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正《明故谢绩墓志铭》赏析
(2022-12-31 17:06:05)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岳正《明故谢绩墓志铭》赏析
谢燕颉
岳正(1418—1472),字季方,号蒙泉,顺天府漷县(今属北京市通县)人。明正统十三年(1448)戊辰科彭时榜一甲第三名进士,会试第一名(会元),廷试赐一甲第三(探花),授翰林编修。天顺初,改翰林修撰,以原官入内阁,预机务。在阁二十八日,忤发动夺门之变而权倾朝野的石亨、曹吉祥,被构陷,谪钦州同知,旋系狱,戍肃州。宪宗初,复翰林修撰,出为兴化知府,旋辞归。逝世后,赠太常寺卿,谥文肃。工书画,尤擅画葡萄。著有《深衣注疏》、《类博杂言》、《类博稿》。其《明故谢绩墓志铭》原文:
谢君讳绩,字世懋,初号静可,学成因所居有王城之山,更号曰王城山人。其先宋经略使鞅,自会稽谪居黄岩。九世入国朝,讳温良,世称孝子者。避地元季,晩方定居桃溪。桃溪,今隶太平。君,孝子曽孙也,为太平人。大父讳元参,葆光林下名泉,石翁标白本怀。父讳性全,赠奉训大夫,兵部员外郎,雅志家法,故号友松。友松再娶,皆陈四子:省,复君母兄也。省登甲戌进士,兵部员外郎,今知宝庆府。复,早世。其最季者济,君诸弟也。
注释:
谢绩(1413—1490),字世懋,初号静可,改号王城山人。台州黄岩桃溪(今桃夏)毛竹下村人。少与兄谢省互为师友,潜修力学。读书必寻根究底,人以古迂目之。
王城山,一名方城山,又名方岩,地处今浙江温岭市西北。
谢鞅,东晋陈郡阳夏谢氏后裔,唐初任经略使,因盐务事触犯法规,贬居黄岩永宁镇。
经略使,唐宋时期为边防军事长官,后多由节度使兼任。明清两朝,凡遇有重要军务时即特设经略,以统理一省或数省军务,职位高于总督,事毕即罢。
谪居,意思是贬谪后住在某地。
黄岩,今隶属浙江省台州市,位于浙江黄金海岸线中部。
避地,意思是迁地以避灾祸;犹言避世隐居。
元季,指元朝末年。
桃溪,即浙江太平桃溪,今温岭市大溪镇兆岙。
太平,即太平县,现属浙江省温岭市。
谢温良,谢鞅九世孙,人称孝子。元末,隐居桃溪,为桃溪谢氏始迁祖。
谢元参,谢温良之子,才不外露,隐居林泉。
葆光,指隐蔽其光辉。比喻才智不外露。
石翁,宋人,失名,能界画,石珏之祖。石珏,家青社,父亲、祖父并能界画。石珏兼画山水,意欲步趋古人。
标白,指显扬。
本怀,指自己的心迹;自己的心愿。
谢性全,谢元参之子,号友松。赠奉训大夫,兵部员外郎,平素的意愿,为形就学术、文艺相传的流派风格。
雅志,意思为平素的意愿。
家法,通过师徒授受,而自成一家之说的学风。后泛指学术、文艺相传的流派风格。《后汉书》卷七九儒林传上序:“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
皆陈,表示全部有秩序的站列。
谢省(1406—1473),字世修,号愚得,晚号逸老,台州黄岩桃溪(今桃夏)毛竹下村人。明景泰五年(1454)二甲第八十名进士。天顺初,授南京兵部车驾主事,未几转武选员外郎。成化五年(1469),迁湖南宝庆知府。早有诗名,博通群书,尤深于《礼》,所著有《行礼或问》、《杜诗注解》、《逸老堂净稿》。卒后,门人私谥为贞肃先生,有司为祀乡贤祠,李东阳为其作《宝庆府知府谢公墓表》。
谢复,谢省之弟。
早世,意为早逝,即过早地死去或夭死。
季,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
谢济,谢省之弟。
诸弟,释义为所有同宗之。
所有同宗之弟。指所有同胞弟弟。
译文:
谢绩先生,字世懋,初号静可,学业有成后,因住地有王城山,而改号王城山人。其先祖为宋经略使谢鞅,从会稽郡贬谪后,就住在浙江台州黄岩。其九世孙时已进入明朝,名叫谢温良,世称为孝子者。元朝末年,避世隐居,以后定居在浙江太平桃溪。桃溪,今隶属太平县。先生,孝子的曾孙,为太平县人。其祖父谢元参,隐蔽光辉于林泉,犹如画家石翁那样,以显扬其心迹。父亲谢性全,貤赠奉训大夫(从五品),兵部员外郎(从五品)。为平素的意愿进行传授,从而自成一家之说的学风,所以号友松。友松再娶妻,共生有四子,全部有序地站列,依次为:谢省,谢复先生的同母兄。谢省荣登明景泰五年甲戌(1454)进士第,任兵部员外郎,现任宝庆府知府(正四品)。谢复,早逝。其中兄弟排行次序最小的是谢济,为先生的同胞弟弟。
赏析:
据温岭市大溪镇《桃溪谢氏宗谱》谢铎所撰《方山谢氏谱传》载:“始迁祖经略使鞅,梁尚书仆役射伷之子,仕唐为经略使,以罚盐谪居永宁镇,即今黄岩天光寺也,字行、卒葬无考。”“禄八府君讳滦,字茂海,读书知大义,明歧黄之术,邻里有求剂者,辄应之而不较,因自号吝隐。安人瓯韶车氏,子惇怡,女温中,适邑西黄,享年六十有一,葬黄邑杜家村北山,即今石湫桥里乌龟屿是也。”由此看来,谢绩一支应为陈郡阳夏谢安或谢万后裔。
“百善孝为先”,谢温良奉母至孝,有谢孝子之令名。据《嘉庆太平县志》卷一二人物志载:“谢温良,字伯逊,桃溪人。至正间,客昌国,奉母陈氏以居。陈病症,伯逊刲股作糜以进,母则差。时昌国秀兰山盗发海上,州人皆匿山谷,伯逊侍母独不去,寇义而释之。寻奉母至黄岩,而留橐于旧馆人。越一年,往取橐,比至,忽梦母盛饰坐堂上,辄弃橐以归,母果病危。又一年,母复病痱,手足瘘痹不自举,伯逊扶持眠食,凡十年又三载,不少懈。洪武中,以孝廉应召授官,敕还祀其先,病卒。”
明初洪武八年(1375年),桃溪谢氏始祖谢温良,避乱而携众兄弟,迁桃溪赵岙(今毛竹下村登云桥一带)居住。
原文:
君于学师父,友兄弟。贯彻为经,实际为纬。不求速化,不任以组织。人谑以古迂,虽屡弗恤也。毕竟智者,不能不韪之。尝就有司试者,七不合。拟于必合,迫期忽病,病革遗言宝庆云:“仕当先几完名。”未及试五日,竟不起,年四十有四。娶张氏,生二女,幼未有归。友人高廷美辈,攒之杭郊,讣达从兄世远,扶护以归。
注释:
于学,即志于学。
贯彻,指彻底地实践或体现。
经,指经度。织物上纵的方向的纱或线。
纬,指纬度。织物上横的方向的纱或线。
实际,意思是指真实的情况;对某种事情或者事物的肯定。
速化,意思是快速入仕做官。
组织,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系统加以结合。
谑,开玩笑。
古迂,古朴迂腐。
弗恤,毫不在意。
智者,有智慧谋略的人。
不韪,指过失;不对。不善。
有司,指主管某部门的官吏;泛指官吏。
拟,指揣度、打算。
病革,病势危急,病危。
遗言,意思是临终的话。
先几,指预先洞知细微。
完名,是指完美的名节。
攒,指凑集;聚拢。
扶护,指为扶持卫护;扶持护理。
译文:
谢绩先生立志于学,以父辈为师长,以兄弟为学友。以彻底实践为学习的经度,以掌握真实情况为学习的纬度。并不是那种只追求快速入仕去做官,也不以任意按照某种目的而去与人交结。人们以为其古朴迂腐,常常跟他开玩笑。虽然屡屡如此,他却毫不介意。毕竟他是个知识全面,而且有大智慧的人,不能不去正确对待这些玩笑。然而曾面对主管部门官吏的测试,却有七处不合乎要求。其本已打算必定要做到合格,然而快要接近期限时,却忽然病倒了,在病危临终时,留遗言给正任宝庆知府的谢铎说:“仕子就是应当预先洞知那些细微末节,以圆美其名节。”在来不及参加考试的前五日,竟然一病不起,溘然逝世,享年四十四岁。娶妻张氏,只生育有二个女儿,而且皆还年幼,均尚未归门成婚。友人高廷美等人,为此聚拢在杭州的城郊,让讣闻传达到其堂兄谢世远那里,这才扶持卫护其回家。
赏析:
关于“于学”,《论语》为政云:“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意思是说:“我十五岁就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已有所成就,四十岁遇到事情已不再感到困惑,五十岁已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而乐于知天命,六十岁时已能听得进各种不同的意见,七十岁已为人处世可以随心所欲,却又不超出规矩。
谢绩在家学中启蒙读书,只以父辈为师长,兄弟为学友。平时读书,却能联系实际,并争取全面发展,还能做到学而致用,而不去追求“八股”,而被人认为是迂腐,也过不了学官测试这一关。
原文:
君家世故孝友。后母无出,事之不遗力。与宝庆出处,相违廿年。各再归省,会即姜被夜谈。幼弟孤侄,抚同所出。族里孚服,每以愧君为畏。诸从游者,若从子。今翰林编修铎,字鸣治,乡进士施盘其显者,制作有《王城山人集》,史官李宾之序之,曰君诗初出入盛唐,尽流丽之妙;晩更步趋少陵,其感时兴物之意。一出于正,诗家曰不诬文选。员外郎黄孔昭君,知己也,状君之行甚悉。既追许其致用,必効有可观者。又悼其卒,困死于科目。于乎!予尝谓古科目,人法兼任,尚有遗材。世远人嫌,使如君者,竟至此极。抑君命当然邪?可悲也。
注释:
世故,指通达人情,富有待人接物的处世经验。
孝友,意思是事父母孝顺、对兄弟友爱;亦指对兄弟友爱。
无出,谓未生育子女。
出处,指出任及退隐。
相违,指互相避开,彼此违背。
归省,意思为回乡省亲。
姜被,典出《后汉书》,卷五十三说汉姜肱“与二弟仲海、季江,俱以孝行着闻。其友爱天至,常共卧起。”后遂以“姜被”等即姜肱兄弟同被而寝,亦谓亲如兄弟,咏兄弟友爱。
孚,指使人信服。
愧畏,指惭愧和畏惧。
宝庆,宝庆府,这里指谢铎。
施盘(1416—1439),字宗铭,南直隶苏州府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明正统四年(1439)己未科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时年二十三,逾年卒,门人私谥庄僖先生。
乡进士,指乡试中式的人;明清称举人。
显者,指有名望地位的人,富贵显达的人。
史官,古代朝廷中负责整理编纂前朝史料史书和搜集记录本朝史实的官员。
李宾之,即李东阳。
出入,谓涉猎广博,融会贯通。或进或出。比喻变化无定。
流丽,指流畅而华美。
步趋,指行走;追随,效法;事情进行的程序和步调。
感时,指为感慨时序的变迁或时势的变化。
兴物,即物起兴。谓由外界环境触发诗兴文思。
一出于正,指都是从正直之中一起出现的。
诗家,指研究《诗经》的专家或犹诗人。
不诬,指不妄,不假。
文选,多指文章的选集;也指文章的选录,多用作书名。
知己,意思是了解、理解、赏识、懂自己。
黄孔昭(1428-1491),原名曜,后以字行,后改字世显,黄岩(今属浙江台州)人。天顺四年(1460)二甲第六名进士,官至南京工部右侍郎。嘉靖年间,追赠礼部尚书,谥文毅。状,即陈述或描摹。
致用,意思是尽其所用。
可观,即值得看。
困死,指非常困倦,非常困乏,就好像达到了极限。
科目,指通过科举取得的功名。
于乎,意思是感叹词。
人法,即人与法之并称。人指说教者或受学者;法指所说之教或所学之教。
资,指供给;提供。
兼任,意思是先后担任几个职能。
遗材,指剩下的材料。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材,如遗才。
世远,指世远年陈,年代已经相隔很久远了。
人嫌,即讨人嫌,让人厌恶,嫌弃。
至此极,即至于此极,意思是至于、到了,到了极点。多形容痛苦之极。
抑,表示选择,相当于“或是”、“还是”;表示转折,相当于“可是”、“但是”、“然而”;表示递进,相当于“而且”。
当然,即应该这样。可悲,指让人悲伤;让人心痛。
译文:
谢绩先生的家族,人情通达,事父母尽孝,对兄弟友爱。其后母虽然没有生育子女,但是服事她也是不遗余力。与宝庆知府谢铎虽一齐出仕及退隐,互相之间却没能见面,达二十年之久。后来各自再回乡省亲,这才得以相会,随即同被而寝,彻夜长谈。那些幼小弟弟和孤苦侄子,他一并予以抚养,且视如己出。这在族中很使人信服,每每让人以先生品德而自感惭愧畏惧。还有许多从游的学者,也视如侄子。
当今翰林编修谢铎,字鸣治,象举人施盘那样很有名望地位的人,编集了其《王城山人集》,并请史官李东阳为之作序,其序言说先生的诗风,开初或进或出,为盛唐风格,且竭尽流畅而华丽之美妙;后来则更追随效法杜甫,表现出其感慨时序变迁、即物起兴之意。因大都是从正直之中一起出现的,因而研究诗词的专家说,这是不妄于文章的选集。
谢铎的《叙录王城先生诗后》说:“成化七年辛卯秋九月某日,铎叔父王城先生卒于杭。讣达于京师,铎南望踊哭。既而黄吏部世显来哭。明日吾乡大夫士来吊,又明日大夫士知先生于铎于吏部者皆来吊。又明日吏部与予谋,所以塞哀者不得,从故箧得先生诸尝往来诗四十九篇,去年录自家者九十五篇,又二十七篇,则广东邝尹载道所得也总之百六十九篇,为三巻,以告于太史氏宾之李先生。先生曰:悲哉穷也!此可以知其人矣!独诗人哉!非其诗固莫可与传者,乃遂为之序。铎再拜泣,以为质而以征铭于泉先生岳公。公曰:不诬其可传也哉。呜呼!先生之行、之材、之学,郁不得施者馀二十年,而其在家庭、在乡党、在朋友、在师弟子者可信也。诗,则一端耳。予初录是诗以藏也。谓以念暌离代教益,而岂知其至今日,而天下大夫士之知先生者止是哉。呜呼!先生所立以不朽者止是哉。铎忍读先生之诗耶?太守叔父先生伯兄,皆铎之所从以受业者也。命铎叙所以录先生之诗者,遂泣而志诸其末先生之诗,多不存稿,此葢其十之一云。”
《钦定四库全书》《明文海》巻二百六十中,馀姚黄宗羲编序五十一诗集《王城山人诗序〈李东阳〉》说:“王城山人诗者,黄岩谢君世懋之所作也。君居于王城山,遂以其山自名。君为县学生,七试于有司不得荐,客死于武林之邸。其从子翰林编修鸣治,辑其遗诗得若干篇,予读而悲之。其诗始规仿盛唐诸人,得宛转流丽之妙。晩独爱杜少陵,乃尽变其故格,益为清激悲壮之调。思极其所,欲言者其死也,葢有遗力焉。然其序事引物感时,伤古忧思笑乐,往复开阖,未尝不出乎正观,此亦可以知其人矣。夫诗者,人之志兴存焉。故观俗之美与人之贤者,必于诗。今之为诗者,亦或纤缀刻削,反有失其志之正信乎?有徳必有言,有言者之不必有徳也。君之志兴,不啻乎诗。不幸而不见于世,非其诗孰可与传者,此辑诗者之志也。古称诗人,少达而多穷。其固然者与适然,固未暇论,然其穷也。人莫不悲之其悲之者,亦不皆贤也。而徒以其诗,况非独诗人哉。予恒谓天下之士,必有负奇抱杰,老死于岩穴之下者,有士如谢君非诗,则莫之知也。天下之士不幸,而不见于世者,何限于此。葢重予之悲,而益感夫辑诗者之志也。君之兄世修,为宝庆知府,及鸣治皆贤而能诗,其所倡和者,尤多不在巻中。”
员外郎黄孔昭君视先生为知己,即了解、理解、赏识、懂自己的人,故而陈述描摹起先生的行为来,很是详悉。既寻求期许,尽其所用,且必须效验,是值得一看的。又悼念其意外逝世,说是因为非常困乏,而死于通过科举博取功名上面。
啊!我也曾经说过,古代通过科举博取的功名,人(教者或受学者)、法(所说之教或所学之教)兼任,但还是有很多未被发现或未受重视的人材。年代已经相隔很久远了,这让人非常厌恶,致使如先生者,竟然到了极点。或是先生命运,就应该这样吗?这很让人悲伤心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