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老兵回家
(2010-12-01 13:15:49)
标签:
抗战老兵回家缅甸孙春龙杂谈 |
分类: 生活随笔 |
博主按:老兵不会死,只会慢慢凋落。抗日战争中,国共同仇敌忾,抗击日本入侵,国民党军队更是派出远征军,在东南亚战场作战。战后,很多老兵流落在异国他乡,过着潦倒的生活。他们,是我们的同胞,他们,当年舍身忘死,是为了我们这片土地,不应该忘记他们。
读了下面中国青年报的报道,很感动:
中国青年报12月1日报道
李锡全的家乡,在千里之外的湖南常德。自从1943年赴缅抗日,60多年了,他再也没回过家。对于家人的唯一记忆,也只是走的时候,母亲送他到村口,转个弯见不到母亲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歇斯底里的哭声。老人把所有的思念,都寄托在一本中国地图册上。这本薄薄的地图册,已经被他翻得破破烂烂,其中最烂的一页是湖南。“我只能在这里看看湖南,看看常德了。”老人说。孙春龙的眼泪唰地就下来了。只是,老人已记不得具体的地址。回到国内以后,孙春龙通过互联网,发出了为李锡全找家的倡议。在网友们的帮助下,很快就找到了李锡全的家。2008年10月19日,李锡全终于结束了自己60多年的远征,回到了魂牵梦萦的祖国。刚过国境线,老人就捂着脸,嚎啕大哭起来。
2009年初,孙春龙再次踏上了缅甸的土地。“我要让他们像英雄一样地回家。”他说。他兑现了自己的承诺,2009年5月,共有9名来自广东、广西、四川、河南、湖北等地的老兵,最终跟随孙春龙,踏上了回家的路。他们当中的大多数人,自从1945年抗战结束后,就再也没能回家。在许多人看来,每一个流落在缅甸的老兵的故事,都可以拍成一部好莱坞式的英雄大片。不过,在孙春龙的眼中,半个多世纪的风云变幻,寄人篱下的异域生活,英雄们的命运,就如同“狂风中的一粒尘埃”。
一个河南的老兵收到了地方官员送来的一瓶黄河水和一抔故乡的黄土。在所有人的注视下,这个老兵突然抓起一把黄土塞进嘴里,边嚼边说:“好东西呀,好东西呀!”旁人赶紧拿来一瓶矿泉水让老人漱口,可老人喝了一大口水,带着嘴里的黄土,“咕咚”一声咽下肚去。
曾有人问一位湖北老兵,还需要什么帮助。这个老兵突然说:“我们不要更多,我们只想戴着国家发的军功章,堂堂正正去北京,去看一看天安门广场……”
曾有人问孙春龙:“迎接远征军老兵回家,并在途中给予他们至高无上的礼仪,你想要传达什么样的信息?”
“这只是对个体的救赎,但我们对老兵这个群体的亏欠,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他的语气中感受不到一丝的得意与骄傲,更多的,仿佛是愧疚与焦虑,“如果再不去做这些事情,等这些所剩无几的英雄,一个个带着遗憾和失望入土之后,我们的忏悔,我们的良知,还能有何处可以安放?”
的确,几乎每个星期,孙春龙都能接到某个老兵去世的消息。他曾经通过微博,用了几个月时间,帮助一个老兵找到了家。但当他兴奋地打电话给这个老兵时,接电话的却是老兵的儿子,他告诉孙春龙,父亲已经去世几个月了。
于是,他开始“和时间赛跑”。除了关注仍然在世的老兵,孙春龙还打算建一个数据库,想通过大陆、台湾地区和缅甸等地的资料,整理出一个相对全面的老兵名单。因为,“每一个普通的老兵都有名字,而每一个名字,我们都应该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