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该做健康教育吗?健康时报记者
王志胜 杨锐
“医生是否需要做好健康教育?”健康时报联合丁香园就此对医生进行了调查,88%的人认可“做不好健康教育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84%的人也认为健康教育与出门诊、做手术一样重要,只有5%的人说这不是临床医生的本分。
是什么阻碍了医生做健康教育呢?71%的人认为没有时间;23%的人认为不会讲,讲不好;仅有6%的人认为这是一种耻辱,是一种不务正业的表现。
调查还显示,82%的人认为现在的健康教育专家水平一般,且参差不齐。8%的人认为水平很差,漏洞百出。只有10%的人认为目前的健康教育专家水平很高,通俗易懂。
近九成人认为健康教育跟看病手术同样重要
医生该不该做健康教育?单拿这个问题去问医生,他们十有八九会说应该。正如调查显示,88%的人认可“做不好健康教育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
“最新一期《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文章指出,21世纪醫生同时应该是一个公共卫生专业人员。文章指出,目前慢性疾病的人数非常多,且正在蔓延,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负担。而这些病目前无法根治,从健康投资的来看,治疗慢性病是既耗资源又收效不大回报率很低的健康投资。庆幸的是造成慢病的许多健康危险因素现在都已经明确了。如何遏制慢性病的蔓延呢?健康教育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手段。”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助理,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助理兼公共卫生学院院长黄建始教授告诉记者。
我国著名的肺癌治疗专家,癌症防治科普宣传的知名专家,中国抗癌协会科普宣传部部长支修益认为,临床看病、科研教学和科普宣传能够相互促进,齐头并进。
支教授2002年回国创建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胸外科,并担任主任。从事了多年科普工作,并没有影响他成长为一名学科带头人。这反而拉近了他和患者之间的距离,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肺癌患者,自创办胸外科以来,接诊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超过三万人,许多肺癌患者是慕名而来。
要么“没有时间”做健康教育,要么认为那是“不务正业”
认可和行动总是两条线。在调查中,71%的人就认为,“没有时间”成为从事健康教育的最大障碍。
的确,我国有两千多万糖尿病患者,还有同等数的“侯任者”;有1.6亿高血压患者;脑卒中700万人,每年又新发200万人;患心肌梗死者200万人,每年还新发50万人……
这么多病人需要救治,如果让所有医生专门抽出时间做健康教育也不大可能。但是,卫生部首席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医生在出诊时用三言两语就能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而且此时的病人最听医生的话,效果最好。
除了时间,还有一个很多医生心照不宣的理由:做健康教育是一种耻辱,是不务正业的表现。所谓专业搞不好才去做健康教育呢!6%的被调查者就是这么认为。
谈到洪昭光如何“风光”时,一位从事多年心血管临床工作的医生告诉记者,他的技术不咋地,发表过多少论文,有过多少科研成果呢。还有专家指出,洪昭光谈到的科普知识,有些不太科学等。
黄建始认为这根本就是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院长刘玉树更是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嫉妒!
对此,洪教授认为,归根结底,这还是“重治病轻预防”的观念所致。健康教育不是不务正业,反而比看病还划算。一个医生,本事再大,能看几个病人。即便治好了病人,也是一个得过病的人。任何再先进的高科技都无法使病人恢复到得病前的状态。因此,好的医生是不让人得病。
黄教授指出,做健康教育是医生职责所在。西方医学界有句名言说,医生做的有时是治愈病人,大部分是帮助病人,永远是安慰病人。帮助、安慰就是要告诉患者正确的信息,健康的知识。
“健康教育不是谁想做,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晏猓
但是时间和观念并没有阻碍住知名的健康专家,当然投身健康教育也并非因“做不好健康教育的医生不是一个好医生”一句话使然。
“我做健康教育是被母亲‘骂’出来,”这就是黄建始教授。
黄教授曾在美国、加拿大留学和工作17年,先后从事医学教育管理、公共卫生及流行病学研究。2003年应科技部和卫生部邀请回国,从事健康管理和中国突发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的研究。此外,他很喜欢做大众健康教育。
大学时,他在广州中山医学院学临床医学。那时母亲肾脏有问题。上大学一年后暑假回家,母亲说,我儿子现在是名牌大学的优秀生,那你给我讲讲我的“伞;平淌诤馨哪盖住5笔备昭暌荒暌窖У幕平ㄊ季桶咽楸旧涎У降闹丁⒆ㄒ得室还赡缘亟哺盖滋由鲂∏蛏鲂」芸迹豢谄擦肆礁鲂∈薄B晕艿玫侥盖椎陌保盖兹春苁厮担“完了,我这儿子没了!我连你说的话都听不懂了!”
这深深刺激了年轻的黄建始。回到学校后,上课时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点,脑子里就在想,老师说的,教科书上写的,如果要说个我妈听,应该怎么讲?后来,有机会参与了我国最大的医学科普杂志《家庭医生》的创办工作,又在理论和实践中积累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体会到老百姓对健康信息的巨大需求,觉得国人把自己培养成医学专业人员,我义不容辞地应该满足国人的健康信息需求。
与黄建始不同,支修益则是因为做临床工作中,发现自己说的80%话都是重复的。
在北京胸科医院(北京胸部肿瘤结核病医院)做医生时,他发现,病人和家属热切关心和咨询的问题,有80%以上是雷同的。他总是要对病人和家属一对一地反复讲解相同的肺癌防治科普知识,这不但花费了大量时间,受益人数也有限。
“如果将病人和家属集中起来,将他们共同关心的问题用科普的语言讲清楚效果是不是会更好呢。”于是,他开始在医院、学校和社区举办健康大课堂。尝到了甜头后,他又开始与媒体合作。
洪教授则认为,“健康教育不是谁想做,而是老百姓发自内心的需求。”
在病房中,洪昭光教授发现,心血管病人一住院就花几万、十几万,但很多人是完全可以不得病,不花钱受罪的,只要他记住几句话。当他开始给一个病人讲这几句话时,同病房的人也专心听。慢慢地,来听讲的病人越来越多,还招来了家属听。健康教育就应着患者的渴望开始了。
当下的健康教育像只半坏半好的鸡蛋(”晏猓
对于目前健康教育专家水平,82%的人认为一般,且参差不齐;8%的人甚至认为水平很差,漏洞百出;仅有10%的人认可目前的健康教育专家水平,认为水平很高,通俗易懂。
“目前的健康教育界,鱼目混珠,有的没有专业背景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也在以健康的名义做讲座,出书。而且很受欢迎。其实,没有受过正规医学专业训练的人说的写的有不少不客气地说是在误导老百姓。有人说他们讲的好,很多也有科学道理。这就像一个包子,很好吃,但里面有一个苍蝇,甚至慢慢发挥毒性的毒药。不知道就吃了。我们每个人,包括媒体要告诉老百姓,这样的包子不能吃。林光常的书,刘太医的书就是典型的例子。前两年18元一包的三鹿婴儿奶粉大家今天应该知道为什么不能吃了吧。黄建始认为,做好健康教育、科普宣传首先要让人听得懂,听得信任,但必须在遵守科学的前提下。否则就成了鲜艳诱人的毒蘑菇了。所以这,对健康教育工作者和专业的媒体来说,这既是社会职责,又是挑战。
虽然只有23%的人认为“不会讲,讲不好”是做健康教育的绊脚石。黄建始认为,的确做好健康教育不仅需要好的口才,还要文理兼通,具备中国传统文化素质。
洪昭光也认为,健康教育必须又科又普。满口卡路里、胆固醇、多不饱和脂肪酸、单不饱和脂肪酸等,这些名词没人懂。他给健康科普总结了三条标准:一听就懂,一懂就用,一用就灵。为此,洪昭光下了不少功夫,先对复杂繁多的医学知识进行分类概括,然后是提炼,最后是字斟句酌,成为健康格言。
专家呼吁:把科普文章作为医生晋升的考核指标
虽然九成人充分认识到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但是支教授认为,目前仅在北京,有影响的健康科普专家的确屈指可数。就算将这些数字再扩大10倍,健康教育专家仍少得可怜。
分析其原因,支修益认为,一是政策导向不好。20多年前,在北京市,医生晋升技术职称时,发表科普文章也同发表学术论文一样,是一项考核指标。这一政策鼓励了临床医生热心参与并从事科普宣传工作,撰写科普文章。但目前,这个标准已经不存在了。
支教授呼吁政府部门应该把医生晋升跟健康教育情况结合起来。洪昭光认为,这是原因之一,关键所在还是国家不够重视健康教育。
目前的医学教育依然存在着重学术、重前沿科技而轻科普的倾向。支教授还认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更多应该是在社区医院完成。但是我国虽然有不少社区医生,但医疗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健康促进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够,百姓对社区医生的诊疗水平信任度不高;因此健康教育效果不好。此外,他认为媒体版面有限,无法保证科普宣传的长期性和连续性也是原因之一。
因此,专家建议政府有关部门在医生晋升技术职称、青年医生健康教育培训和引导媒体导向政策等方面给予更多更大的支持。
健康时报2009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