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张兰的国籍和学生的学籍
(2012-11-25 17:50: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随笔文摘 |
俏江南创始人张兰注销国内户口一事,成为坊间议论的热门话题。有意思的是,迄今为止,注销国内户口的张兰,加入哪个国家国籍,还是谜。
这令我十分困惑。按理,发现张兰户口已注销的是法院,法院是通过公安户籍系统确认这一消息的,而在公安户籍管理系统里,是应该可以查到国籍变更信息——撤销户籍,定然要说明相关的原因。现在查不到,那么,难道户籍管理部门,不知道张兰去向何处,移民到哪国,就注销了户口?换言之,是不是某人只要说自己要出国,申请撤销户籍,公安部门就可同意办理呢?如果是这样,也太随意了。
一个知名企业主撤销户籍、变更国籍的事儿,有关管理部门居然说不清楚,这不由让我想到眼下引起社会关注的另一档事——学生辍学,中小学生辍学的本质是“学籍管理”问题,其难度当然与“国籍管理”不可相提并论,但学籍变更和国家变更的内在逻辑差不多——一名学生要从一地一所学校转出到另一地另一所学校求学,需要拿转入学校的接受证明,到转出学校去开转出证明,这表明“有入有出”,而国籍变更注销户籍,也是需要进入国家的移民接受证明,到公安机关去办理的。假如学籍的转入、转出无缝对接,那么,因儿童流动而出现的辍学,就可以防患——这是目前适龄学生辍学的“主流”。
如果在难度更高的“国籍管理”中,都可能出现户口注销,却不知入了何国的问题,那么,在学籍管理中,出现学生学籍被转走,但却不知到哪里去上学的问题,也就“很正常”了。这其实是当前中小学学生辍学问题的主要原因,随着农村孩子流向城市的数量大幅增加,一些地方、学校就以孩子到城市去上学了,来解释学生变动情况,可是,这些孩子离开这所学校,真的到其他学校上学了吗?当地教育部门、学校根本说不清楚。这种说不清楚的现象背后,就隐含着大量适龄孩子失学的可能。
其实,这是完全可以很容易说清楚的,因为现在的信息技术发展水平已经很高。多年前,教育部就曾启动中小学学生学籍信息平台的建设。按照教育部的设想,建好这一平台,将在教育拨款(根据学籍信息平台的学籍信息拨付教育经费)、学生学籍管理(学生的转入、转出信息将在全国学籍信息平台上一目了然)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可时至今日,这一全国性平台似乎还没有建好。难道建设全国学籍信息平台真有这么难吗?还是有关部门并不想让这一信息平台发挥作用?——一旦发挥作用,就很难在学生人头统计、教育经费拨款、辍学率统计上再玩手段了。从当前的网络技术手段分析,原因显然在后者。
同样,按照当前的网络技术,公安户籍管理部门,也不可能不清楚一个以移民为由注销户口者,到了哪个国家,之所以不清楚,或是不想搞清楚,不想公布。这对于普通人来说,或是出于保护隐私。但是对于有公职(比如政协委员职务)、作为企业主的当事人来说,这就不是隐私,而牵涉到公众的知情权了。事实上,从满足公众知情权出发,就是没有有关部门去查证,有关公权部门,是应该主动披露信息的。
国际社会的经验是,技术的发展,是可以帮助提高管理水平的,包括推进信息公开,提高服务效率。比如,要求每个公民一个社会保障号码,将银行账号、税号、信用卡号和社会医疗保障号与此挂钩,根据这个号码,有关部门可以查询到个人信息、缴税记录、信用记录、服役记录、犯罪记录、学习经历甚至就诊记录等等。可是,在我们这里,这一“技术”虽然成熟,却未推广使用,比如,有的地方甚至给公务员办理几张卡,却不与社会保障号挂钩。
学生学籍变化,本就明察秋毫,可有关部门却不知;公职人员国籍的变化,也本应第一时间告知公众,可查了半天却不知所踪,这要么是技术出了问题,要么是管理、服务理念出了问题。如果地方政府有对每一个学生求学高度负责的态度,是完全可以利用技术手段,跟踪学生的学籍变动情况,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的;如果政府部门、公权机关有服务公众的理念,那么就必然借助现有技术手段,加大信息公开的力度,接受公众的监督。放着现成的技术手段不用,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这一点,需要有关部门能给出合理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