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篇•道教经典的“存思”、“守意”与“固精”

标签:
性文化生殖生活社会女性两性历史健康医药优生杂谈公益 |
分类: 性文化 |
《黄庭经》的命名,系依据中医理论。盖五脏中,脾属土,色黄,位居中央,“黄者,中央之色;庭者,四方之中也。外指事,即天中、人中、地中;内指事,即脑中、心中、脾中,故曰黄庭。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外象喻即日月星辰云霞之象,内象喻即血肉筋骨脏腑之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也,故曰内景也”(《黄庭内景玉经注序》)。《黄庭经》以七言歌诀的形式来论述养性之理。《黄庭内景经》分为36章,共433句;《黄庭外景经》分为上部经、中部经、下部经三部分,共196句。
(1)存思
《黄庭内景经》的修炼方法是“存思”,用脑去想,即能达到养性的目的。认为“脑中丹田,百神之主”(据务成子注),认为脑部是有结构的,将脑分为九区,“泥丸九真皆有房,方圆一寸处此中”,“房有一寸,故脑有九宫”(据务成子注),并且认为这些结构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左右上下,皆相通达”,“合九为一”,“洞彻无有内外”(据务成子注)。用脑内视自身,“内视密盼尽睹真”,“内盼沉默练五形,三气徘徊得神明”,“可用存登思虚空”,以达到“得神明”,“登虚空”的境界。
存思的意象可分成三类,一是人们常见的、光彩夺目或形象鲜明的自然景象,如日、月、星、雷电、火和各种颜色的“气”,以及各种滋润、营养,能赋予人体“特殊”生命的液体;二是各种被缩小、穿戴色彩鲜艳的特定服饰的微型人物形象,其中有些是神话中有名有姓的特定的“神”;三是宫殿楼阁、锦幡玉旌、刀兵剑仗、明珠玉树等。如脐部镶嵌明珠;黄庭内穿着五色锦衣的微型人形;前额镶嵌日、月、星宿;左目出日,右目出月,光与身合;两肾发光,朗照命门;喉管焕明,光照八方;存视五脏五色(心赤、肝青、脾黄、肺白、肾黑),形象分明;在咽津的同时,作吸入“五方五气英华”的想象;想象有七种液体(四气三元,结成“灵液”)流润五脏六俯,其气上冲眉间,脑力充盛;想象喉管的环状软骨有如十二重楼,每一层楼都有微型人“居住”等等。
存思的目的是防病治病。“脾部之宫属戊己”,存思脾部中有一“人形”,此人形穿着黄色衣裳,即“中有明童黄裳裹”,而这种存思能“消谷散气摄牙齿”,“主调百谷五味香,辟却虚羸无病伤”。其它脏腑的存思亦如此,如心脏存思能治疗寒热病,调和营卫,通理血脉;肺脏存思能治疗肺部疾患,调气,使皮肤润泽;肝脏存思能治疗宣畅津液,明目,调治百疴;肾脏存思,能治疗肾部及风液的疾病,使肾气充沛,聪耳明目等。通过存思也能治疗性有关的疾病,因此本书认为存思亦是性疾病的治疗方法之一。当然这种非科学的方法只能对心理性疾病有暗示作用,而对器质性性疾病等的治疗当无疗效。
(2)修炼
除了存思之外,还必须修炼。一是要恬淡虚无,效法自然,“行闲无事心太平”,“虚无自然道之固,物有自然道不烦,垂拱无为身体安”;二是采天之气,气贯丹田,“呼吸庐间入丹田”,“象龟引气致灵根”;三是咽津自养,“玉池(口)清水(唾液)灌灵根,审能修这可长存”,并用修炼健身长寿。
(3)固精
《黄庭经》中用存思、守意的方法修炼,其中的一个重要目的是节欲固精。认为修炼不须外索,只在人体。人的精、气、神通过呼吸加以调炼,“呼吸元气以求仙,仙公公子似在前”炼内丹,使精气不妄泄,以运化荣养身体,即“留胎止精可长生”。因此反对漏泄精液,“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保之可长活”。要想达到固精这一目的,主张节欲,“长生至慎房中急,何为死作令神泣”,认为性欲及性对人损害最大,是宜谨慎,若妄作妄为,令元气精伤败。
《黄庭经》的内容充满神仙方术的色彩,这种修炼方法并非科学。但是,从心理学的角度上看,有自我暗示的作用,对心理如心理疾病如性阳萎、性欲淡漠等的治疗可能有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