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联第十讲:如何对句
(2025-10-21 06:57:37)
讲义编辑整理(2020年8月16日):主讲
对于初学者来说,因对而对(对字,对词)是必然要经历的过程,是初学对联阶段谁都避不开的,这是正常现象,不是毛病,也不要当毛病看。以后随着对句增加,自然而然就会摆脱对字阶段,此时,你的对联水平就上了个新台阶。但就十二期目前来的作业和练习来看,对词,对结构,对小类,或者说工对还是十分必要的。因为词性放宽,句法放宽等等的原则还没涉及,大家训练还是要以工对为主。先学会规范地行走,以后才能更好地跑。
我们十二期对联班,基础知识部分基本讲完了,逐渐开始进入到对联对句的实质阶段。无论对新学员来说,还是对老学员来说,如何对句,始终是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
下面就这一问题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对句一般步骤:
一、
二、
(一)、立意,
(二)、谋篇,
(三)、选象,
(四)、组句。
三、
一、
(1)分析出句的节奏。就是先对出句进行断句。对句时节奏要一致。
唐·白居易《七律·感所见》第二联:
莫嫌山木无人/用,
大胜笼禽不/自由。
上句的“无人用”可以有“无人/用”,“无/人/用”两种断句,但不能断句为“无/人用”。而下句的“自由”是合成词,不能从中断开。所以这副对仗句的上下句也是节奏失对。不看做对联。
(2)然后分析断句后词性,词组结构。对句时词性要对品(刚涉及到传统对格中词性从宽的原则),结构要对应。
山寺
名名
定中
茅庐
名名
定中
这个对句,结构、句式都对得上出句。
严苛一点说,“桃花”“翠竹”虽然都是偏正词组,但是,“桃花”是从属关系,“花”属于“桃”,“桃的花”;而“翠竹”则是修饰关系,“竹”是翠绿的,“翠的竹”。因此,它们的词义配合不够工。
如果把“翠竹”改为“竹影”,
山寺
茅庐
词义的配合就更好了。句子也更工整。
(3)分析出句的句法(句子成分),句式(倒装,前置后置)。对句时,句子成分,句式要尽量与出句一致。上联是宾语前置,下联最好也要宾语前置。
如:句子成分要对应。
出句:一樽且对春风饮
对句:满卷尽愁柳絮飞
「饮」不是“春风”在饮,是“我”在饮,「饮」的主语是“隐藏着的我”。(我)拿一樽且对春风“饮”。对句的「飞」是柳絮在飞,不是“我”在飞。满卷尽愁(柳絮)“飞”。两者主语不同。失衡。
再如:
在正常语序下,句子成分的排列顺序是:主在谓前,宾在谓后;定在主宾前,状在谓前,补在谓后。但状语也可提前到主语前面。
飞花
动名
定中
[
定主
这是连动单句句式:飞落的花染了墨,香了诗意。“染”和“香”都是“飞花”所为;先“落”后“香”;“落”的结果是“香”。
如果改变词序,句子的句式和结构就会发生变化:
染墨
动名
动宾
[
[
这是普通单句句式:染墨的飞花香了诗意。
飞花
动名
动宾
[
[
这是状语提前到主语前面的单句句式:当飞花染墨,诗意香。“飞花染墨”就成为谓语“香”的条件状语。
(4)分析出句平仄,是否有古今音,对句时要注意不要失替失对。
(5)分析出句的修辞手法。对句时,要用同样的修辞手法。
如:
出句:花间香句鱼来索
对句:书内玉颜士俱迷
(6)分析出句是否用典。出句用典,对句最好也要用典。
如,清联74、题保极宫联 王
夜雨闲吟左司句;
时晴快仿右军书。
保极宫:在辽宁沈阳故宫,据说是乾隆时建,为皇子读书之地。
此联引用了两个人物的典故:
左司:指唐代诗人韦应物,韦应物曾任左司郎中。右军:指晋代书法家王羲之,王羲之官至右军将军。古人有以官职作为人物代名的习惯。
左司句:指韦应物的诗句。韦应物有不少以“夜雨”为主题的诗,其中《简郡中诸生》:“守郡卧秋阁,四面尽荒山。此时听夜雨,孤灯照窗间。”所以,联句中的“夜雨”双关,既指天气方面的“夜雨”,也指韦应物的诗作。
右军书:指王羲之的书法名帖《快雪时晴帖》。所以联句中的“时晴”也是双关,既指天气的“时晴”,也指王羲之的作品。
这副成联,反映了清朝获得全国统治后,接纳汉族的传统文化,并以此来教育皇子们的史实。表面上,上下联好像景物不相容,上联写雨;下联写晴。但其实这副成联是分别描述不同天气状况下,皇子们的学习状况。补全句子后,上下联的句意是关联的:
当夜雨的时候,皇子们闲吟韦应物的《夜雨》诗句;
当天晴的时候,皇子们快仿王羲之的《时晴》书帖。
而这副成联的妙处在于:把天气状况与古代名人佳作双关入联。引用典故自然贴切,毫无雕琢痕迹。
(7)分析出句表达的风格或者思想感情色调(暖,冷,中性)。出句是暖色调,是欢喜的,对句不能对出悲哀的调子来。
有专家归纳出对联十大风格:雄奇;婉转;典雅;工丽;自然;质朴;真切;浪漫;趣味;新异。
如:
闲云一抹随风逝【青青】
壮志满怀逐浪飞【联友】
出句风格是婉转,借浮云随风表达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对句风格却是雄奇,表达建功立业的雄心。意境不吻合。这是意隔。
(8)此外,对句时还要注意词性从宽的情况,注意有没有不规则重字,注意对句本身是否通顺,合乎逻辑。注意出句和对句之间的关联。注意意境和出句是否协调,有没有隔景隔情隔意的情况。
如:出句与对句之间的关系。
例1:
出句:(春来)(花竞艳)
对句:(雨至)(柳添香)
出句因果关系,对句不明。柳应该不是以香取胜的。「风过柳摇姿」稍好些
例2:
出句:溶溶月色风梳柳
对句:阵阵花香味醉人
例3:
出句:柳絮轻薄桃莞尔
对句:莺歌婉转鹤悠然
桃莞尔是因为柳絮轻薄,不只是单纯的并列关系,前后有因果。对句前后关系不明,鹤悠然是因为莺歌婉转?再者,莺莺燕燕通常指有人烟的地方,鹤通常是不喜欢人烟的,为避人烟鹤别山,取材在一起,自然界或许是有的,通感不太适合。
2、对于初学者,这个阶段的对句,应该以“工”、“稳”为主,就是在联律上要符合前五要素的规则。多注意平仄失对、词性失对、结构失对等问题。而对于那些有一定基础的学员来说,要侧重在意联方面多下工夫。意联包括修辞手法一致、用典一致、意境相合、对句本身符合逻辑等。
二,在分析清楚出句之后开始构思对句。
构思的内容包括:(一)、立意,(二)、谋篇,(三)、选象,(四)、组句。
(一)、立意
【立意】:即确立中心思想。它包括全文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构思设想和写作意图及动机等,其概念的内涵要比主题宽泛的多。
对于对联而言,立意就是赞美什么?抨击什么?直抒胸臆还是婉转抒情?
出句已经给定了主题,对句必须在出句的主题范围内作出呼应,使之成为形对意联的完整作品。所以对句还必须在出句的基础上立意。也就是说,根据出句提出的主题,对句以什么角度和高度上与出句在同一主题下相呼应。
立意高低决定作品优劣。对联也同样如此。如命意不高,眼光不到,虽渲染周致,终属隔膜。
出句:一树梅花开笔底【紫梦怡璇】
出句析联:笔底生花,精彩动人;笔底生梅,超凡脱俗。
对句关联点:两个物象,可以有若干个意象。如:梅的意象:色、香、骨;笔的意象:才、情、志。
对比一下,下面三个对句,思路都差不多,哪个的立意更高?
一树梅花开笔底【紫梦怡璇】
千山雪色落诗间【丝雨】
对句立意是以雪之素衬梅之红。写出了梅之“色”。
一树梅花开笔底【紫梦怡璇】
几分香气落笺中【月儿】
对句立意在于赞美梅花之香。写出了梅之“香”。
一树梅花开笔底【紫梦怡璇】
几分傲骨赋诗中【云雀】
立意在于赞美梅之品格。写出了梅之“骨”。
三个立意,愚意以为,当以“几分傲骨赋诗中”为优,“几分香气落笺中”为次,“千山雪色落诗间”居后。
3、对立意的要求:
1、正确、鲜明:
正确,是立意的基本要求,指所确立的主体反映了自然的本质和规律,反映了生活的本质和主流,符合自然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于对联而言,还包括与出句立意的关联。
挑担山云轻唤渡【联友】
闻声渔唱不思归【舰长】
对句立意是“不思归”,跟出句的立意最接近,把出句的意境提升了一层,更显示出作者对大好河山流连忘返的意境。
挑担山云轻唤渡【联友】
扯帆秋色惬行舟【舰长】
对句立意是享受秋色,除了享受秋景之美,也有老年情怀。语义双关。
挑担山云轻唤渡【联友】
邀轮水月细谈心【舰长】
对句立意是与世无争,月是冰心,我是玉洁,所以与月是知己。
挑担山云轻唤渡【转】
邀只野鹤静参禅【联友】
对句的立意,似乎想逍遥于山水之间,邀鹤同行。然而参禅最要静心自省。野鹤的意象是无拘无束,逍遥自在,不具备参禅的意愿和秉性。所以,愚意以为,“参禅”这样的立意,不太符合出句的立意,也不太符合“野鹤”这个意象的本质。
鲜明,是指所确立的主题能旗帜鲜明地表示爱什么,憎什么;赞成什么,反对什么。
挑担山云轻唤渡【转】
披蓑烟雨任迷津【联友】
《汉語大詞典》:迷津
、迷失津渡;迷路。、佛教语。指迷妄的境界。、泛指迷误的道路;错误的方向。、犹迷宫。
无论哪个释义,“迷津”都是一个不鲜明的立意。因此,这个立意不能算好的立意。
2、集中、单纯:
集中,指立意不能包罗万象,应该集中于某个确定的范围内,力求精确地表达主题。单纯,指立意必须单纯明确。对于篇幅有限的对联,比之洋洋洒洒的散文,这一点尤为重要。
挑担山云轻唤渡【转】
邀只野鹤静参禅【联友】
这个对句既想学野鹤逍遥自在,又想面壁静心修禅,也是立意不集中,也不单纯。
3、深刻、新颖:
深刻是指所确立的立意能反映生活的本质及内部规律,能揭示事物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意义。
新颖是指所确立的主题是作者的新认识、新感受,能给人以新的启示。
约住春风来我院【再嫁东风】
商谈吉日娶桃花【克蕾雅】
这个对句的立意新颖。春风来了,桃花盛开。把梅花和春风相联系,自古以来多有“人面桃花相映红”、“桃花依旧笑春风”之类的立意。而此对句,“娶桃花”这个立意则独出心裁,少见,把春风与桃花的融洽关系推上一个新层次。当然,“约住”与“商谈”的结构稍有瑕疵。
(二)、谋篇
经过前两步的析联、立意,下来就要进入对句的谋篇阶段。
【谋篇】:指对作品的整体结构做出规划安排。
对句这种由两个人共同完成一副对联这种创作方式,对句人除了要根据出句的主题、立意、语法特点、修辞方法等由前面所介绍的析联、选择应对方式外,还要讲究谋篇布局。
我们初级班主要学习律式单句联。单句联大多以前半部营造出一个适宜的环境,后半部多为作者立意表述。
1、对联大断句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清联12、拂水山庄 柳如是
浅深流水
远近青山
出对句的前后两大部分是比喻关系,前四为本体,后三为喻体。前四营造氛围,后三表立意。前一部分为后一部分营造一个氛围,后一部分是表达作者的褒贬,即立意。
清联14、湘西草堂 王夫之
清风有意
明月无心
出对句的两大部分是选择决策关系,前四为事件,后三为决策,同样是作者要表达的立意。
由上述清联可以看出,单句联的后一部分,往往是表达作者的喜恶、褒贬立意。而前一部分,一般都是为表达立意做铺垫。
如果我们把清联14扩展成为一首诗:
清风虽有意,——起
我意奈难留。——承
明月纵无心,——转
柔辉自照人。——合
像不像诗的起承转合?其实,这正是出对句前后四部分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对联的出句,可以看作是诗的起、承;对联的对句,可以看作诗的转、合。
我们在对句的时候。就是要顺应出句的起承,拓展到对句的转合,以完成一个主题的完整表述。对句的后半部,要合出作者的情感。这就是谋篇的意义。
2、单句联的谋篇:
单句联的谋篇,一般是把句子分为前后两部分,以前部分描述或营造一个表意的环境,为后一部分表达作者的立意做好铺垫。如同我们上面分析的那样。
看下面的网络对句:
桃花溪渚隔沙鸟【剑冷天河】
杨柳树阴垂钓竿【联友】
“渚”指水中的小洲。“沙鸟”指沙滩或沙洲上的水鸟。
出句前四描画出一个悠闲的环境,后三隔着溪水,看到沙洲上的水鸟。表达出作者对这个环境的喜爱之情。
对句的前四,同样营造出在同一场景下的惬意环境:在桃花溪岸的“杨柳树荫”下,此时此地,垂钓不正是一个很好的享受吗?立意便自然而然地跃出了。
擎杯尘不问【联友】
与月两无猜【朵朵】
出句先描画出一个场景:我拿着酒杯。拿酒杯会怎么样?“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对句前四同样是营造一个场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虽然“独酌无相亲”,我可邀月饮啊。只有月与我“两无猜”。
对于事理联,前半部分也可能是论据,而后半部分是论点。两个部分合起来就是论证。
不吝微身成慷慨【鸳鸯道人】
且遗大笑付苍茫【候汤人】
虽然是低微之身,也毫不吝惜地奉献出来(论据),这就是慷慨(论点)。
何用计较得失名利?只要留下大笑(论据)付与苍茫的大地,苍茫的尘世。这也是慷慨(论点)。
所以,单句联通常是句子的前半段要营造一个适合于表达立意的氛围,而后半段则用以表达立意。
3、谋篇的技巧:
、找线索:
线索就是贯穿在整篇文章中情节发展和思想感情发展的路线。有了线索,才能把材料安排得体,贯穿有序。就像剥茧抽丝一样,事先理清线索,才能顺理成章地把自己所想的东西写出来。
、以主题为线索:
以主题的逐步揭示作为线索,串连材料,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拂水山庄》
浅深流水琴中听;
远近青山画里看。
主题是拂水山庄。拂水山庄怎么样?出句先给出了听觉的愉悦,对句则再从视觉角度加以描述,使得拂水山庄的美逐步多层次、多角度地表达出来,令人如临其境。
以出句的人为线索,引发褒贬之情。
偏是小人常得志【鸳鸯道人】
何妨野鹤每孤行【舰长】
由出句的“小人”,引发作者以“野鹤”自比,独往独来,我行我素,不屑与“小人”同行之意。
、以物为线索。
从出句的物象入手,或安排相应之物象,或引发相应之情感。
杯小可容千古月【大江飞雪】
心晴常驻四时春【云岫无心】
由出句的物象“杯”“月”,引发对句的情语“心”“春”,寓情于物,物我相融。
、以事件为线索。
在事件中寻找线索,多线条表述立意。
清联62、凭吊岳墓感题 秦大士
人从宋后羞名桧;
我到坟前愧姓秦。
围绕凭吊岳墓之事,以姓和名两条线,众人和我两个范围,表达对卖国贼的鄙视。
通过感情发展变化为线索来构制篇章,常用于抒情文体。
斟来风月这杯酒【风景】
忘掉江湖那个人【大江飞雪】
斟酒本缘风月恨,买醉为忘轻薄人。感情的发展清晰可见。
再如,摘句联:
山穷水尽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景物的转换,由绝望转而有望。这也是感情发展的线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