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中的法律
(2009-05-08 16:22:59)
标签:
电影法律教父越狱辛普森案件控方证人杂谈 |
分类: 法律杂谈 |
电影是综合艺术,图像、文字、人文、风俗、风景都在其中。
1.《教父》展现的是一个真实的现实世界。在这个世界中,议员、商人、法官、警察等一切都是相互利用的,每一笔巨大的财富背后都隐藏着罪恶。教父以自己的“友谊”(给别人实际帮助),建立自己的世界。显然,他不喜欢别人建立的秩序。印象最深的是两处。第一处是,纽约的法官严厉指斥被告人,最后却是轻纵。因为被告人是议员的儿子,在审判前他们早已勾串了。这也就是徳肖微茨所说的:“黑色的法袍、白色的谎言”,高级隐蔽的司法腐败。这种事情每天都还在发生。第二处是,土耳其毒贩因教父不肯贩毒而枪杀之。枪杀不是因为冤仇,而是生意需要。可见江湖之凶险,一不小心就成为别人的猎物。
2.《越狱》第一季最精彩,情节曲折,富有节奏,展示了无处不在的阴谋,每一件事每一人都可能只是表象。编剧是越狱的亮点,但是主角太神了,经不起考验和推敲。除了情节以外,还可以看到美国最新生活,譬如,盗窃电脑数据的工具,不需要实际接触,隔空就可进行。也看到人性的不可知、不可测一面(越狱里有无数次的背叛),但也有可测部分,即本能的自私自利和个人的性格特质(联想到赖昌星的“名言”,只怕领导干部没爱好,真是异曲同工)。
3.《CSI-犯罪现场鉴证》是法律人必看的经典。最大的启示是,证据的全息性。物体说话,每一个证据,都包含信息,取证是一个利用科学的手段提取过程。走过就会走下痕迹。因此别干坏事,干了坏事,会被发现,就算不被发现,隐藏在内心也是很痛苦的。
4.《辛普森案件》看到的是程序正义和法律缺陷。辛普森无罪是因愚蠢的警察伪造证据,被强大的律师团抓住。为了摧毁这个警察的人格,律师团悬赏收集该警察歧视黑人的证据,加上种族敏感话题,使得该警察成为案件的败笔。2008年辛普森因抢劫罪锒铛入狱,或许有警察的报复吧。
5.《控方证人》这是一部非常给人印象的电影。妻子作为控方证人,指控丈夫有罪。然后妻子把自己糟蹋成没有丝毫信誉的人(一个为了报复丈夫而作伪证的人),于是案子重审,丈夫无罪。事实上,妻子知道丈夫确实是有罪的,但为了救丈夫,使出了这个绝招。如果妻子一开始就做有利丈夫的证词,太过常情,得不得陪审团的重视,故欲擒故纵,反其道而行。这个案子体现了思维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