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谢燕颉
谢燕颉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29
  • 关注人气:171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陈留堂谢氏族谱《申伯考》注译

(2022-12-20 09:56:57)
标签:

文化

分类: 谢氏研究

陈留堂谢氏族谱《申伯考》注译

谢燕颉

陈留堂四修《谢氏族谱》录自《嶙图文集》的《申伯考》,值得认真研究一下。

原文:

申伯封谢,见于《崧高》、《黍苗》二诗。申,姜姓国也;谢,任姓国也。周宣王时,任姓之谢既失国,宣王乃以谢加封申伯。《郑笺》云:“申伯佐王有功,故致大其地,统治南方之国。”罗泌《路史》云:“谢,西九州,其地甚广。是谢大于申,加封于申伯也。”《汉书·地理志》:“南阳宛县,申伯国。”《水经注》:“谢水,出谢城。城之西,旧棘阳治。”

注释:

郑笺,汉郑玄所作《笺》的简称。郑玄(127200),字康成。北海郡高密县(今山东省高密市)人。东汉末年儒家学者、经学家。曾入太学攻《京氏易》、《公羊春秋》及《三统历》、《九章算术》,又从张恭祖学《古文尚书》、《周礼》和《左传》等,最后从马融学古文经。兼通经今古文学,以《毛传》为主,兼采今文三家诗说,加以疏解。作《毛诗笺》,谦敬不敢言注,但云表明古人之意或断以己意,使可识别,故曰笺。书出后,《毛诗》日盛,三家诗渐废。游学归里之后,复客耕东莱,聚徒授课,弟子达数千人。家贫好学,终为大儒。党锢之祸起,遭禁锢,杜门注疏,潜心著述。晚年守节不仕,却遭逼迫从军,最终病逝于元城,享年七十四岁。治学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遍注儒家经典,以毕生精力整理古代文化遗产,使经学进入了一个“小统一时代”。着有《天文七政论》、《中侯》等书,共百万余言,世称“郑学”,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唐贞观年间,列郑玄于二十二“先师”之列,配享孔庙。宋代时被追封为高密伯。后人建有郑公祠以纪念。

罗泌(11311189),字长源,号归愚,吉州庐陵(今江西省吉安县云楼镇田南村)人。南宋文学家。生性颖迈,爱好读书,精于诗文,不事科举。乾道年间,深惜孔子“删书“断自唐尧,后世史书极少言远古之事,遂博采各种典籍,著成《路史》。《路史》记述上古以来有关历史、地理、风俗、氏族等方面的传说和史事,取材繁博庞杂,是神话历史集大成的作品。宋孝宗淳熙十六年(1189年),去世,终年五十九岁。

译文:关于申伯受封于古谢国,可见诸于《诗经·大雅·崧高》、《诗经·小雅·鱼藻之什·黍苗》二首诗。申,姜姓之国;谢,任姓之国。周宣王姬静时,任姓之谢已经亡国,周宣王乃以古谢之地加封于申伯。《郑笺》说:“申伯辅佐周宣王有功,故而以致使其扩大地域,以统治南方各国。”罗泌的《路史》说:“古谢国,在西九州,其地域甚广阔。这个谢国大于申国,从而加封于申伯。”《汉书•地理志》说:“南阳郡的宛县,是申伯之国。”《水经注》说:“谢水,出自谢城。谢城之西,为旧棘阳县的治所。”

原文:

郑樵《通志》作兖州龚邱县谢城,似是有误。“谢”与“序”通。王符《潜夫论》:“炎帝苗裔,或封于申城,在南阳宛城北,序山之下。”引《诗》:“于邑于序”。“序”即“谢”也。“谢”又与“徐”通。东方朔《七谏》,王逸注。引《诗》:“申伯番番,既入于徐”。“徐”亦“谢”也。

注释:

郑樵(11041162),字渔仲,自号溪西遗民,兴化军莆田县(今福建莆田)人,学者称“夹漈先生”,宋代史学家、校雠学家。靖康元年(1126年),和从兄郑厚接连两次联名向宇文虚中上书,陈述抗金的意志和才能,但二人都未得任用。此后,因不愿应科举而隐居于夹漈山中,刻苦钻研经学、礼乐学、文字学、天文学、地理学、动植物学等方面,共计三十年,著书千余卷,曾数次向宋廷献书,但结果都不甚理想。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在宋高宗下达诏旨命郑樵进呈《通志》的当天,郑樵因积劳成疾,而在临安与世长辞,享年约五十九岁。一生著述颇丰,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和《尔雅注》等数种。

王符(约85—约163),字节信,安定临泾(今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东汉政论家、文学家、进步思想家。一生隐居著书,崇俭戒奢、讥评时政得失。因“不欲章显其名”,故将所著书名之为《潜夫论》。思想深刻、观点鲜明、文笔犀利,至今读其作仍给人一种淋漓畅快的感觉。所属文学时期是秦汉文学,同期作家有张衡、荀悦、马融等。

东方朔(约前161—前93),字曼倩,平原郡厌次县人,西汉时期著名文学家。汉武帝即位,征辟四方士人。上书自荐,拜为郎。后任常侍郎中、太中大夫等职。性格诙谐,言词敏捷,滑稽多智,常在汉武帝面前谈笑取乐,曾言政治得失,上陈“农战强国”之计。汉武帝始终视为俳优之言,不以采用。一生著述甚丰,有《答客难》、《非有先生论》等名篇。亦有后人假托其名作文。明朝张溥汇为《东方太中集》。

《七谏》,是《楚辞》篇目。《楚辞章句》说:“《七谏》者,东方朔之所作也。谏者,正也,谓陈法度以谏正军也。古者,人臣三谏不从,退而待放。屈原与楚同姓,无想去之义,故加为《七谏》,殷勤之意,忠厚之节也。或曰:《七谏》者,法天子有争臣七人也。东方朔追悯屈原,故做此词,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矫曲朝也。”

王逸,字叔师,生卒年不详,南郡宜城(今湖北省襄阳市宜城县)人,东汉著名文学家。官至豫州刺史、豫章太守。所作《楚辞章句》,是《楚辞》中最早的完整注本,颇为后世楚辞学者所重。又作有赋、诔、书、论等二十一篇,及《汉诗》一百二十三篇,今多散佚,仅存《九思》,为哀悼屈原而作。明人辑有《王叔师集》。

译文:郑樵的《通志》中,看作是兖州龚邱县的谢城,这象是有误。“谢”与“序”通用。王符的《潜夫论》说:“炎帝的后代子孙,或许受封于申城,在南阳郡宛城之北,序山之下。”引《诗经》“于邑于序”。“序”即谢。“谢”,又与“徐”通用。东方朔的《七谏》,王逸作注。引《诗经》“申伯番番,既入于徐”。“徐”亦是“谢”。

原文:

申伯为宣王元舅,则宣王母为姜氏,即厉王后也。《诗·十月之交》:“艳妻煽方处”。郑康成云:“艳妻,厉王后。”《汉书谷永传》:“阎妻骄煽,日以不臧。”颜师古引《诗》“阎妻煽方处”,以证厉王之无道。是厉王后,非姜姓。孔颖达《正义》曰:“艳妻无子。”姜氏生宣王,理或近之《史记周本纪》:“幽王后,申侯女也。生太子宜臼。”“幽王嬖褒,生子伯服。”竟废申后及太子宜臼。《竹书纪年》:“宜臼奔于申。”

注释:

元舅,为妻子的大哥,即大舅子。

艳妻煽方处,即美艳妻子红红火火正处于当红地位。艳妻,指周幽王的美丽宠妃褒姒。煽,意指如火般炽盛的红人。方处,并处于王朝高位。

阎,通“艳”。

臧,即善;好。又同“藏”。

颜师古(581645),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人,祖籍琅邪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倢伃》:“悲晨妇之作戒兮,哀襃阎之为邮。”颜师古注:“《小雅》刺幽王之诗曰‘赫赫宗周,襃姒灭之’,‘阎妻煽方处’。”按,今本《诗·小雅·十月之交》作“艳妻煽方处”。《诗经·小雅·正月》有“赫赫宗周,褒姒灭之”之诗句。

阎,阎妻,谓美艳之妻,颜师古注引《诗经·小雅·十月之交》“阎妻煽方处”。此亦指褒姒。

孔颖达(574648),字冲远(一作仲达、冲澹),冀州衡水(今河北省衡水市)人。唐初经学家、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孔子第三十一世孙。勤奋好学,师从大儒刘焯,日诵千言,熟读经传,善于词章。隋朝大业初年,选为“明经”进士,授河内郡博士,候补太学助教。唐朝建立后,成为秦王府学士。贞观年间,历任国子博士、给事中、太子右庶子、散骑常侍,参与修订五礼,编纂《隋书》。贞观十四年(640年),授国子祭酒、银青光禄大夫、上护军,受封曲阜县公。奉命编纂《五经正义》,融合了诸多经学家的见解,是集魏晋南北朝以来经学大成的著作。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去世,终年七十五,获赠太常卿,谥号为宪,陪葬于昭陵。

译文:

申伯为周宣王的长舅,则周宣王的母亲为姜氏,即周厉王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说:“艳妻煽方处”。郑玄说:“美艳妻子,指周厉王后。”《汉书•谷永传》:“艳妻骄横煽情,日见不吉利。”颜师古引用《诗经》“阎妻煽方处”,以证明周厉王荒淫无道。是为周厉王后,并非姜姓。孔颖达的《正义》说:“艳妻无子。”姜氏生周宣王,按理或许更接近《史记•周本纪》所说:“周幽王后,申侯之女。生太子叫宜臼。”“周幽王宠爱褒姒,生的儿子叫伯服。”竟然废了申后以及太子宜臼。《竹书纪年》说:“宜臼奔逃于申国。”

原文:

申侯与犬戎攻杀幽王,于是诸侯乃即申侯,立太子宜臼,是为平王。据此,则申侯当即申伯之子。父曰“申伯”,子曰“申侯”,是系加封进爵之故。申伯父子。世为外戚,掌执政权。然申伯忠而申侯叛,父子功罪不同。顾亭林《日知录》论之详矣。

注释:

申侯(生卒年不详),姜姓,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人。其女原为周幽王王后,生子宜臼,被立为太子。后被周幽王所废,立褒姒为后,其子伯服为太子。宜臼逃奔到申国,申侯联合缯国和西方的犬戎进攻幽王。幽王与伯服均被犬戎杀死于戏(今陕西临潼东)。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庚午,西周覆亡。幽王死后,申侯、缯侯、许文公等共立原太子宜臼于申,迁都到雒邑,是为周平王。东周建立。

顾炎武(16131682),南直隶苏州府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市)千灯镇人,本名绛,乳名藩汉,别名继坤、圭年,字忠清、宁人,亦自署蒋山佣;南都败后,因为仰慕文天祥学生王炎午的为人,改名炎武。因故居旁有亭林湖,学者尊为亭林先生。明末清初的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学问渊博,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及经史百家、音韵训诂之学,都有研究。晚年治经重考证,开清代朴学风气。其学以博学于文,行己有耻为主,合学与行、治学与经世为一。诗多伤时感事之作。其主要作品有《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音学五书》、《韵补正》、《古音表》、《诗本音》、《唐韵正》、《音论》、《金石文字记》、《亭林诗文集》等。

译文:

申侯与西方犬戎进攻杀掉了周幽王,于是诸侯乃接触申侯,立太子宜臼,是为周平王。据此,则申侯应当即是申伯之子。父亲叫申伯,儿子叫申侯,其实是加封进爵的缘故。申伯父子世代为外戚,掌执朝廷政权。然而申伯忠诚而申侯反叛,父子的功罪不同。顾炎武的《日知录》讨论得很详细了。

原文:

平王即位,楚屡侵申,王师为之远戍,《杨之水》之诗作焉。至庄王之世,楚遂灭申,以为县矣。《左传哀十七年》子谷曰:“彭伸爽,申俘也。文王以为令尹,实县申、息。” 申之事见此。又《左传庄六年》:“楚文王伐申。”庄十四年,楚子灭息,以息归。灭申亦当在是时。

注释:

《扬之水》佚名〔先秦〕:“扬之水,不流束薪。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申。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楚。彼其之子,不与我戍甫。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扬之水,不流束蒲。彼其之子,不与我戍许。怀哉怀哉,曷月予还归哉?”《左传·庄公十四年》:“蔡哀侯为莘故,绳息妫以语楚子,楚子如息,以食入享,遂灭息,以息妫归,生堵敖及成王焉。”

令尹,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官衔,是掌握政治事务,发号施令的最高官,其执掌一国之国柄,身处上位,以率下民,对内主持国事,对外主持战争,总揽军政大权于一身。

息妫(约公元前700年左右-?),亦称息夫人,人称“桃花夫人”。生卒年不详,春秋初期陈国公主。本系息侯夫人,楚文王灭掉息国后掠其为宠妾。也有说法称埋葬地遍植桃花,所以被称为桃花夫人。

译文:

周平王即位,楚国屡次侵略申国,国家的军队为此开到远处警备,《杨之水》之诗描述了这些。至周庄王之世,楚国遂灭了申国,并以其为县了。《左传》哀公十七年中子谷说:“彭伸爽,申国的俘虏。周文王以其为令尹,实际上是县申县、息县国。消灭申国之事见此。”又《左传》庄公六年:“楚文王讨伐申国。”周庄公十四年楚国的这个子爵灭了息国,并将息妫带归。灭申国也当在这个时份。

原文:

申国既灭,其后乃有以谢为姓者。《左传昭七年》:“谢息为孟孙守。”谢姓始见于此。盖自申伯封谢,百余年而为楚所灭。申灭后,又有百余年,而谢息始仕于鲁。息岂申伯之苗裔耶?《诗》之“申伯”,《史》之“申侯”,均佚其名。据谱则申伯之子“覠”。“覠”,岂申伯之名耶?谱载“覠”之子“諹”“諹”之子“仲”。烟灭申伯以后,数世皆姜姓,非谢姓也。林宝作《元和姓篡》,不知已姓之由来。氏族之学,岂易言哉?

录《图文集》。

注释:林宝,济南(三原)人,以擅长姓氏之学而知名。宰相李吉甫令撰《元和姓篡》。

译文:申国既已灭亡,其后代乃有以谢为姓者。《左传》昭公七年载:“谢息为孟孙的守将。”谢姓才始见于此。大概自申伯受封谢国一百多年,而为楚国所灭。申国灭后又过了一百多年,而谢息才开始做官于鲁国。谢息是申伯的后裔吗?《诗经》的申伯,《史记》中的申侯,皆失其名字。据族谱,则申伯之子叫覠。覠,岂是申伯的名字吗?族谱记载,覠的儿子叫諹,諹之叫仲。湮灭申伯以后数世皆为姜姓,而非谢姓。林宝作《元和姓篡》,也不知自已姓氏的由来。氏族的学问,岂能那么容易说清楚?

录《嶙图文集》。

《嶙图文集》及其作者,待考。

《申伯考》中罗泌《路史》云:“谢,西九州,其地甚广。是谢大于申,加封于申伯也。”而《路史》原文说:“谢:欧阳修《谢绛铭》云:黄帝后,昔周灭之以封申伯,在南阳之宛,见《诗嵩高》。其地西甚广。郑公友(春秋时期郑桓公)言:谢西之九州者,二千五百家者也。”

郑桓公(?-前771),姬姓,郑氏,名友(受封前称王子友),周厉王姬胡少子,周宣王姬静异母弟,周朝诸侯国郑国第一位第一任君主,前806年前771年在位。前806年,受封郑地(今陕西华县东),建立郑国,伯爵,故称郑伯友。前774年,担任周王室司徒。前773年,郑桓公见王室多有变故,祸患将至,于是迁徙其国民到东虢国和郐国之间。前771年,犬戎攻陷镐京,郑桓公与周幽王一同遇害,谥号桓,故称郑桓公。周幽王十一年(前771年),申国国君申侯因周幽王废黜自己的女儿王后申后、外孙太子姬宜臼,而立褒姒母子为王后和太子之事,大为恼怒,于是联合缯国、西夷犬戎攻打周幽王。不久犬戎攻陷镐京,在骊山之下杀死周幽王,并同时杀害郑桓公。郑桓公死后,郑国人共同拥立他的儿子掘突为国君,是为郑武公。

然而欧阳修《尚书兵部员外郎知制诰谢公墓志铭》说:“其先出于黄帝之后,任姓之别为十族,谢其一也。其国在南阳宛,三代之际,以微不见,至《诗•嵩高》始言,周宣王使召公营谢邑,以赐申伯。盖谢先以失国,其子孙散亡,以国为姓。历秦、汉、魏,益不显,至晋、宋间,谢氏出陈郡者,始为盛族。”

随着研究的深入,诸多疑点将浮出水面,甚至水落石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