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2013,读书散记(10)

(2013-09-07 21:18:39)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2013,读书散记(10)作者:陈涛

姑娘、文学与无奈

          ——关于张爽的《我们》


很早就知道张爽,缘于他多年来独自出资、费心尽力地开办一份民办文学刊物《天天》,并且办得有声有色,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但是一直都没有机会见到。直到2012年初春,他作为北京作协推荐的学员入读鲁迅文学院第十七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在四个月的学习生活中与他有了多次接触,从而慢慢对他有了一些了解与认知。

在我的印象里张爽真诚而谦虚。当我跟他聊起《天天》,得知他创办过程中的艰难,由衷地对他的这份文学情愫表示敬意的时候;当我跟他谈起作品,夸他一些地方写得好的时候,他都会腼腆地说没什么,接着要么感谢别人的帮助,要么就表扬别人写得更好。甚至有次我说他给一位女同学的照片拍得很好的时候,他也会说那是人家长得好。

严格算来,张爽写小说的时间并不长,三年前正式有中、短篇小说发表。在这段不长的时间里,他陆续在《上海文学》、《青年文学》、《山花》、《清明》等文学期刊发表了《西厢记》、《认识几个姑娘》、《众叛亲离》、《饥饿的熊》等有一定影响力的作品,它们中有的被选刊选载,有的还得到了不少名家的认可与推荐。

在张爽的所有作品里,《我们》应该是写作与修改时间最长的一篇,2008年开始构思写作,五年后正式发表。这个作品体现了张爽起初创作的理念,也似乎带有他本人的影子。

《我们》由六个部分构成,每一部分的标题都是文中人物的名字,分别是老王、小康、老歪、框子、老孙、老王。文章起笔从老王开始,“先说说我吧,我姓王,山大王的王,王者归来的王,现在我被人称作老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老王的理想追求与现实境遇。老王是开杂货店的,他也写东西,但是当有人知道他写东西时,更多的是挖苦与嘲讽。好在老王心态很好,“别人背后怎么说我,我都不生气。我生得过来吗?”小康也开了杂货店,比老王的规模要大,最主要是雇了五六个姑娘,小康常写诗,也会时不时发表,在对待姑娘的态度上他比老王要直接。我们可以从老歪讲给老王的话中看出端倪,“你要是和小康那样直接一点就好了。你这个样子不但不像个君子,倒像个伪君子。伪君子知道吧?伪君子就是你这样既想上姑娘又不敢上姑娘结果只能用眼睛上姑娘的。”框子是政府职员,喜欢修剪头发、蹭吃蹭喝,打牌若输钱会藏牌、耍赖,偶尔也会让人感动。五个人中,老歪因为身材最高,又经常带大家四处去结识姑娘,所以是核心。老孙学历最高,大学毕业后做了历史老师,可也跟其余的人员一样喜爱姑娘,甚至请他们去嫖娼。

正是这五个人组成了“我们”。他们秉性不同,职业也不同,可是一有机会就聚集在一起,而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无非是姑娘与文学。张爽在作品中原生态地展示了他们的生活,丝毫不避讳他们对姑娘与文学的喜爱,可以看到作者直面现实、反映现实的勇气。或许在大多数读者看来,四处结识姑娘并非老实人的做派,甚至对他们的行为有一些反感。可在张爽的笔下,他们的直接、坦荡,毫无心机的做法又显得很可爱。同时,换个角度来讲,姑娘与文学是美好与光亮的象征,基于这种理解,“我们”的举止便显得不再那么低俗,反而有了一定的意义。

张爽在作品中专注写人,采用调侃的腔调,在自我调侃与彼此打趣中展开叙事。专注写人是张爽写作的特点,在《我们》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整篇文章我们很少看到环境描写,连人物的心理描写也不多,只是追随着叙事者的视角即可。作品自然流畅,叙事节奏较快,有利于阅读,但是对个体的内心与心理的追问、探索不够,容易流于肤浅,所以人物塑造的力度还可以加大一些。

《我们》这个作品以老王开始,又以老王结束。如果说《我们》如一条河流,那么前五部分是自由地、平静地流淌,到了最后一部分变成了瀑布,飞冲直下,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 结尾处老王做了一个梦,他在梦中众叛亲离,和人厮杀,可怕的是他梦里的敌人竟然都是他的朋友。与梦里相反的是,现实中的朋友与他都已经许久不见面了。老歪开了文化公司,换了车,车里坐着都是花枝招展面目不清的女人;小康离了婚,偶尔写诗,行踪不定;老孙辞职去了城里的报社,现在有房有车,生活得很好;框子先当镇长后又调回县里担任城管局长。反观老王,他的生活依旧那样,开着杂货店,写写东西,没有太多变化。“我们”这个群体四散而去,只有他留在了原地。所以他的内心也变了,尤其是当框子拿腔作势、一副公事公办检查他杂货店的时候,他冷漠的表情已经表明了他内心的转变。在“我们”中,老王最胆小、最真诚、最柔软,作为一个旁观者,他始终都是清醒的。他内心的变化是被迫的,来自朋友们的变化,所以他很无奈,对这一切不知道说什么才好。

张爽谈及这个作品时说:“《我们》这个小说,除了她是篇小说之外,她什么也不是。如果读者看她的时候不是皱着眉头,露出一副被人狠狠抓住裤裆的样子,会心处偶尔还能莞尔一笑或想想“我们”这群人为何这样好玩,我这篇小说的目的也就达到了。”这是张爽谦虚的说法,《我们》或许可能让读者觉得这群人”好玩,但却是无法笑出来的。

《我们》讲了一段五个人共有的人生时光,故事虽简单,却也夹杂着许多况味。在《我们》中,张爽写到了人生的另一种成长,用文章里的话说就是每个人都会有属于自己的黄金时代。曾经亲密团结的一群朋友,逐渐变得疏离、陌生,这些在正常不过的生活光景却总能令人嘘唏,这不仅是老王的无奈,也是所有人的无奈。在《我们》中,文学曾扮演过重要的角色,他们以文学的名义雅集,以文学的名义四处旅行结识姑娘,却又在各自的人生中逐渐失去原来的位置,当文学在现实人生境遇中逐渐失去力量,似乎也可以说这是文学的无奈。如作品中所展示的那样,人生总是夹杂太多无奈,应当学会体恤永恒的困境,要始终充满对姑娘与文学所代表的美好与明亮的向往。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