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张明1108
张明1108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793
  • 关注人气:24,75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6年度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前瞻

(2006-08-08 17:45:00)
标签:

杂谈

一、对2005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回顾

当前国际铁矿石的价格谈判机制始于1981年。谈判分为亚洲市场和欧洲市场。在亚洲市场上,由日本钢铁业的代表新日本钢铁公司、韩国钢铁业的代表浦项制铁公司,与全球铁矿石三大供应商——巴西的淡水河谷公司、澳大利亚的必和必拓公司和力拓公司——进行谈判;在欧洲市场上,由欧洲钢铁业的代表法国阿赛洛公司与三大供应商进行谈判。在每年的41日之前必须形成价格协议,并以此作为亚洲和欧洲铁矿石的基准价格。从2004年起,中国的上海宝钢公司,作为中国钢铁业的代表,开始参与亚洲铁矿石价格谈判。

 

1996年起,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钢产量最大的国家;从2003年起,我国已经超过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从2003年起,我国铁矿石进口量已经超过全球铁矿石贸易量的25%,我国铁矿石进口增量已经超过全球铁矿石贸易增量的70%。2005年我国铁矿石进口量高达2.75亿吨,全球铁矿石贸易增量几乎100%流向中国。

 

按照常理,作为全球铁矿石最大进口国,中国钢铁业应该拥有相当的国际铁矿石定价权,在国际铁矿石价格谈判中为自己争得有利的条件。但是事实并非如此,上海宝钢出师不利,2005年的亚洲铁矿石基准价格居然上涨了71.5%。当我们把这一价格涨幅与近10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涨幅进行对比的话,才会真正明白这一涨幅是多么的惊人。

 

1  19972005年国际铁矿石价格涨幅

年度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涨幅

0%

3%

-11%

4%

4%

-2%

9%

19%

71.5%

资料来源:IMF商品价格月度数据资料。

 

毫无疑问,2005年国际铁矿石价格的大幅上涨,对铁矿石进口依存度已经超过40%的中国钢铁业形成了强烈冲击。从去年以来,国内对中国钢铁企业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缺失的现象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经验教训:

 

第一,中国钢铁企业缺乏凝聚力和集体谈判能力。一方面,我国钢铁业的行业集中度偏低。例如,2002年中国最大的10家钢铁生产商的产量占中国原钢产量的50%2003年这一比率下降到38%。在中国国内排名第一的上海宝钢集团的年产量仅为2000万吨左右,不到新日本钢铁公司的一半。相比较的是,韩国仅浦项制铁的钢产量就占全国钢产量的65%;日本5家钢铁企业的钢产量占全国钢产量的75%;欧盟15国中6家钢铁企业钢产量占欧盟整个钢产量的74%;而法国的阿赛洛钢铁公司几乎囊括了法国的钢铁生产。因此,国外的钢铁企业容易“形成一个拳头说话”,代表企业能够真正代表整个行业的利益。而中国钢铁企业则显得力量分散,上海宝钢的代表力相对不足。另一方面,中国的钢铁企业向来缺乏合作的传统,往往在国际铁矿石市场上各自为战,缺乏集体采购意识,在价格谈判时难以形成合力,因此在谈判的过程中不能发挥与自己进口份额相称的作用。

 

第二,中国钢铁企业之所以吞下2005年国际铁矿石天价的苦果,很大程度上是被日本钢铁企业给“忽悠”了。正是因为参与谈判的新日本钢铁公司率先接受了71.5%的价格涨幅,才使得上海宝钢在谈判过程中陷入了被动与孤立的境地。那么日本钢铁企业为什么能够承受如此之高的价格呢?原因一是日本钢铁企业在绝大多数铁矿石供应商那里都持有股份。根据国际金属和矿产工业的权威机构AME提供的资料,在澳大利亚24个主要的铁矿中,8个有日本公司直接参股。其余的16个铁矿日本的企业也间接参股。在巴西的22个铁矿中,日本公司同样有参股。仅新日本钢铁公司就在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中占有40%的股份。这样,因铁矿石价格上升所抬高的成本,在很大程度上能够被来自铁矿石供应商的股份分红所抵消;二是日本钢铁企业的产品多为高附加值产品——例如高端板材,因此利润空间受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挤压幅度,要远低于中国的钢铁企业(中国企业的产品多为以线材和螺纹钢为代表的长材,产品附加值较低);三是日本钢铁企业进口的铁矿石有40%来自长期采购合同,其价格与现货价格无关,而中国钢铁企业主要依赖于现货合同进口。正是出于以上三个原因,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日本钢铁企业很可能把接受71.5%的价格涨幅作为一种打压主要竞争对手——中国钢铁企业的非常规手段。

二、对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谈判的展望

    2006年,谈判对手们依然来势汹汹。最初,巴西淡水河谷公司提出,希望2006年度铁矿石价格上涨40%,以弥补巴西货币升值带来的损失,而力拓公司与必和必拓公司也以印度铁矿石的现货价格远高于协议价格,以及2006年全球铁矿石市场的需求依然旺盛、特别是来自中国的需求非常强劲等为由,坚定支持淡水河谷公司的涨价要求。经过前几轮谈判中需求方的斗争,三大供应方作出了让步,但是仍然坚持铁矿石价格应上涨10%-20%。种种分析表明:10%是三大供应方提出的底线,而事实上三大供应方的心理底线应该是,2006年的铁矿石价格至少不下降。

 

为了避免重蹈2005年的覆辙,中国的钢铁企业做出了一系列努力。这些努力根据从2005年价格谈判中总结出来的经验教训,试图对症下药地解决问题。

 

在提高中国钢铁企业的凝聚力和集体谈判能力方面,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包括:第一,在2005年,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和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共同成立了铁矿石分会。据铁矿石分会的梁若东主任表示,这么做是为了让中国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能够在国际贸易中形成一个相对单一的整体;第二,目前国内已经有132家钢铁企业达成了一个行业自律的《铁矿石进口企业资质标准和申请程序》(草案),这一草案就是为了规范国内企业进口铁矿石的行业秩序,缩减进口企业数量。这些企业的铁矿石进口量占到了国内进口矿石总量的80%以上。这132家企业中的98.22%也都接受了这个规定;第三,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的协调下,20061月,宝钢、鞍钢、首钢等16家国内大型钢企齐聚河北邯钢,商讨2006年度国际铁矿石谈判的策略。会议达成了大钢厂拧成一股绳,统一思想,协调行动的共识,决定联合起来争夺国际铁矿石谈判的定价权,以避免重蹈覆辙,在更大程度上保护中国钢铁业的利益;第四,对于此次中国钢铁业集体争夺国际铁矿石定价权的行动,政府相关部门也通过不同的方式给予大力支持。为了防止部分钢铁企业立场不坚定,出现私自与铁矿石供应商签定协议价格的现象,2006年初,商务部在北京召开的铁矿石进口内部会议上提出警告,将利用手中紧握的铁矿石进口资质,打击那些提前叛变的企业,以加强中国钢铁业内部的团结。

 

在避免再次被日本企业忽悠方面,中国钢铁业目前的做法是,以印度为砝码来增前自己与全球三大供应商的谈判力。从2005年起,中国从印度进口的铁矿石已经超过了巴西、仅次于澳大利亚。20059月,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与印度矿业协会签订了长期合作协议,这无疑可以缓解来自巴西和澳大利亚供应商的提价压力。但是必须指出,作为铁矿石供应商,印度也能从涨价中获得好处。为了避免印度钢铁公司落井下石,中国钢铁企业应该和印度钢铁企业签订长期双赢协议,例如答应印度钢铁企业提出的以铁矿石换取焦炭的方案。

 

然而要提高国际铁矿石的定价权,绝非一夕之功。中国企业虽然通过努力提高了集体谈判能力,但是由于在境外参股、产品附加值和长期采购方面远远落后于日本企业,应此在2006年的谈判过程中,不能排除中国企业再次被日本企业“忽悠”的可能。我们预测,至少,2006年度的国际铁矿石价格不会下降,如果能够把今年铁矿石涨价幅度控制在10%以下,中国钢铁业的集体行动就没有失败;如果能够把涨幅控制在5%以下,中国钢铁业就初步显示了自己在国际谈判桌上的力量。最后需要指出的是,日本钢铁企业今天的相对优势,恰好是中国钢铁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