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治病不行,加预防也不够,健康要管理
(2010-04-01 23:56:24)
标签:
保健健康管理两种慢性病美国健康 |
分类: 健康管理 |
原载《健康管理》杂志2010年总第二期4月号
为什么光治病不行?
而且,还有前车之鉴。美国2007年花了2万2千亿美元,没有解决美国人的治病问题,约每6个人就有一个没有医疗保险。中国人数是美国的4倍多。学美国,要达到每6个人有一个没有医疗保险的水平都要9万5千亿美元。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只有4万4千多亿美元。光治病肯定是走进死胡同!
为什么加预防也不够?
以每天喝的水为例。淮河流域的一首民谣就是水污染的真实写照:“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不洗马桶盖。”再看看我们吃的食物。过去,基本上是“神”(自然)造的;现在,大多是人造的。我国合法食品添加剂就有2500多种。还有不合法有毒的,如三聚氰胺。环境污染已经使我国有统计的城市中只有三分之一符合居住条件。“看病难、住房难、上学难”成了压在我们头上的新“三座大山”。还有,烟海酒湖的“十面埋伏”,新发传染病的不断出现,已控制旧传染病的卷土重来,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老龄化,防得过来吗?
为什么21世纪的健康要管理?
先说说曾国藩。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很有影响力的人物,但一辈子几乎没打过什么胜仗。有人说他是“屡战屡败”。他说,不对,我是屡败屡战。二字前后的颠倒,反映的是两种态度,两种精神。
《辞海》对“态度”的定义是:“对人或事的看法在其言行中的表现。”美国企业界培训员工和家长教育孩子用的很多的一句话是:
“人与人之间的差别是很小的。但是这种很小的差别却
造成了人与人之间很大的差别。这种很小的差别就是态度。”
有意思的是,对健康和教育这两件人生大事,主流社会采取了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下面是台湾林承箕医生的观察。
如果说健康相当于“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那么,生病就相当于“不及格的学生”。按现在只关注病的思维,临床医学关注的是“不及格生的补考”,基础医学关注的是“为什么不及格”,而预防医学关注的是“如何预防不及格”。显而易见,这种只关注病的态度是多么地愚蠢!试问,地球上有哪个教育系统只关注“不及格”?为什么我们对健康的态度就不能像对教育的态度一样积极主动?
其实,中国传统注重养生和现代医学强调维护和促进健康反映的就是对健康的积极主动态度。然而,近年来商业化的强力推动已经异化了我们周围的医学。预防和控制疾病这些以疾病为中心的,相对被动的手段被误导为医学的目的。医学的真正目的(以健康为中心,主动地维护和促进健康)反而被大家忘记了。
历史可以对付遗忘。回头看,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及其生活方式在过去二百年里发生的变化要比此前五千年里的变化还要大。中国过去三十年里的变化要比此前三百年里的变化还要大。
三十年前,温饱问题、传染病和营养不良困扰我们。今天,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了。但许多人并不知道饿肚子时生的病和吃饱之后生的病是不同的。饿肚子时生的病大多能通过吃药打针治好;吃饱后生的病大多治不好,吃药打针解决不了问题。如果今天我们还只关注病,只想着吃药打针,只会是病越治越多,越治越贵;越防越多,越防越难。我们哪年哪月才能有健康?
其实,现代科学早在三十多年前就为我们指明了健康正道。下图所示的大健康观告诉我们,决定健康的因素包括:
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基因特性,
医疗服务
个人反应:行为变化和生物学变化等。
传统光从生物学因素的角度看病或防病已经不灵了。今天,人类对健康的认识最接近真理,就是从上面四个方面来追求健康。因此,明智的做法是采取积极的态度和行之有效的措施来管理健康。
积极的态度就是主动地去改变环境和个人行为来维护和促进健康。行之有效的措施就是科学地增加健康促进因素,针对性地去除或减少健康危险因素,充分地享受健康的生命。即使生病,也可以做一个“健康的”病人,与病共舞,积极主动地去提高生命质量,享受相对健康的生命。
健康管理,知识要知道,技能少不了,理念/态度最重要。
增加健康促进因素,去除健康危险因素,要求我们具有用健康信息来管理自己健康的能力,这就是健康素养。健康素养需要从三个方面来提高,就是理念/态度,技能和知识,也叫ASK(Attitude,Skill,Knowledge)。
目前国人具备健康素养的不到7%。为此,从本期开始,我们将按理念/态度,技能,知识三个方面组织文章和内容。只要开卷,就能受益,我们保证您每次开卷都能至少了解一个新观点,知道一个新事实,掌握一种新技能。作为《健康管理》杂志的读者,您可以在享受轻松阅读的乐趣中,不经意间就提高了自己的健康素养。
鱼和熊掌居然都能兼得,阅读本刊也许是您最明智的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