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教育未来阅读计划学习型阅读育儿阅读方法 |
分类: 随笔文摘 |
读策略对于促进小学生的阅读理解非常重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重大变革之一即是专门安排了几个重要的阅读策略单元。当然,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也不是完全忽视阅读策略,而是没有把阅读策略单独当作一个系统来进行训练。为此,我将围绕这个话题进行三方面的探讨:第一个方面,从阅读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为什么要重视阅读策略;第二个方面,谈谈阅读策略是什么,重点分享在我们的教材体系中主要关注的阅读策略;第三个方面,谈谈我们怎样开展阅读策略教学。
一、阅读策略学习的重要性
在《全民阅读“十三五”时期发展规划》中就有“少儿优先,保障重点”的基本原则,强调必须将保障和促进少年儿童阅读作为全民阅读工作的重点,从小培养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能力。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里面也有明确的要求,要培养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使其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在一、二年级,强调让孩子爱上阅读,解决基本的字词识别问题,掌握阅读的基本技能。三、四年级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阅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会提出怎样让学生学会预测、学会有效提问。五、六年级明确提出默读要有速度,要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收集信息。根据这样的目标,我们设计了两个特别的阅读策略单元,一个是怎样提高阅读速度,另一个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来相应地选择阅读方法。预测与提问是狭义上讲的阅读策略,提高阅读速度和根据不同的目的去选择阅读方法是广义上讲的阅读策略。
do),开始超越文本本身,超越阅读,让孩子发展合作意识、创造性、批判性等素质。此时,文本仅仅是一个载体,它不再局限于语文的范畴。 to learn),解决如何读懂文本以获取其中信息的问题;第三个阶段就是通过阅读来实践(reading to read),解决字词识别和兴趣培养的问题;第二个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reading to 从儿童的阅读发展来讲,目前国际阅读学界通常把阅读发展分成三个大的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学习如何阅读(learning
第一个阶段,学习如何阅读主要从两个方面开展。第一个方面是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阅读是一辈子的事情,怎样让孩子在刚开始接触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就喜欢上阅读呢?学生爱上阅读是不是一定从小学一年级才开始呢?今天我们特别强调早期阅读,强调应利用图书等形式在家庭、幼儿园就开始进行阅读,强调阅读兴趣的培养。第二个方面是字词识别的问题。有效阅读的基本建筑材料如识字、对词义的基本理解等,是早期学习中最为关键的部分。在小学一、二年级的文本材料中,并没有特别深奥难懂的道理要孩子去学习,主要是简单的字词,同时让孩子愿意跟书本亲近。第二个阶段是通过阅读来学习。虽然在不同的语言体系中,孩子掌握基本的音形义关联的难度会有所差别,但“通过阅读来学习”的阶段基本上处于小学中年级,也是阅读策略学习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主要是解决阅读的深度和广度、质量和数量的问题。在我们传统语文教学中,每篇文章都讲深、讲透,但都是教师在讲,学生对文章没有真正形成深度理解;另一方面在我们原来的语文教学中,阅读量是较少的。如果没有在大量的阅读中去练习使用,纯粹学习而不练习是无法真正掌握阅读策略的。第三个阶段是超越阅读,即怎么样能让我们的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读出深度,读出创意,不要盲目去相信。我们特别强调批判性阅读,强调一切都要有证据。
简单来讲,阅读就是把书面材料中提供的信息跟读者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相结合,从而建构出意义的过程,也就是把新旧经验建立联系的过程。任何人拿到一个读本之前,他头脑里面并不是一片空白。教师要想促进有效的阅读教学,首先要了解读者,具备读者意识。例如,要知道谁来读,读者的特点是什么;了解读者阅读的一般性规律,如在小学低、中、高的年级阶段,孩子的兴趣、认知发展水平、能力基础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差异。我们要根据学生所处相应阶段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其次,我们对文本要有深度的认识和了解,具有读本意识,教师要对所教的教材有独立的解读。只有将以上两个方面搞清楚了,才有可能谈到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这个材料,用什么样的方法去教学生。阅读教学是在学生、教师、教材的编者和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作为教师,应思考怎么引导学生去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去加深理解和体验,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有所感悟、有所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些做法,实际上也是小学语文学科落实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具有读者意识、读本意识和读法意识。我今天主要跟大家来讨论的是阅读策略这一话题,也就是读法意识的问题。
了解阅读策略,我们要明确大概有哪些因素会影响阅读,其中最核心的有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读者。我们要了解读者的阅读兴趣,在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爱读什么。时代发展越快,孩子的阅读兴趣、阅读技能、先前的知识经验及背景等变化也越快。所以,不仅是教材的编者要大体上去了解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教师也需要依据孩子的特点进行教学。第二个方面是文本。文章的文体、可读性、清晰度、趣味性等都是影响阅读理解的重要因素。第三个方面是环境。首先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家庭、学校有没有书让孩子可以读;更重要的是这些书,学生方不方便获得,即阅读环境对儿童的友好性;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教师的教学方式,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教才有可能让孩子真正地学会阅读。当然,具体的阅读情境、阅读目的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阅读策略属于广义的学习策略的一部分。学习策略就是个体为了提高学习的效率或者效果,有目的、有意识进行的有关学习过程的复杂活动。学习策略强调习得。“习得”是自然而然获得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一个习得的过程。这就像没有谁教孩子怎么说话,但孩子在正常环境里到了一定年龄就自然而然会讲话了,生活在汉语的环境中就会讲汉语,生活在英语环境中就会讲英语。这种潜移默化就叫习得。而“学得”是后天通过外显的教学干预来获得的。阅读策略就是学得的,首先要经过专家经验的外化,即掌握阅读策略的人(如教师)对阅读策略的概念、方法等进行讲解,再通过一定的学习训练,最后把这种外化的专家经验进一步内化成学生头脑中的阅读策略。
谈到阅读策略,我们需要对与它相关的学习方式和阅读方法等概念进行区分。在2001年启动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过程中,我们经常会谈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我们把这些叫作学习方式的变革,它是一种整体性、系统性的改革;而阅读方法是具体而微的,好教学、可操作,而且是可学可用的,每个具体的方法往往又具有情境的特异性。学习方式是宏观的,学习方法是微观的,相比较而言,学习策略更加强调的是变通、深度、理解、批判,是中观的层面。自主学习这样的学习方式需要一系列的学习策略来保障,而某种学习策略也需要有具体的方法去落实。在新课改实施的十几年中,学习方式变革已经被大家所重视。宏大的东西有可能流于形式,具体的东西可能流于机械。我们今天在实际的教育教学中都在强调要抓住阅读策略,形成一个能够沟通上下的方式。所以,统编教材中特别设计了复述、预测、推论、提问、快速阅读、自我监控等阅读策略。
讲到阅读策略的教学单元,教师要明确学生的阅读策略获得遵循什么样的发展规律。教学要促进孩子的发展,但首先是要适应孩子的发展。周龙兴等人在1999年对1—6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及教学干预,结果发现了一些规律。第一,小学生阅读策略发展的基本轨迹是通过学习逐渐内化而形成的。刚开始教师要求他这样去做,或者他仿照别人那样去做,是一个外在的、别人的要求,然后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意识,所以它更多地受教师影响。第二,阅读策略是遵循从模仿到发现的历程。整个阅读策略教学单元的编排也基本上是遵循这样一个历程。低年级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策略,但没有形成自我反馈意识;中年级学生可以主动进行模仿,对一些基本的常用策略,像提问、预测等,可能可以独立使用;高年级学生可以开始独立地选择和运用较为熟悉的阅读策略,自我监控意识开始发展。第三,策略运用从单一走向综合。低年级对阅读策略的运用只采用一、两种方法,到了中年级可以采取更多的阅读策略,进行综合使用。当然,个体学习策略的发展受到其知识水平、阅读经验的影响,更受到教师教学的影响。从研究结果来看,三、四年级处于不稳定的时期。三年级属于策略运用的发端期,四年级处于发展较快的时期,五年级处于质变期。正是基于儿童发展的这一基本特点,我们把阅读策略重点安排在中、高年级进行学习。同时,研究发现有些策略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有些可能没有明显的年龄差异。比如语境策略,研究发现二到六年级的学生都能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只是低年级的学生需要教师适当的提示,而高年级不需要教师提示,可以自动使用这一策略。但有些策略有比较明显的年龄差异,像监控策略是跟个体的认知水平尤其是跟元认知的发展密切相关,也就是根据阅读要求来调整阅读行为。我们在六年级安排的有目的阅读,实际上就属于阅读监控,三、四年级的学生还很难掌握,五年级能力高的学生可以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应用,六年级的学生可以基本掌握,因此我们把这一单元作为面对全体学生的基本要求,安排在六年级学习。
研究结果还发现,阅读策略的教学确实对于学生阅读能力有显著的提升作用。周步新等在2016年对3—6年级学生阅读策略使用情况进行了调查。基于调查结果,研究者提出几点建议。在低年级的时候,要放手让孩子去阅读,激发阅读兴趣,营造“悦读”的氛围。中年级着重引领学生自主习得,建构阅读策略,更多的是让学生在读书过程去感悟、去体会;但像提问、预测等简单的、最基本的阅读策略,是可以通过教学来进行教授的。在高年级引领学生自主制订阅读计划,运用阅读策略,逐步学习阅读监控。也就是说,在中年级可以教会一些基本的阅读策略,在高年级可以进一步地运用这些阅读策略。
(本文由伍新春教授在“2018年统编小学语文二、三年级教科书专题培训”会上的学术报告改编而成,内容有删减。)
选自《小学语文》2018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