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昊昱
今年北外小语种提前招生的中文试题就是在问,莫言的获奖,是否真的意味着中国文学走向国际舞台?我也对此一直抱有怀疑。只因为一个作家的获奖,就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抬到国际水准,对他山之石指手画脚,这样的行为不禁让我觉得有些可笑。
给莫言的颁奖词里的清晰地将他的艺术手法定义为魔幻现实主义,亦即他糅合威廉福克纳、加西亚马尔克斯等文学大师的创作风格形成的表现方式,而这很难说成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活水。用他人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村庄、自己的故土,无异于用他人的模具将自己的思维塑形,这很可能不意味着中国文学的胜利。即使莫言书中凝聚的中国文化一并获得了认可,这也只是中国文学内容的胜利,而不是中国文学形式的胜利;是国际化的个体,而不是国际化的群体。
诺贝尔文学奖将橄榄枝抛向中国后,我总以为,我们急需去做的,是培养更多优秀的译者和文化交流学者,拓展我们连通世界的渠道,而不是热切追求国际水准上平等的话语权。况且,仅用于中国文学界的眼光,怎能评点整个世界?这似乎成了一种艺术领域的狭隘民族主义。只因一位中国作家的崛起,便想把当代中国文学这整艘巨船的锚定在这一根水中漂浮的横木上,或许我们太急切了。也许是中国文学的这块宝地太久没有他人看顾,每一束投射来的目光都要一定要像最后的救命稻草般揪住。是的,在颁奖改过后,人群大呼小叫如沸腾的糖浆,冷静的反而是莫言。
更难以理解的是,我们当中竟真的有人相信“李太白文学奖“的设立能够切实帮助我们争夺国际话语权。然而,我认为要想提高我国在世界文坛上的地位,并不应该将外国著作纳入中国的评价体系;相反而应该积极将更多地中国文学作品推出国境,将我们的才思展现给全世界。当世界还不够了解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光芒还没有照亮别人的眼睛的时候,急着评价别人,会有人认真看待这股声音吗?会有人认可我们的权威性吗?
莫言的获奖不是一种偶然,早在他获奖之前,大江健三郎就曾经很有把握的语言过“今年的得奖英爱是莫言”——他的获奖意味着,中国作家、中国文学不是没有实力,而是需要更多走向国际的途径。在路途不畅之时,一味强调自己的优秀,借此吸引眼球,将只是徒劳。如果墙内开花,春色却不能泻出园内,就把墙推倒吧!这样才会有更多人闻到花香啊!
同样重要的是,中国文学的精华不应该只能在历史中追寻,总是让令人带着自豪上溯到西周春秋,或者唐宋元明;我们既然生在当代,就应着力于当代,对我国文学的未来满怀信心。“李太白文学奖”出了让我回味昔日的辉煌,更多地体会到的是现在的一代没有超越的足够勇气。如果我们的文学继续抱着过去的高峰,无法延续自己新时代的脉络,又怎样能真正世界呢?
所以,离对等的谈判,我们还有很远。如果我们培养出更多人倒作品不倒的作家,提供更多展示自我的途径,将中国文学的过去的荣光于今日解封,世界自然会把话筒递到我们嘴边。那时,还用像现在这样,跳着脚去够吗/
点评: 55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