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2016-01-26 10:20:55)
标签:
老子道德经道隐无名老子大器晚成 |
分类: 道学 |
老子(约前571—?),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乃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教尊为教祖,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存世之作有《道德经》。
老聃自幼聪慧,静思好学,常缠着家将要听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之事。老夫人望子成龙,便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通天文地理,博古今礼仪,深受老聃一家敬重。
另一日,商老先生教??:“六合之中,天地人物存焉。天有天道,地有地理,人有人伦,物有物性。有天道,故日月星辰可行也;有地理,故山川江海可成也;有人伦,故尊卑长幼可分也;有物性,故长短坚脆可别也。”老聃问道:“日月星辰,何人推而行之?山川江海,何人造而成之?尊卑长幼,何人定而分之?长短坚脆,何人划而别之?”先生道:“皆神所为也。”老聃问道:“神何以可为也?”先生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故可为也。 ”老聃问:“神之能何由而来?神之功何时而备?”先生道:“先师未传,古籍未载,?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能?;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视物而思,触物而想,三日不知饭味。
另一日,商先生教授道:“君者,代天理世者也;民者,君之所御者也。君不行天意则废,民不顺君牧则罪,此乃治国之道也。”老聃问道:“民生非为君也,不顺君牧则其理可解;君生乃天之意也,君背天意是何道理?”先生道:“神遣君代天理世。君生则如将在外也,将在外则君命有所不受;君出世则天意有所不领。”老聃问道:“神有变化之能、造物之功,何以不造听命之君??”先生道:“先圣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家将,家?不能言。于是求教相邑之士,踏遍相邑之土,遇雨不知湿,迎风不觉吹。
另一日,商老先生教授道:“天下之事,和为贵。失和则交兵,交兵则相残,相残则两伤,两伤则有害而无益。故与人利则利己,与人祸则祸己。”老聃问道:“天下失和,百姓之大害也,君?以不治?”先生道:“民争,乃失小和也;失小和则得小祸,然而君可以治也。国争,乃失大和也;失大和则得大祸,大祸者,君之过也,何以自治?”老聃问:“君不可自治,神何以不治?”先生道:“先哲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夜晚,老聃以其疑惑问其母,母不能答;问家将,家将不能言。于是,遍访相邑之士,遍读相邑之书,遇暑不知暑,遇寒不知寒。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尽。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须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商老先生的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公元前 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赞叹不已,受益不浅。
商老先生教授三年,来向老夫人辞行道:“老夫识浅,聃儿思敏,三年而老夫之学授尽。今来辞行,非老夫教授无终也,非聃儿学之不勤也。实乃老夫之学有尽。聃儿求之无穷,以有尽供??,不亦困乎?聃儿,志远图宏之童也;相邑,偏僻闭塞之地也。若欲剔璞而为玉,须入周都而求深造。周都,典籍如海,贤士如云,天下之圣地也。”
老聃入周,拜见博士(商老先生的师兄为周太学博士,学识渊博,心胸旷达,爱才敬贤,以树人为生,以助贤为乐,以荐贤为任),入太学,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习,三年而大有长进。博士又荐其入守藏室为吏。守藏室是周朝典籍收藏之所,集天下之文,收天下之书,汗牛充栋,无所不有。老聃处其中,如蛟龙游入大海?海?凭龙跃;如雄鹰展翅蓝天,天高任鸟飞。老聃如饥似渴,博览泛观,渐臻佳境,通礼乐之源,明道德之旨,三年后又迁任守藏室史,名闻遐迩,声播海内。
公元前 523年的一天,孔子对弟子南宫敬叔说:“周之守藏室史老聃,博古通今,知礼乐之源,明道德之要。今吾欲去周求教,汝愿同去否?”南宫敬叔欣然同意,随即报请鲁君。鲁君准行。遣一车二马一童一御,由南宫敬叔陪孔子前往。老子见孔丘千里迢迢而来,非常高兴,教授之后,又引孔丘访大夫苌弘。苌弘善乐,授孔丘乐律、乐理;引孔丘观祭神之典,考宣教之地,察庙会礼仪,使孔子赞叹不已,受益不浅。
孔子道:“见之!”弟子问:“老子何样?”孔子道:“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史记•老子列传》)
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年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统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老聃答道:“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子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于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振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著了五千言的《老子》(又名《道德经》、《道德真经》、《老子五千?》或《五千言》),为后人留下了这一旷世之作。《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道教称其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而这本汇集老子智慧的书,最初被称为《老子》,《道德经》是后来的称谓。《道德经》从古至今有很多版本,常见的有《道德经》王弼本;《道德经》河上公本;1973年长沙马王堆 3号汉墓出土的甲乙两种帛书《老子》,是西汉初年的版本;还有 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残篇,展示了早期《道德经》的不同文字风貌;还有《简帛〈老子〉古本合校》。
《道德经》的国外版本也有几百种之多,是翻译语言最多的中国书籍。上世纪 80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由此可见老子其人和《道德经》在人类历史上的地位和魅力。
《道德经》被公认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以其通古前言贯今、博大精深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其传世 2500多年?孕育了千百圣贤明哲。哲学家奉其为东方哲?的经典;政治家视其为可供借鉴的治世名言;军事家说其是一部攻防战略的用兵指南;史学家说其是一部先秦文化的结晶;阴阳家视其为推演天机的秘鉴;养生修道者视其为益寿延年之妙法;凡夫俗子喟叹其玄,玄,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