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篇•道教与纵欲

标签:
性女性两性教育健康生殖社会读书杂谈历史优生医药文化 |
分类: 性文化 |
道教出现于东汉末年。最早的五斗米道和太平道是道教的前身,这时的道教具有教团的性质。五斗米道为张陵所创,入教要交五斗米费用,因此得名。张陵死后,儿子张衡,孙子张鲁继续传道。太平道创始于张角,即黄巾起义的领袖。当时的口号是“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道教一开始就把老子奉为始祖,把《道德经》的若干内容作为信条,而最原始的道教经典是《太平经》(又称《太平青领书》)。道教开始具有很强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反映了劳动人民追求幸福的反抗精神。因此东汉末年,道教为政权所禁止。公元215年,张鲁降曹,从此道教变成了松散的信仰群体。晋以后,统治者不再禁止道教,而是利用道教,把原始道教改造成了贵族道教。自从民间道教逐步演变为上流的贵族道教以后,道教就一直受到封建统治者的崇奉和扶植,至隋唐时期,道教便进入兴盛时期。这时,道教的社会地位大为提高,人数增多,宫观遍布全国。道教在经过南北朝与儒、释之间的大辩论之后,进一步汲取了儒、释各家的思想以充实其理论,道教内部的南北不同派别亦互相交融,加上统治阶级大力倡导,道教学者辈出,道书数量益增。
神仙不死是“道”教哲学的中心范畴,神仙存在和人能成仙不死是其基本命题,论证人有无成仙的内外根据,人成仙取何途径是其思想体系中最主要的一方面,因此,道教以个人为本位,追求个体生命的永恒性,并从成仙不死之目的出发,解决人生问题,积极探索自然界奥秘。
通过“守一”,守持人之精、气、神,使之不内耗不外逸,长期充盈体内,与形体相抱为一;通过“内视”,净心止念,通过“存思”以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通过“存神”,将真神守住已身之内;通过“行气”,以我之心,使我之气,养我之体,攻我之疾,延我之寿;通过“胎息”,以返本归元,长生不死;通过“导引”、“按摩”以调节筋骨,通利关节;通过“辟谷”,以清除肠中秽气和除掉尸虫,以企求长生不死;通过“服食”,“炼丹”,以祛病延年乃至长生不死等等。为了追求生命的永恒,道教可应用一切方法修炼。
道教认为,精、气、神为人生“三宝”,精足则气充,气充则神旺。如果人能时常保持精足、气充和神旺的状态,必然健康,乃至长生;反之,不断耗损精、气、神,必罹病夭亡。阴阳合和、男女媾精,是人生的一个自然内容,其与人健康关系密切。道教对于房中术十分重视,守住精气,不使之过度耗泻,以“还精补脑”,成了道教房中术的基本思想。男女之精可以相互吸取,因此采阴补阳,采阳补阴,成了房中术的基本内容。因此重视性行为的量,并以此作为“精”的来源,但反对随意泻精,这种在守精前提下的纵欲,成了道士达到长生不死的重要方式。于是,“御女益多”(《养性延命录》)、“御童女”(《玉房秘诀》)、倡“存思”与“固精”(《黄庭经》)等性养生思想便产生了。道教在性行为方面,是主张纵欲的,这种思想对魏晋乃至隋唐时期人的性观念产生了久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