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季宏语文教育新高考学习型阅读阅读 |
分类: 阅读研究 |
我们回忆一下,我们在考场的情景,在拿到试卷看到题目的第一个反应是什么。在我们调查的众多的对象中,一致的反应是:这道试题在哪一次考试中做过。
然后,考生开始苦思冥想,努力回忆以往刷过的浩如烟海的试题。
沿着搜索路径不断地追寻下去,在第几轮复习中,在某次名校联考里面,在第N道试题。随着搜索路径逐渐延申,回忆渐渐困难起来。这种搜索路径就像电脑中的磁盘划分,把一个知识点放到A、B、C、D四个盘里的D盘里,然后在放进D盘的中诸多的文件夹中的一个,我们命名为“学习”的文件夹里;然后在学习文件夹里找到“语文学科”文件夹,然后从诸多的如同步辅导、历年真题、周测月考等等文件夹中找到“模拟考试”这个文件夹;然后在模拟考试这个文件中第一次模考,第二次模考、第三次模考……找到某一次最接近这个试题模拟考试的试题。进行比对,判断眼前这道试题和脑子里回忆到的试题最大化的相似之后,决定模仿脑子里的试题解决眼前的这道试题。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翻越诸多的文件夹组成的重重障碍,如果其中一个路径或环节出错,我们就会迷失在搜索的路途中。
然后,我们还要凭着自己惊人的记忆力,把曾经的类似的试题展现在脑海里。如果我们的记忆稍有疏忽,就会模糊或者改变这些试题准确性,所有的努力因此毁于一旦。
再后,我们要对诸多次模拟考试中出现的类似的试题进行比较甄选,这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因为记忆毕竟无法还原试题原来的模样,因为一个微不足道的符号,我们就会误判。最终,我们历尽艰险,找到与眼前试题最大化相似的那道试题。
最后,我们努力回忆,当时那道试题的解题思路,语言组合等等,甚至还要回忆当时教师讲解这道试题的情景。以便更加准确地还原这道试题的答案。
每一次模拟考试,都给我的自信心一次毁灭性打击。我们做了那么多试题,但是,今天仍然没有发现和这道试题能够匹配的最大化相似的试题。所以,我们的结论是,我们的记忆力不够好,我们的学习仍不够努力,我们的头脑仍不够聪明……于是,我们的自信开始崩溃。
基于以上的教训,教师们痛定思痛,决定让孩子们最大化的训练试题,决定实施最后的绝招——刷题,也就是题海战术。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学校,都在搞题海战术。孩子们在教师的鼓动下,坚定不移的开始了刷题。他们相信,自己刷了浩如烟海的试题,就可以保证在考场上有足够的比对对象,就可以找到高考时试题最相似的那道试题,然后按照模拟时试题的解题思路、语言组织形式等等来复原试题,从而保证考个高分。
然而,学习型阅读在注重适当训练的同时,更注重的是学生真正地理解试题。从文本和试题出发,分析试题组成的要素,发掘试题所提供的隐藏的信息,理解命题人的命题目的,也就是考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要素。从试题的文字中发现解题的途径。刷题固然有效果,但是那是大水漫灌,效率低下。而且要付出学生自信心丧失的巨大代价。学习型阅读希望考生真正理解试题命题的目的,从根本上寻找解题的方法和思路。
我们也发现,其实试题的难度梯度很明显的情况下,多数试题是因为考生没有真正读懂试题,没有找到试题下面隐藏着破解试题的密码。所以,当考试结束,教师进行讲评试卷的时候,告诉同学们这个试题其实隐含着这样一些意思的时候,学生会恍然大悟,如果当时知道这道试题是这个意思,自己在考场是可以解答出来的。但是现在已经为时已晚。在教师评讲试卷过程中这样情形屡见不鲜。原因何在呢?那就是学生没有读懂试题,不是不会审题,考场上,考生一定会认真的审题的,只是审题审不明白,其本质原因还在于不会阅读。
昨晚一位学生反应,真的阅读明白,其实试题很简单。他最近是在补文言文的阅读,因为阅读文言文之后才有了这种感受。是的,不仅文言文阅读如此,古诗词鉴赏也是如此,尽可能的阅读深刻,是解题的不二法宝。考试要阅读的内容,包括阅读试题的材料和试题题干。适当的刷题是训练,完全依靠刷题就是灾难。高考不应该把希望寄托在刷题上,这样培养出来的都是考试机器。更重要的是丧失了孩子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