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来读《道德经》(第14.15.16章)
(2015-08-18 18:16:20)
标签:
佛学道德经多言数穷谷神不死 |
分类: 道学 |
★此成语(名言、俗语)出在哪里?是什么意思?★
○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第十四章
【先读读现代语译】
看它是看不见的,
叫做夷;
听它是听不到的,
叫做希;
摸它是摸不着的,
叫做微。
此三者通过深究,
不能把它们从形式上分开,
因为它们原本就浑然一体。
它的上面不显得明亮,
它的下面不显得阴暗,
无头无绪绵延不绝啊,无法给它定名,
又终究要复归到无形无象的元始状态。
这叫做无形状的形状,
不见形象的形象,
这就是若有若无的惚恍。
迎着它,却看不见它的头,
随着它,又看不见它的尾。
掌握并遵循早就存在的道,
便可驾驭今天的具体事物。
能夠知晓宇宙的起始本源,
这就叫做知晓了道的规律。
【诵读原文】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jiao矫),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视之不见,
名曰夷;
听之不闻,
名曰希;
搏之不得,
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
故混而为一。
其上不皦(jiao矫),
其下不昧,
绳绳兮不可名,
复归于无物。
是谓无状之状,
无物之象,
是谓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
随之不见其后。
执古之道,
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
是谓道纪。
【学习老子的智慧】
【注释】
·之:指道。下面两个“之”均指道。
·夷:无色。
·致诘:推究、察问
·混:混沌,浑然一体。
·皦:明亮。
·昧:暗、不明。
·绳绳:不绝,无头绪,恍惚。
·道纪:道的纲纪,道的规律。
★此成语(名言、俗语)出在哪里?是什么意思?★
第十五章
【先读读现代语译】
古时善行道的人,
见解玄妙而通达,
高深得难以理解。
正是因为如此,
我也只好勉强来描述他们的形象:
小心审慎啊,像冬天履薄冰过江;
警觉戒惧啊,像提防邻国的偷袭;
恭敬庄重啊,像应邀赴会的宾客;
潇洒活泼啊,像冰雪消融般和煦;
敦厚质朴啊,像未经雕琢的木头;
旷达通脱啊,像深谷般呑纳包容;
浑然一体啊,像未经澄清的浊流;
谁能让动荡的浊水静止,随之慢慢地澄清?
谁能在安静中平稳变动,随之慢慢地新生?
达到这种善于行道境界之人,
做什么事都不会过分,又随时拒绝自满。
正因为他善把握分寸,又保持虚心低调,
所以看起来有点古板,却常常绝处逢生。
【诵读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qiang)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惟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古之善为道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夫唯不可识,
故强(qiang)为之容:
‖豫兮若冬涉川;
‖犹兮若畏四邻;
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释;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
不欲盈。
夫惟不盈,
故能蔽而新成。
【阅读提示】
【学习老子的智慧】
【注释】
·不欲盈:不会过分,拒绝自满。
·蔽:通弊,陈旧,保守。
·新成:获得新生。
第十六章
【先读读现代语译】
达到极端的空虚无妄欲,
坚守高度的清静不妄为。
万物并存又各自变化着,
正可以观察其循环往复。
万物纷繁,总是千姿百态,
最后都回归到自己的本原。
回归到自己的本原叫清静,
达到清静就叫回归于生命。
回归于生命就叫回归自然,
认识了自然规律就叫聪明。
不愿去认识把握自然规律,
轻举妄动就必然招至灾凶。
认识了规律才能包容通达,
包容通达才能够办事公正。
办事公正才能够整体周全,
整体周全才符合自然规律,
符合自然规律就是符合道,
为人处事符合道便能长久,
终身都不会有过错与凶险。
【诵读原文】
致虚极,守静笃(du) 。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知常容,容乃公 , 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mo)身不殆。
【原文与语译对照阅读】
致虚极,
守静笃(du)
。
万物并作,
吾以观复。
夫物芸芸,
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
静曰复命。
复命曰常,
知常曰明。
不知常,
妄作凶。
知常容,
容乃公,
公乃全,
全乃天,
天乃道,
道乃久,
没(mo)身不殆。
【阅读提示】
【学习老子的智慧】
【注释:】
·致:同至。
·虚:心境空明不带成见状态。
·守:保持。
·静:清寂宁静。
·笃:极度,顶点。
·芸芸:万物纷芸状。
·常:永恒的自然规律。
·没身:死亡,此指终身。
·殆:罪惩、危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