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温儒敏:网络时代的阅读问题

(2019-07-17 11:01:12)
标签:

教育

未来阅读计划

学习型阅读

育儿

阅读方法

分类: 随笔文摘


  处理好不同年龄段读图与文字阅读的关系,也是个新问题。

  现在是所谓影视时代、网络时代、图像时代,人们读书的时间相对少了,看电视、上网、读图的时间多了。这是时代的变化,很难简单下结论说是好是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影视、网络和图像尽管扩大了人们接受各种信息的渠道,却不可能取代文字的书的阅读,尤其是文学的阅读。比起其他接受方式,读书可能更有选择性,也更个人化,更需要主动性和创造性思维的介入。就拿电视来说,虽然可以选择频道和节目,但欣赏过程一般都是比较被动的,你不可能象阅读一本书那样可以或慢或快,甚至可以停下来或翻回去边读边思考。读书所能获得的文字的感觉,也是一般影视所没有的。同样,上网和读图,也较难获得书本阅读的那种独有的效果。网上读书也是一种文字阅读,不过网民的阅读可能形成跳跃、拼接的思维习惯。影视网络再发达,也仍然需要书本阅读,而且阅读习惯培养面临新的挑战。

  小学生语文学习从图像开始,帮助很大。这些年一些出版社出了许多绘本童话、故事之类,还有分年级介绍阅读的,主要适合小学与学前儿童,我觉得都很好。有些学校还把绘本讲述引入小学阅读教学,这也许是激发低年级阅读兴趣的好办法,也可以试验。但到中学特别是高中,读图应当相对减少,文字阅读应当是主要的,基本的。现在很多大学生读书没有耐性,可是拿起漫画就手不释卷,这也许是所谓“新人类”的特点吧。不管怎样,读图毕竟不能取代读文字的书。图像与文字表征不同,图像长于实而短于虚,短于非物质性实体,复杂的情感与抽象思维就很难靠图像表达。图像表征的对话深度显然比不上文字,甚至还可能深度流失。

  从审美看,文字表述的想象空间可能更大,图像虽然有长处,但容易坐实,影响到符号的开放性启导性,自然也影响想象力的展开。图像出版物以及影视中形象的丰富性容易被定格,不利于个性化阅读。试想,把《醉翁亭记》拍成DV效果会是如何?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使用多媒体非常普遍,教学检查就重视这个,这不是好现象。多媒体使用的好处是明瞭,但不宜过分依赖,要有限度,否则会影响语文教学的效果,影响孩子们阅读能力的提高。

  作者:温儒敏,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国家级精品课“中国现代文学”主持人,教育部授予国家级“教学名师”。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文学理论、比较文学和文学教育的研究与教学。国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成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