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句2
(2025-10-21 06:59:50)、理脉络:
脉络原是中医概念,指人体的动脉和静脉两大血管系统。引申到文学创作,指作者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活动条理性在作品中的再现。
脉络具有以下特点:
、条理性。
指脉络要有顺序、有层次。
匆匆又是一年别【联友】
默默平添几许愁【朵朵】
先别后愁,有序;由别而愁,层次递进。
、贯通性。
指思想脉络的表达,不仅要有顺序,而且各个次序内容之间要有严密的联接关系,如衔接关系、并列关系、总分关系、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不论哪种关系,都要合乎逻辑。
匆匆又是一年别【联友】
默默平添几许愁【朵朵】
因别而愁,出句是因,对句是果,同时也符合事件顺延、心理顺延逻辑规则,脉络贯通。
、严谨性。
指思想脉络细密,符合规律,没有漏洞。
挑担山云轻唤渡【转】
邀只野鹤静参禅【联友】
对句的前四后三有矛盾,后三与出句有矛盾,这就是脉络不通畅。
、照应:
照应指联句应能做到本句后半段呼应前半段,对句能回扣出句。
挑担山云轻唤渡【转】
邀只野鹤静参禅【联友】
像这个对句,后三不能回扣前四;对句不能回扣出句。也就是没有照应。
匆匆又是一年别【联友】
默默平添几许愁【朵朵】
这个对句,就很好地回扣了出句的“别”。
(三)、选象
选象即选择物象,也就是选材,指选取最适合表达对句人情感的意象,而意象又常常寄寓于物象中。
1、取象的方法:
对句的取象,要根据出句的意境、对句的立意,确定对句应选择的意象,使之能景物相容,情感相融,句意相关。
孤篷千万里【小六】
雁字两三行【飞舞】
出句的立意是惜别,选择的意象是“孤篷”,即孤舟,意象为离别。
对句的立意是思念,选择的意象是“雁字”,意象是什么?
、雁字指大雁在空中飞行的队列像“一”字或“人”字。、雁字又指书信。
此处对句选用“雁字”这个意象,立意双关:
、一叶孤舟行万里,雁群排字惜相随。这是实景描写,也是物我相融。
、我棹孤舟千万里,雁传家信两三行。这是触景生情。
这样选择意象,既合景,又合意,是成功的选择。
行舟不载家乡月【联友】==
秋水长流赤子心【湘子】
出句的立意,是乡愁,选择的物象是“行舟”和“家乡月”。
对句的立意是感恩,选择的物象是“秋水”和“赤子心”。
应对方式是转折关系流水对:
行舟(虽然)不载家乡月,
秋水(也总)长流赤子心。
“秋水”,字面的意思是秋天的江湖水。它在诗人们心中寄寓什么情感?“望穿秋水”,秋水比喻人的眼睛。眼睛都望穿了。形容对远地亲友的殷切盼望。表达的是思乡。
“赤子”,字面的意思是刚出生的婴儿。“赤子之心”,婴儿依恋母亲,母亲就是家乡。
对句的意象选择都很好地呼应出句。选取这样的意象,使得对句的立意在出句的基础上更递进了一层。这样选象,就是成功的。
试想如果用“游子”代替“赤子”,一则与“行舟”意重,二则立意便立见弱化。
2、取象的要求:
对句要强调的是:工、稳、贴、切、新、奇。这些要求,首先在选象中就体现出来。
、
工,指工整,一般对虚词的要求比较宽松,对实词的要求较为严格;对修饰词语的要求较宽松,对中心词语的要求较严格。
而意象是通过物象表达的。物象是事物的名称,一般为名词(实字)。而且很多意象,是物象前面加上修饰成分形成,物象是中心词,如上面举例的“孤篷”、“雁字”、“行舟”、“秋水”、“赤子”。
所以,意象的选择,要尽量“工”。当然,并非一定要求名词小类工对,以免因小类工对妨害意的发挥。比如上面举例两联,就不是名词小类工对。
秋枫似火惹人醉【联友】==
霜菊流金染指香【舰长】
选象意图是,“秋”“霜”借义作时令类名词;“枫”“菊”,花草类名词;“人”“指”,人文、人体类邻对;“火”“金”,借义“火红”化为颜色词对,相对较工。
、稳:
稳,对于选象来说,起码有两层意思:
、从气势上说,忌头重脚轻:
一般来说,上下联强弱要相当,也可以上弱下强。而意象,往往代表全句的气势。成功的选象,应使对句的意象不弱于出句。如:
孤篷千万里【小六】==
雁字两三行【飞舞】
这两个意象,都是基于自然界的微观物象,气势相当。
行舟不载家乡月【联友】==
秋水长流赤子心【湘子】
水载舟,对句的气势比出句强。
、从逻辑上说,忌象与意相悖,或前后矛盾。
也就是说,所选意象,应能与立意相符;如果对句选象不止一个,所选的意象要有逻辑上的关联。换言之,所选意象,应保证对句符合逻辑关系。
挑担山云轻唤渡【联友】==
钓筐流水漫登舟【联友】
“筐”和“流水”,相互矛盾。筐的本义:筐子,盛东西的竹器。一般来说,筐是盛不了水的,因为筐不密封。
、贴:
贴,指对句要与出句的意境贴合。
马子华先生在《对联漫谈》一文中说:“歌颂英雄的要‘沉雄’,品评人事的要‘端庄’,室内悬挂的要‘清雅’,赠送友人的要‘精巧’,表示意见的要‘婉曲’,追念死者的要‘悱恻’,描景状物的要‘藻丽’”凡夸大其词、用词浮泛,出句和对句立意不一致的对句,不能算是佳构。
解甲归田风两袖【联友】==
荷锄栽柳酒三盅【舰长】
出句的意境淡泊,所以对句选“锄”“柳”“酒”三个意象,以贴合出句的意境。
、切:
切,就是针对性强,表现准确。对句要切物、切人、切时、切地、切事,而不是可应对不同出句的万金油句。
孤篷千万里【小六】==
雁字两三行【飞舞】
这个对句所选的意象“雁字”是切景的。
秋枫似火惹人醉【联友】==
霜菊流金染指香【舰长】
这个对句所选意象“霜菊”切时。
行舟不载家乡月【联友】==
秋水长流赤子心【湘子】
这个对句所选的秋水、赤子,则是切事、切人。
至于“新”、“奇”,在选象的时候,倒是要谨慎。因为意象经过千年的约定俗成,已经比较固定。我们不可标新立异,生造意象,以免别人无法理解或造成误判。
(四)、构句
1、构句的思路和过程:
完成取象以后,我们就可以根据出句的节奏、平仄、词性和结构等“对”的要素,出句的意境、情感、修辞手法和用典等“联”的要素,用动词、形容词、虚词等,把所选的意象串联起来,完成对句初稿。
、选择恰当的形容词:
形容词是作者对事物的情感判断,爱憎、褒贬,都可通过形容词表达。在构句时,选择最能表达情感的形容词,串联意象,使读者从中感悟作者的情感,当然非常重要。
、选择合适的动词:
动词是作者根据自己对于事物的情感,所采取的应对行为表述。同样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在构句时,选择最能表达出作者行为的态度、程度的动词,无疑是必须的。
、选择贴切的虚词:
虚词的运用,可使联句虚实互补,以烘托动词、形容词的情感;又使联句凝炼、达意。
如:长沙天心阁联
四面云山都到眼;
万家忧乐最关心。
“都”,表达出作者关注范围,“最”,表达作者关注的程度。没有这两个虚词,就不能把作者的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如果把程度副词“都”、“最”去掉,则作者的情感立意便大打折扣了:
四面云山到眼;
万家忧乐关心。
对句构句,就是要在出句给定的“对”和“意”的条件下,选用合适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诠释意象,使对句既“对”又“联”。
2、构句的要求:
构句最基本的要求,是符合语言习惯,符合语法规律、符合逻辑。即句子要通顺,让人看得明白。
构句的具体要求,还是“工稳贴切新奇”六字诀。
上面我们已经讨论了选象要“工稳贴切”,但要慎用“新奇”。对于构句而言,“新奇”则是我们追求的目标之一。
成句的“工”、“贴”、“切”要求,基本上跟选象差不多,不重复。下面着重讨论“稳”、“新”、“奇”三个要求。
、稳:
成句的“稳”,有以下要求:
、对得稳:
指对句与出句在节奏、平仄、词性、结构等对举的要素要符合联律要求,或符合传统对格属对规则。
如:贺渔舟姐姐寿联
李桃叩拜七旬寿【联友】==
诗花满载一渔舟【联友】
李桃
仄平
仄平
名名
并列
诗花
平平
平平
名名
并列
不稳之处:
A、后三节奏失对:“七旬”指年龄“七十岁”,不宜拆开;“渔舟”不宜拆开。
B、对句246平仄全失对;
C、结构失对:叩拜是并列词组,满载是偏正词组。
D、出句是正常语序,而对句是倒装语序。诗花是宾语前置。
、对得顺:
指对句自身符合逻辑,词语不生涩,语流顺畅,句意通顺。出句带有条件、因果、转折、递进等关系时,若使用了关联词语,还要注意关联词是否得当。
渔舟姐姐寿诞:
渔逢
平平
平平
舟遇
平仄
平仄
除了平仄对得不稳外,“渔逢古稀”、“舟遇双庆”,句意不顺。嵌字的组词不稳。
、撑得起:
指对句要撑得起出句,不至于头重脚轻。
忽见东南天一柱【联友】==
更欣左右女千娇【联友】
出句大气,对句柔弱,对句撑不起出句。
、联得上:
指对句跟出句要意联,不能意隔。
弦月楼头乡梦远【联友】==
明星命里绯闻多【联友】
出对句句意和感情明显隔了。
、新:
指立意、遣词要新颖,思想要具有时代性,不落俗套。
推敲久把弯眉锁【联友】;
喜乐每因一字安【舰长】。
对句化用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诗诗句言炼字之苦,我则化用为“乐”。
久立廊前因一字【联友】
痛惜颔上少三须【舰长】
同样是化用卢延让诗意,但是没有出新。不算好的构思。
、奇:
指联语和意境出奇高妙,异乎常人。
约住东风来我院【联友】==
商谈吉日娶桃花【克蕾雅】
此对句的立意可谓奇特。尤其是“娶”这个动词,如无大胆、出奇之气魄,实难构思出来。当然,“约住”是动补,“商谈”是并列,结构稍欠。且“商谈”只是过程,并非结果。成句尚有提升空间。
三、对对句进行推敲(炼字)
炼字,指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著名美学家朱光潜说:“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实际上就是调整思想和感情。”他所说的“咬文嚼字”,就是“炼字”。
我们很熟悉的一个例子是贾岛的“僧敲月下门”。用“推”还是用“敲”?这个“推”和“敲”的选择,就是炼字。所以卢延让说:“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1、炼字的目的:
、准确表达立意。
炼字的根本目标,是选择最合适的字,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立意。所谓准确,就是所表达的意思要明确清晰。
贺首届教师节
节日暖师心,干涸最宜新着雨;
春风嘘玉蕾,娇娆全在欲开时。
出句立意:首设教师节,教师们干涸之心,遇雨而甦s(苏醒,死而复生)。
对句立意:教师的责任如春风呵护玉蕾。
着,入声字。
对句炼字,体现在“嘘”和“欲”。
先看“嘘”,此处似可用“吹”:“春风吹玉蕾”。为何不用“吹”而用“嘘”?
“嘘”,本义:缓缓吐气;呵气。《说文》:嘘,吹也。《声类》:出气缓曰嘘。“吹”,本义:合拢嘴唇用力呼气。
何谓“玉蕾”?含苞待放的花骨朵,此处借指学生。
对于“玉蕾”,“吹”之力猛,恐伤之;“嘘”之力柔,更含情。显见“嘘”比“吹”更达意。
再看“欲”:此处似可用“待”:“娇娆全在待开时”。如果用“待”为什么不如“欲”?
“欲”,能愿动词,想要,希望。“待”,行为动词,本义:等待,等候。“欲”有主动性,而“待”却带被动性。
人之初,性本善。学生是一朵纯洁的花蕾,都希望妖娆芳香,而不是只消极等待命运的眷顾。此际嘘护得宜,便当盛放;不宜,或致枯萎。教师责任,尽在于此。所以用“欲”比用“待”,更彰显立意。
、形象描述主题。
文学作品是形象思维的产物。作者通过各种修辞方法,用文字把事物的性状,活灵活现地描述出来,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这就是炼字的目的之一。
还如上例的对句,“春风嘘玉蕾,娇娆全在欲开时。”春风轻轻地呵气,温暖着含苞欲放的玉蕾,使其展现无比妖娆。多么形象地描述出老师的责任和心态啊。
又如,卢延让句: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试试对比:
吟安一个字,
捻断数茎须。
扯断数茎须。
拔断数茎须。
“捻”,本义:用手指搓转。“扯”,本义:撕裂;引申义:拉,拔。“拔”,本义:拔起,拔出。
捻断数茎须,用手指搓转胡须,不知耗时多少,且经历阵阵疼痛,方可捻断。炼字之艰难,形象地跃然纸上。而“扯”也好,“拔”也好,都不过眨眼功夫,一瞬之痛。可见,最精准地描述“吟安一个字”的艰辛,当属“捻”字。
、有效丰满意境。
意境是指艺术创造特别是诗歌创造所达到的一种能令人感受领悟、玩味无穷却又难以明确言传、具体把握的艺术境界,它是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
“意”是情与理的统一,“境”是形与神的统一。在两者统一过程中,情理、形神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就形成了“意境”。
炼字,就是要用最合适的字把事物的“形”兴发出事物的“神”,从客观的“实”升华为主观的“虚”。
王维《过香积寺》颈联:
泉声咽危石,
日色冷青松。
这是倒装句。还原为:
危石咽泉声,
青松冷日色。
因危石的阻隔,泉水不能顺利流淌,发出呜咽凄切的声音;因青松林的幽深,日光仿佛也变冷。
“咽”、“冷”二字用得极为准确、巧妙,被历代誉为炼字典范。前人评曰:“下一‘咽’字,则幽静之状恍然,著一‘冷’字,则深僻之景若见。”以泉声之咽与日色之冷相互衬托,丰满了古寺远离世间烟火、俗人难以接近的“幽”“深”意境。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如何炼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看下一例如何炼实字:
题漳州白云岩书院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肩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掌中看。
白云岩书院,在福建漳州龙海县蔡坂村,朱熹任漳州知府时建立并讲学。
此联炼的则是实字(名词),其实也是选象的内容。
“肩”是用以承受重物的。“掌”的纹路,是每个人都清晰可见的。地位清高,要有整合乾坤的担当;门庭开阔,要对江山了如指掌。这正是朱熹推崇的“修身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这样的意境当然丰满。
若改作:
地位清高,日月每从头上过;
门庭开豁,江山常在眼中看。
这样用名词,只不过是实描了“形”,意境大减。
、力求美化语境。
句由字组成。炼字时以优雅字代替粗俗字,以委婉字代替率直字,以空灵字代板滞字,以生动字代平庸字,以别义字代替近义字,语句便见优美。
【唐】耿湋wéi《赠田家翁》颔联:
蚕屋朝寒闭,
田家昼雨闲。
【明】谢榛以为“朝、昼”二字都只是对时间的实描,改“朝”为“春”,并倒装成:
田家闲昼雨,
蚕屋闭春寒。
对比之下,谢榛所改,语境更佳。
、注重抑扬声律。
在汉语六元音中,开口度从大到小依次为:“a”>“o”>“e”>“ü”>“u”>“i”
大家可以试试,开口度越大,声音越爽朗,表达的情感越热烈;开口度越小,声音越阻塞,表达的情感越沉郁。
月出三江处【联友】
帆随两岸风【舰长】
帆乘两岸风【舰长】
帆摇两岸风【舰长】
相比之下,“摇(yáo)”的开口度最大,“乘”次之,“随”最小。所以,“摇”更显抑扬之幅度。而且“摇”比“乘”和“随”更能有拟人味。
2、对炼字的要求:
、炼字为了炼意。
如前所述,炼字的目的是为了准确表达立意,形象描述主题,有效丰满意境,即炼字不是为了突出一字而炼,而是在整副对联的立意、主题和意境的大格局下去炼字。
在立意、主题和意境的大格局下去炼字,可起“画龙点睛”之效果。
山海关联
群山尽作窥边势,
大海能销出塞声。
此联的立意,是赞美山海关的地位及其历史作用。在这个立意下,“窥”、“销”的炼字,起到提振立意的作用。
“窥”,本义:从小孔或缝里看,寓意山海关的山势险峻,只能从山峰之间的狭窄缝隙中窥探边关态势。
“销”,通“消”。清失;消除;消散,寓意海把鏖战的战鼓声、马蹄声、呐喊声都吸收了,彰显海之包容。
同时,“窥边”、“出塞”的两个组合词,仿佛又把满汉之间战与和的历史隐藏在联中。“窥”寓战,“销”寓和。
因此,这两个字就炼成了联眼。
如果立意、意境不高,只为某个字词的华丽炫目而炼字,则“穿上龙袍不像太子”。
柳眼风吹绿,
桃腮雨润红。
“吹”“润”炼字不够,平铺直述。
柳眼莺啼绿,
桃腮蝶吻红。
炼动词“啼”、“吻”,用拟人修辞,句子很华美,比上面那副生色不少。但是立意仍不高。形美而神不足。
柳眼春呵绿,
桃腮尔吻红。
再炼名词,形神共融,字里行间顿见蜜意浓情。炼字的目的清晰可见。
、炼字要浅明意深。
用最浅显的文字表达最深刻的思想感情,是诗词联乃至一切文学作品的最高境界。“炼而无痕”是炼字的最高境界。因此,炼字不是刻意而为,堆砌华美的词语,甚至生造词汇。
一切文学作品,都以引起读者共鸣为要。如果用生僻之字,冷僻之典,写拗口之句,读者连字句都读不懂,又如何共鸣呢?
、炼字须求凝炼。
诗词联当须“惜字如金”。通过炼字,使句中每个字都不多余,不浪费,不可移易,方为佳句。
秋风入座惊花落【联友】
白露经霜润菊黄【联友】
“白露”、“霜”实为一物,只是物态不同而已,取一足矣。且“白露经霜”不知所谓。
秋风入座惊花落【联友】
白露登台点菊香【沉默着微笑】
这样就避免了“露”与“霜”的重复,句子更凝练,且“登台”与出句的“入座”有较好的回扣。
第十讲作业:
一、填空,将下列各字填入适合的括弧中。
生,飞,送,偷,没,随,得,入,添,放,
萤火乱(
言语巧(
乱云未(
山(
湖(
二、试各找出三个适宜于填在下列对句中空格处的字,比较三个字的炼字效果,选定你认为最佳的字,并说明理由。
出句:雨新阶上绿;
对句:瓜()蔓间青。
三、析联并对句
1、西楼独看一弯月【吹面杨柳】
2、枝捧新花酬燕客【白衣】
3、句不清奇须练笔【联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