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母亲

(2023-07-15 13:15:24)

母亲

寿剑刚 浙江省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

  父亲走后,我写了篇纪念父亲的文章。母亲读了一遍又一遍。现在母亲离世也有一年多了。我想她一定在等着读我写的纪念她的文字。

  从何说起呢?就从母亲的命说起吧。

  母亲的命好。

  母亲出身好。她1933年出生于浙江嵊县剡北渣村的一户农家。祖上曾是大户人家,到爷爷辈家道中落,再加上她父辈兄弟多,分家析产后就成了穷人家,解放后她的成分划为贫农,成了根正苗红的红五类。

  母亲从小得宠爱。她是家中的长女,也是唯一的女儿,下面有三个弟弟。小时候母亲聪明伶俐,深得外公外婆的喜爱,还读了几年书,有初小文化程度。这在他们这一代的农村女孩中是极为难得的。

  母亲实现了阶层的提升。她十五六岁时去嵊县锦源丝厂做了缫丝工。解放初锦源丝厂并入海宁长安丝厂,并更名为浙江制丝一厂。从此母亲成了产业工人,完成了从农民到工人的惊人一跃。

  母亲嫁得好。父母成婚时,父亲是现役军人,婚后5年转业到了海宁,夫妻团聚安居乐业。父亲是个好脾气的男人,母亲体弱多病,父亲噓寒问暖照顾周到。到了晚年,彼此相依为命,感情弥深。

  母亲儿女双全。膝下有二男一女,子女们都还争气成器,虽然没能事事顺着她,但也算孝敬。

  母亲一辈子衣食无忧。那时父母每月的工资加起来有120多元,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已称得上是小康人家。但母亲一生节俭,像多数传统女性一样勤俭持家。几个孩子的衣服,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缝缝补补老三接着穿。男孩子的长裤前面开了门,传到我妹那她意见老大,为此她还哭了几次鼻子。剩菜剩饭母亲都舍不得倒掉。天热时我们早上有时吃到有馊味的泡饭,每次我们说馊了她都说没馊。她差我们上街买菜,回来后得一一报账。她对菜市行情门儿清,你休想克扣银两中饱私囊。

  记得我上初中要用圆规,母亲不舍得买贵的,说不影响学习就行。我看到有同学用那种表面锃亮精巧的圆规,心里那个羡慕啊。但她也有慷慨的时候。上初中时陪她去上海看病,我那时迷恋打乒乓球,路过一家体育用品商店,我央求她给我买一块乒乓球拍。母亲毫不犹豫花2元6毛钱给我买了块球拍,为此我高兴了好些日子。

  母亲这种节俭的习性,后来到了家里经济条件宽裕了仍然保留着。洗脸水只倒小半盆,跟她说不必如此节约也不管用。母亲在花钱上有点抠,但她对自己更抠。印象中从没见她特意为自己置办些什么穿着享用之类的东西。

  用世俗的眼光看怎么看,母亲都是个好命人。

  母亲的命也苦。

  母亲一生操劳。家务活以母亲操持为主,她下了班就围着丈夫孩子转,鲜有空闲的时候。

  母亲体弱多病。她有糖尿病,到后期每天打20多个单位的胰岛素还控制不好,各种并发症陆续出现;还有类风湿关节炎,手指经常红肿疼痛;得了青光眼再加糖尿病对眼底的损害,到了晚年两眼视力只有0.1和0.2,动了几次手术效果都不明显……退休后尤其在70岁以后,她经常摔跤,四肢和腰全摔断过。

  最惨烈的那次是在1995年。我刚到嘉兴市计委任主任,工作千头万绪才开了个头,母亲因海宁医院无法诊断她的糖尿病是I型还是II型,我把她接到嘉兴中医院住院做诊断治疗。白天我们上班,她在医院检查治疗。想着给她改善下伙食,晚上我太太接了孩子放学回家买菜做饭,让她走10分钟路来我家吃,饭后我再送她回医院。没想有一天母亲在来我家路上,被一小毛孩的自行车撞断了腿。这下我没招了,只能把父亲从海宁接来嘉兴陪伺。父亲白天去医院,晚上住我家。真是祸不单行,有一天母亲后半夜起来上洗手间又摔一跤,这一回摔成腰椎压缩性骨折。屋漏偏逢连夜雨,父亲又因劳累心脏病犯了也住了院。

  这回我彻底没招了,弟弟在北京工作又正在装修婚房回不来,我只能把父亲交给妹妹,自己去向市长请了一周假,说忠孝不能两全,这回我得先尽孝。真的是焦头烂额。母亲更痛苦,但是她很坚强,在床上硬是躺了三个月挺了过来。母亲承受的病痛远超常人,一辈子都在跟病痛做斗争。

  母亲的性格脾气不好。按说母亲这样好命的人,应该是平和的,宽厚的,快乐的,其实不然。她这一生,好像多数时间处于负面情绪中。母亲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跟他人经常处于紧张甚至冲突的状态。尤其是跟我妹的关系,好像自妹妹懂事起,母女关系就处于紧张中,一直到母亲生命的最后几年,她的自主性下降依赖性增加,看到女儿对她的细心照顾,关系才有所缓和。

  母亲感觉所有人对她作出的奉献和牺牲都不领情。母亲年轻时,因她家庭出身好,有点小文化,再说到长安镇后不久就入了党,工作表现好,操作技能好,组织上曾考虑培养她做干部,但她为了家庭几次放弃了机会。十年二十年后,跟她同时期的培养对象做了厂里的党委书记,落差巨大,心有不甘。

  母亲不善于表达沟通,说话比较狠,喜欢用反问句,尤其是面对亲人家人时,不考虑沟通效果。而且她的记性特别好,陈年烂芝麻的事都记得,每次起争执时她都能一一翻出来数落一通。母亲这样的脾气,把自己的心情搞坏了,遇事很容易情绪化。而且久而久之,家人脾气也跟着急,陷于一种不良循环中。她痛苦,我们也痛苦。

  母亲强势。家里日常起居生活中的事儿都要听她的,而且不容商量,不征求意见,你若不听,她就会生气,经常祭出那句天下父母的至理名言,我都是为你好。

  母亲去世后我一直在想,她这样的性格脾气是怎样形成的,跟弟妹讨论后觉得可能是这么几种因素造成的。一是小时候外公外婆宠着她,长大做了工人后经济上经常接济家里,在家中地位高;到了海宁,小姐妹因得求她写家信而惯着她;婚后,父亲又让着她……如此养成了她任性的性格。二是没有自己的事业和爱好。工作只是个饭碗,业余时间没有排遣调剂自己心情的爱好和娱乐,一辈子围绕着家庭转,天地太逼仄窄小了。三是病痛不断。身体不好,心情就不好,脾气就差。四是我们兄妹几个小时候调皮淘气经常惹她生气,长大后脾气也倔经常跟她顶嘴。有句老话,叫做孝顺孝顺,孝易顺难。多子女的家庭,常常是此起彼伏一地鸡毛,做父母的脾气要好也难。

  总之,母亲这一生过得并不快乐。我们做子女的,除了自责,也替她惋惜,甚至有点痛心。

  母亲对我有些偏爱,虽然明面上不太看得出来,她也从来没说过,但我能感觉得到。这种偏爱甚至延伸到我太太和女儿,像是爱屋及乌。我想大概是这样几个原因。其一,我是母亲第一个孩子,且是三个孩子中唯一由她自己奶大的,也是长得最像她的,感情上有些特别。其二,小时候我病病歪歪的,父母的关爱付出自然要多些。我高中毕业刚满16周岁就去了农村插队,父母有些心疼想多作些补偿。其三,作为家中长子,我最先为父母替劳担事儿,最先参加工作替家里减轻经济负担,家中的地位作用有些特别,父母对我的期望也要高些。弟妹对母亲的偏爱可能也有所感知,但他们没有怨言,可能是母亲表现得不太明显,也可能是他们对体弱多病的哥哥一份心疼与爱护。其实,多子女的家庭,父母要做到没有一点偏心,也难。

  母亲影响了我什么,给我留下些什么?

  首先是价值观。从小母亲就教育我做人要诚实、正直,不占小便宜,公家的别人的东西不能拿,不能欺负弱小,取得成绩不要骄傲自满。她不仅言传也身教。大概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母亲作为工宣队长去了海宁中学,那是她人生的高光时刻。她跟学校的造反派关系不好,跟那些课讲得好受学生欢迎,但家庭出身不好,在学校抬不起头的老师却处得不错,给老师们留下了善良正直同情弱者的好印象。那两年,也是家里相对平静的两年。

  其次是安全感。孩童时代,我跟母亲很亲,记忆中都是些温暖温馨的画面。我出生时父亲还在部队,母亲一个人带着我,一边上班一边哺育。10个月断奶后我被送到诸暨爷爷奶奶家。正值三年困难时期,母亲咬牙节食把省下来的粮票往诸暨寄,就怕饿着我。我从小不缺衣少食,作为长子,衣服我都是穿新的,没有尝过穷滋味,在一个有弟有妹的家庭里无忧无虑地自然生长。

  再次是母亲培养了我独立生活的能力。8岁时,我因学校离家近,放学回家学着生煤炉做饭,接着学做几个简单的菜,扫地洗碗也开始上手,11岁时自己衣服自己洗,13岁开始挑水买米买煤球。到我上高中时,弟妹接上来了,家务活就逐渐脱给他们。

  最后是遗传。据说男孩的智商遗传自母亲。母亲聪慧,所以我也不笨,这得感谢母亲。母亲的疾病也无一例外地遗传给了我,糖尿病、类风关、青光眼等等,遗传就是这么强大。

  写下这些怀念母亲的文字,不知母亲是否能接受,是高兴呢还是生气,或者兼而有之?您生前我没能多顺着您,常顶嘴惹您生气,现在也没法改过弥补了,母亲您多担待。

  父母相继离世,家,不在了,人生只剩去路。但人生就是向死而生,请爹妈放心,我们兄妹仨会相亲相爱,好好活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轮回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