融合、从而进一步实现国际化的趋势是不可扭转的。
香港岛是个弹丸之地,但是从上环到中环、金钟到湾仔这2、3公里的地方,矗立着几十栋形态各异的摩天大楼,这些大楼既构成了全球最为著名的三大璀璨夜景之一——这也是香港的地标(Landmark),事实上也是香港经济的活力和精华之所在。在这方圆几平方公里的路段,汇集了成百上千的商业银行、投资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公司等金融企业,以及林林总总的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公司等专业性服务机构,此外还有香港证券交易所、香港金融管理局等中介机构和监管机构。经济学上的规模优势和聚集效应在此显露无疑。按照笔者所在投行香港分公司总裁的话来说,在这方圆几平方公里的地方,可以完成全球资本市场上的任何交易,可以见到你想见的任何人,可以购买你想购买的任何服务。很多事情并不是靠电话和Email谈成的,而是马上到对方公司楼下的咖啡厅,大家面对面谈成的。
笔者在香港参加了由香港证券协会举办的几个专业化培训,内容涉及到利率结构化产品的定价和投资、可转换债券的定价和交易策略,以及香港和中国内地上市相关规定的异同等。由于香港市场上可供投资的产品众多,而且产品的收益构造越来越复杂,就连比较专业的投资者也需要不断学习。一般而言,投资者们喜欢探究各种产品具体的收益构造和定价方法,而把基本面分析留给专业的投资银行分析师们去完成,他们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和信赖分析师们定期发布的各种报告。因此,投资者们热衷于参加各种微观方面的培训班。例如,可转换债券由于同时具备债券和股票两种商品的某些特征,所以其收益率和风险往往介于二者之间,是很好的分散投资组合风险的工具。但是从2004年以来,可转换债券的市”硐秩疵靠鲇隆R虼瞬渭酉喙嘏嘌档耐蹲收撸皇窍肓私獾贾抡庵忠斐O窒蟮脑蚴鞘裁矗绾伪苊庵氐父舱蓿欢是想要知道,目前低迷的可转换债券市场是否蕴藏着新的投资机会。
培训的讲师都是来自各投资银行的高级管理者,工作语言是英文,而学员则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资本市场参与者,年龄从20多岁到50多岁不等。课程的时间安排在下午7点左右,绝大多数人都是下班后还没来得及吃晚饭就匆匆赶来上课。香港资本市场从业人员这种不断充电、持续学习的精神,非常令人钦佩。而这种努力学习的现象背后,是劳动力市场上优胜劣汰的残酷竞争、是天价的居住成本和生活成本、是经济景气循环和资本市场波动带来的压力和机会。
华灯初上的香港岛,摩天大楼上的霓虹灯和广告牌争奇斗艳;路上,行色匆匆的白领们和悠闲自在的游客们对比鲜明;兰桂坊前,来自不同国家的人们在这里畅饮买醉、抒解压力。香港的确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一个金融业和旅游业异常突出的服务业城市。这个城市之所以成为东京之外亚洲最大的金融中心,背后是上百年对外开放和资本运营的历史积淀。一个城市的外表,我们可以在短时间内复制;但是一个城市的神韵,包括文化、经验和传统,是很难靠急功近利的赶超来模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