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筑基参证
(2015-12-02 10:50:20)
仙学是一门很冷僻的学术,研习的人很少,因此仙学的书籍,看得懂的人当然更少。拙作初版发行二千册,经过六年,终于售罄,内心感到非常欣慰,足征“此道不孤。”今趁再版之便。特就数年来先进惠赐卓见,及接触各地读者,所得几点感想,写在书前,敬讲不吝指教。
(一)基隆方悟初老先生,对于拙作“静坐时的观照”五种方法中的数息法,表示意见,认为此法易滞于息。愚见以为数息法,如以静坐整个历程来看,不过是入门初阶“权法”,无非借径而已。此法为宋苏东坡养身常用之法,用到一段时候,继之以随息法,习者如能破除执着。自当不滞于息。详请参阅“东坡志林”卷一。
(二)拙作“呼吸的种类及作用”中。提及呼吸的内容配合问题。这些主要是说明呼吸在静坐中的历程,并非可以刻意模仿,而是静坐到了某种进度,可能会发生的现象。
(三)调息是静坐必要的方法,但是调息原为促进凝神,如果竟执滞于调息,那就不是静坐的本意了。调息的主张,约可分为二大类:⑴自小周天前修到小周天阶段终止,多用调息。这种主张,显然著重技巧;⑵自小周天前修到小周天阶段终止,以不调自调为主,只能在某些必要时候,稍藉外气以促进气机的发动。这样的主张,比较接近自然。以上两种调息方法,以现在社会环境而论,前法利于亲炙,尤须心静,后法可以私淑,随时可行。因为环境喧闹,已非古时所可比拟,因此现代人在调息时,须要特别留意内心是否宁静。须知心静然后息调,心如未静,妄调鼻息,往往有虚火上炎之弊。因此心难安静的人,最好还是采用后法为妥。
(四)静坐时如何凝神入静,是很重要的问题。入静不是坐时心才要静,而是在静坐以外的时间里,随时留意内心的宁静。如果能够随时保持内心宁静,静坐时自然容易入静。锻炼内心宁静的方法,可以参考明·伍冲虚著《天仙正理》中“炼己直论”。《仙佛合宗》中“最初还虚”和清·柳华阳着《金仙证论》中“炼己直论”。或清·李涵虚著《三车秘旨》中“收心法”,他如《太上感应篇》
、《阴隐文》,都是习静的人宜常参考,不可概视之为迷信。
(五)静坐对于身体健康极有益处,就愚所知,曾有许多读者按照拙作自习,自愈了高血压、糖尿病、后天性心脏病、神经衰弱、肝炎、肺结核、气管炎、风湿、关节炎、胃十二指肠溃疡、遗精、月经带病、妇女结扎输卵管后遗痛症以及无名肿瘤等等。以上虽非不治之症,而能在习后数月中,获得全愈,益倡自古相传之仙学,确有急加研究之必要。希望阅过本书,获得健康之余,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大家努力把仙学发扬光大。
(六)仙学的研究,研读书籍,身体力行之外。还宜多事参访高明,细谈心得,以资琢磨,就愚所知现在海内外,修这有年,见解精辟,足资师范者,各地都有,请参阅李乐球先生所著:《访道语录》
自详。
(七)闺拙作内容大多侧重身内功夫,然仙家中亦有主张身外功夫者,其极致本无轩轾(喻指高低轻重)之分,第以篇幅所限,未能概略一叙,至以为憾。读者中,幸勿以身内功夫误为仙家唯一法门为感。好在现今交通发达,天涯已若比邻。倘获机缘,不难幸遇。
(八)愚自拙作发行以来,忙于生活。奔波劳碌。难得清闲。因此在数年中,没有机会好好进修,专心习静。虚掷光阴,毫无收获,甚感惭愧。值此再版之际,没有什么好的心得,可以报导,乞希鉴谅。
中华民国六十一年十一月九日许进忠识于台北双园
目录
琴川处士题词
凌序
自序
前言
第一篇筑基的原理
第一章药物
第一节阳气浅说
第二节小药浅说
第三节光明与光色
第二章鼎器
第一节鼎器浅说
第二节守窍
第三节用鼎的分析
第三章火侯
第一节凝神的方法
第二节呼吸的种类及作用
第三节阳气开关的分析
第四节阳气运转的程序
第五节阳火阴符的生理作用
第六节内外火候浅说
第二篇实验健身静坐法
第一章静坐前后应注意事项
第二章静坐时的两足
第三章静坐时的胸腹臀部
第四章静坐时的两手
第五章静坐时的面目耳口舌津液
第六章静坐时的观照
第七章静坐的时间
第八章静坐时的呼吸
第九章静坐时阳气的首次运转
第十章静坐时阳气的继续运转
第十一章静坐时小药的采取转
第十二章小药得而周天起运后的生理及保养转
附录
(一)创办仙学报之意义
(二)静坐札记
(三)我的静坐经验
(四)静坐过程景象简述
前 言
一、本书共分两篇,第一篇是说明筑基的原理和结构,以展窍、开关、河车等小周天前段的范围来做基本分析,以大周天的境界来做附带补充。
二、第二篇是说明筑基的方法和实验,以小周天的前段,来做实验的程序,以小周天之初得小药,来做求证的目标。这是因为这个阶段比较富有现意义,和实际的“生理治疗”作用,对于生理机能衰弱所造成的宿疾,有意外显着的功效。
三、关于仙学三元的分法有严格和广义之分,惟门派各别,观感容有不同,兹勉为列式如下:
四、清净法和栽接法都是仙家之传统修法,皆有其存在价值,不可偏废。但是栽接法在修习时,要有各项条件的配合,不似清净法之容易实行,因此第二篇所提供之方法,即系以仙家清净工夫为宗,阳气运转督任为主。
五、本书原为作者录以自备参考之用,并不预备印行,初学阅者,如欲修习静坐时,于参考本书之余,仍应随时请益高明,方能彼此印证,避免发生偏差。
六、仙学一门对于人类的生命,有极大的影响关系。只要一口气还在,而得有正确的仙学方法,加以精勤的修习,虽是高龄,犹可改造体质,恢复青年旺盛精力。阅历丰富的老人,如果再有青年一般健康的身体,对于社会的进步,和家庭的幸福,其贡献是不可限量的。
七、仙学不是迷信。仙学是最崇高的修养,包含多方面学问,也是讲究身体健康的学术,有原理,有方法,有效验,处处可以历来仙经及自身来参证。希望阅过本书,而从未力行的读者,或素来怀疑而不信者,不要给仙学做任意“隔靴搔痒”式的空言或推测。这是本人最大的祈望。
前一篇:【中医学基础】03.四诊八纲
后一篇:转修道静坐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