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闯入底片的影子:读张爽的中篇小说《众叛亲离》

(2011-04-08 09:50:28)
标签:

转载

           闯入底片的影子

                 ——读张爽的中篇小说《众叛亲离》

                                   文 / 王飞

    张爽的中篇小说《众叛亲离》(《中篇小说选刊》2011年增刊第一辑“新锐小说家专号”)像一个“艮萝卜”,不脆,却有些辣。作者以近乎乡村原生态的语言记录下这个故事,没有花哨,平平静静,仿若个手拿相机的摄影者。镜头成了他观察与捕捉的工具。文字便如胶片了。      

    也许有很多读者认为小说的主人公四条是罪有应得的:媳妇撇下四个多月大的孩子跑掉了,虽然四条曾经打、骂媳妇,但是这次跑倒有些无缘无故(作者也没有具体交代);去岳父家找媳妇,同岳父、岳母争吵;因为害怕孩子在夜晚里不停地哭闹、父母的冷脸不敢回家,在镇上和红四的同居者孙寡妇绞在了一起;母亲、六个月大的儿子在同一天死掉了。他将这一切归罪于红四,欲杀掉红四而后快……仿佛这些都是四条好喝、好赌牌、好打骂老婆种下的祸根。

    慢慢抻开已经冲洗过的胶片,在阳光下一张一张仔细欣赏,你会发现一个在不经意间闯入的影子——小说中第十一节。这一节写了四条母亲大段自言自语式的独白:新盖的大瓦房给了四条和他的媳妇香枝;四条的母亲对香枝如何体贴、如何照顾;香枝依然提出了分家,四条的父母住进老房里;香枝以自己生的是男孩儿整天价同四条吵闹,三天两头就往娘家跑;四条的爹也好喝酒好打牌,还好搞女人……这个闯入的影子给了读者最起码两种解读的方法——

    一、四条生活的地方是个封闭且狭窄的空间。正是这个空间使得四条只得按着父辈的生活轨迹继续他的生活,无法改变。四条似乎不曾挣扎,很乐于这样按部就班的过日子,也很习惯。过日子就是生活的全部了。下窑挖煤,回家来喝酒、打牌,这就是他的日子。在这个空间里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这样,几乎所有的人家都是这样地过着属于他们自己的日子。只有无法忍受后的吵闹。

    人难以独自生存,只能依赖于环境与人际关系。俗话说“挨金似金,挨玉似玉”,还有“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自然环境和人际交往的环境决定了人的言行的同时也决定了人的生存状态。

    张爽并没有刻意去表现这些,仅以旁观者的姿态记录下来,并没有明确地指出——四条应当怎样怎样。而是将他置于这样的环境里,然后默默地把他推到人生困境的极致,让他再也无法抉择。四条更像一条炎炎沙漠之中的蜥蜴,独自爬行,独自寻觅食物,然后自生自灭。

    写到这里,竟不自觉地想起日本作家太宰治的《人间失格》来。“我”的绝望来自于对人类的胆怯与恐惧,甚至以“因为面对可怕的对手,我反而只想着要如何让对方幸福”为做人准则。而在《众叛亲离》中的四条却将现如今的因果全部归罪于红四。在孩子死后,他想和红四的姘头孙寡妇结婚(忘掉已经跑掉的媳妇香枝)生孩子。是红四阻挠了他的追求。如此对比起来,张爽的小说还真有些太宰治“无赖派”的风格,只是太宰治表现的是“弱”,而张爽表现的是“强(混不吝)”。

    二、这个闯入的影子同样也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弱化了四条这个人物的性格塑造,倒反衬出母亲的无私与包容。使得四条这个人物立在环境(自然环境、人际交往的环境)的阴影当中了,四条与红四和孙寡妇同化了,个人性格并不再那么明显和突出了。这样一来,四条不再那么可恨。或者说四条的可恨源自如此的环境。他只是依附于这个封闭、狭窄、逼仄空间里,按着某种无法测出的“惯性”无知无觉地活着。四条最后手提杀猪刀四处寻找红四,这也许更加可悲、更可叹了。这样的“反抗”以及这样的“反抗方式”看似是荒诞的、非理性的,其实是四条一直生长、生活在一个现实的悖论之中。环境——生存状态——生存方式——个人,到底谁在影响着谁?还是在相互影响着?

    似乎这两种解读都是对的。其实任何文本的解读和表现一样——是多种多样的。

    《众叛亲离》中所有的场景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是我们所熟知的。家长里短式的对话就发生在我们的身边。这些将我们悄然带入张爽的语境之中。

    张爽曾经写过这样的一段话,“初学写作,总以为,凡是好的作品都是深刻的,出类拔萃的作品一定要有‘思想的高度’。文字生涯二十年,文学的观念也不断发生着变化,直至现在,我才知道:自己真正的文学诉求,不在于深刻,也不在于是否占领‘思想的制高点’,而是如何让文字更贴近心灵。贴近心灵的文字,或许不够深刻,但也不至于浅薄。作家要做的,不是书写哲学概念、思想符号。而是能写出让人心灵舒展、欢愉、蕴藉、温暖的文字来。”张爽说出这样话,许是对曾经流行的“通过……表现(表达)了……”、“通过……揭露了……”解读方式的一种反思,同样也是一种反抗的姿态。对于我们曾经习惯性的解读,我表示同样的反对。

    写作本身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那么一份脑力活动,各有各的追求。千万不可划一,那样一来便是千人一面了,失掉了写作真正的本质和内涵。张爽在努力地追求他自己认为应该追求的,在如今日益“金钱化”的今天的确是难能可贵的。张爽在这个小说的表述之中颠覆了传统的真、善、美的架构,建立起一个几近灰色的含混不清的美学模式——一个个具象组合而成的悖谬。反而将最终的答案交给了读者去设立。

    记录式的再现,源于生活里原本就没有一个标准的、统一的答案。

                                                               20011-4-7 于京东平谷静心斋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