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心目中70小说家的巅峰标杆

(2013-03-15 14:19:13)
标签:

转载

           徐则臣和盛可以:70小说家的巅峰标杆                                                   徐春林
  70后大多数捧得很火的小说家作品我是看过的,大多数我都认为只算得是个写小说的人。就比如我国的小说王牌杂志《收获》。实际上《收获》刊发的小说都是万里挑一,这些作品的水平都达到了颠覆。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的是,这些发表的小说一样有档次高低之分。
  阅读小说的时候无论是70后,还是80后我都会去看,绝对没有什么界线。我是江西人,关注江西小说家作品的时间比其它地方要多。说白点这完全是地方情结,要不然就看国外作品去了,还要挑好的看。用一个小说评论家朋友的话说,分析好的小说要有鉴赏眼光,光看小说还是不够,还要看自然,看哲学,看社会。看多了江西的小说就先从江西的70小说家说起。比如阿袁、比如杨帆、比如陈蔚文、比如樊健军等。实际上阿袁在全国的影响力比后面几位明显要大得多。要我说,小说的水平除了少数的一两篇稍微好点外,整体都与陈蔚文相当。我说这话不是说阿袁的作品差,而是社会在定论的时候需要一杆称。陈蔚文是个不太注重外在的小作家,可她的小说写得很饱满。这包括小说语言、小说结构和小说故事。樊健军在选材上比较单一,但是语言风格极具个性,小说构思十分独到。我认为江西的陈蔚文和樊健军可谓是江西70小说的代表。
  阿乙也是江西人,阿乙在文坛有种想颠覆的味道。实际上他也是个个性很强的小说家,相比陈蔚文和樊健军他更加突出。文学的归属我想也不一定要有多大的浪,沉淀到最后也许是出淤泥而不染。对阿乙排上70后作家排行榜我是没有异议的,我认为他可以成为70后全国的领军小说家。当然现在还没有成为领军大家,离那个目标还是有一定距离。我只能说,于阿乙而言,获个鲁迅文学奖,或者走得更远没有问题。不过话又说回来,一些没有获得奖项的作家作品不一定不如。70之前的江西熊正良我就认为是可以成为大家的,也许文坛对他并不了解,可他的作品往往就超越了好些拿过鲁奖的人,也超过了那些很“火”的小说家。我是比较崇拜这种文人的,修水的丁伯刚先生也是如此,都是依靠实力不求名利的人,这种人是真正的小说家。看到这肯定是有人会生气,但我又不得不说生气的人成不了大家。
  说70小说家扯到了70之前。多说一句题外话吧,前几日《江西日报》发表了篇评论,看后我是有点生气的。整个评论我都觉得是在吹捧某写人。写这个评论的人之前我联系他,他说依靠作品说话写的评论,我不想骂人,我要骂人就会出丑,压制下自己的情绪就不想骂了。他写他的,任由他去。
  接着说下我关注的另外一个小说家。有段时间好多文友都在议论他的事情,大家对他的作品表示怀疑。我一般是不太相信别人的嘴巴,或者说怀疑自己的耳朵,我比较相信自己的眼睛。去读他的文字之后,我的确是困惑了,这个勤奋的小说家,是不是太过急于成名了?他的文字我总感觉是不是太“空”了点儿,这样的小说真的不适合我去读。
  也说下王秀梅。王秀梅是个前沿小说家,像她这样很“火”的小说家在中国不多。目前她是万事俱备,我想当东风来临时她一定会暴发。在这里我提出一小说中的不足,只代表我个人观点。我认为要是在语言上再下功夫,如果能够用独特的写作语言加深小说气息,一定会写出更好的小说来。我是相信她一定能够走一条自己的独特写作之路来,也一定能够成为70后中国小说家的女性代表的领头雁。
  我知道付秀莹的写作并不太算早,这几年可以说是如日中天。她的每个动作都很敏锐,每个行为都显得温柔。付秀莹跟王秀梅是一样的。两人之间要是能够互补,用付秀莹的小说语言去写王秀梅的故事那样可能会更有影响。肯定有人会说我在说蝉,无论怎么看待都可以理解。我是个不喜欢吹牛拍马的人,所以想说说心里话。一个优秀小说家的成长,我想更需要的还是她的内在。付秀莹的小说无论与哪个年代相之比较都列在前沿,其实在70后她已经是女性的代表,可能于她不应该在70这个圈内,要是那样的话矛盾会少了些。
  连日来认真读70小说家的小说,徐则臣和盛可以的小说我认为是70后写得最好的。为什么我要特别强调这两个人,在此之前我看到几个排行榜没有徐则臣。我想说的是文学太圈子化,这样显然是不利于文学发展的。70小说家少了徐则臣显然少了力量。
  关于一个排行榜,李师江是榜首,我又插几句话。我真的不想多去批评别人,这事无李师江无关,干嘛要去做那些误人歧途的事情呢?我的朋友周惟前几日啧啧地跟我说,有些“教授式”的评论家,写几篇论文说这个的小说好,那个的小说好,其实就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跟风。一些刊物还丝毫不拒地发表。原因要么就是觉得教授“太文”,水平太高;要么就是认定作家“很火”,有很大才气;还不排除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都在刊物任职,相互拍马屁,相互通融。我想强调下,中国文坛只是少数这样的人,大多数是好的。但不排除一粒老鼠屎,坏了一锅粥。
  具体说下徐则臣与盛可以。
  徐则臣与盛可以相比同样两人各有千秋。徐则臣的文字语言比盛可以的更老练,写作方式显然也过于文言。在他的文字里表现着一种大家的风范和气度,我想这是他内在文学素养所决定的。而盛可以的小说相比70后出现的几个排行榜作家更辣。她的文字也是故事取胜的,她表现自己时不是玩手,文学的内涵和潜在的品质表现得更加完美,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艺术性。其实说到这,我突然想起了丁伯刚。他们可以归于是一类人。也就是把小说写得很现实的人,小说的时间跨度都很小,而小说的故事也很短,读起来感觉很长。“小说”还是要多说小的事件吧,把细小的每一环节处理好。我认为70后的徐则臣和盛可以会是70小说家的巅峰标杆。
  凭借《大老郑的女人》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奖的魏微,凭借《伴宴》和《国家订单》获得第五届鲁迅文学奖的鲁敏和王十月等显然代表了70小说家的“非主流”文学实力。
  博览全国,70小说家还有一大批。冯唐、王新军、李新勇、徐东、刘亮、张爽等,也是相当有实力。还有一批实力小说家隐藏在某个角落,某日也许会找到他们再相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