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记者
“公共卫生不能应付,也不能应急,而要应对。应付是干昨天的事,应急是干今天的事,应对则是干明天的事。”
应付、应急和应对,这三种反应都是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活动。应付是被动地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无计划、无针对性的盲目敷衍活动;应急是被动地对已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有针对性的或盲目的活动;应对是主动地针对已发生的和可能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采取的科学理性的积极活动。
“有备未必无患,无备必有大患”。他认为,很多公共卫生问题都有“窗口期”,如果在疾病发生初期,及早预警和行动,就会事半功倍。一旦“窗口期”关闭,则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因此,公共卫生专家应该成为“两点钟叫的鸡”,而不是“六点钟叫的鸡”。
在这方面,美国的经验值得借鉴。例如,美国有一套灵敏的疾病监测报告预警系统。在日常生活中,有的监测医院急诊室病人有关症状,
经过非典的考验,我国公共卫生应对体系建设虽有长足进步,但仍存在很多不足。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脱节,造成了公共卫生体系运转的低效与浪费。彼此自成体系,互不了解,少通有无,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成果分享。其实,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就像一个“人”字,共同支撑起健康的大厦。当前,我国面临着传染病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双重威胁,光靠临床医学或公共卫生的力量都不行。只有整合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两大资源,并以此为核心凝聚全社会的力量,才足以应对未来的挑战。
根据现代公共卫生理念,公共卫生体系应该是全社会参与的体系,是“政府行为+科学技术+全民参与”的体系。公共卫生的基本含义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人人参与,人人享有;组织社会,共同努力,防控疾病,促进健康。公共卫生体系的宗旨,就是要使每个人都能生活在一个健康、安全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没有疾病流行,空气没有污染,日常饮食和用水很安全,每个公民都受到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教育,孩子们都接受预防接种,工作单位严格遵守安全生产标准,疾病和寿命没有社会等级差异,毒物上瘾的人都能得到治疗。无论什么身份,无论居住在哪里,公共卫生都应是保障国民远离疾病、伤害和残疾的“铜墙铁壁”。
公共卫生有极强的社会性,公共卫生问题可发生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一旦发生又为全社会所关注。公共卫生不但为国民服务,也需要国民参与。目前,我国尚未树立公共卫生危机的社会应对理念,存在“重政府主导,轻社会协同”的误区。例如,政府公布的传染病疫情数字过于宏观,没有具体到一个城市、一个社区。因此,对于公众来说,这样的信息缺乏实用价值。其实,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就是将传染病信息和预防控制方法告诉每个人,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如果每个人都知道如何科学地保护好自己并据此采取行动,就自然地切断了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对于非典、艾滋病和高致病性人禽流感这样没有疫苗和特效药的疾病,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公开信息,并通过健康教育改变人群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