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左传·谢息守郕》考略

(2022-10-07 07:23:50)
标签:

文化

分类: 谢氏研究

《左传·谢息守郕》考略

谢燕颉

《左传》,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左丘明所著,故名。

汉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完备的编年体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秋”由来,据说是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燕、齐、鲁、宋、晋、秦、楚、吴、越)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要概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春秋》记录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所记历史事实的起止年代,大体上与一个客观的历史发展时期相当,所以历代史学家便把《春秋》这个书名作为这个历史时期的名称。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相传《左传》便是左丘明为了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据《左传》昭公七年载:

夏,四月,甲辰,朔,日有食之,晋侯问于士文伯曰:“谁将当日食?”对曰:“鲁卫恶之,卫大鲁小。”公曰:“何故?”对曰:“去卫地,如鲁地,于是有灾,鲁实受之,其大咎,其卫君乎,鲁将上卿。”公曰:“诗所谓彼日而食,于何不臧者,何也?”对曰:“不善政之谓也,国无政,不用善,则自取谪于日月之灾,故政不可不慎也,务三而已,一曰择人,二曰因民,三曰从时。”

晋人来治杞田,季孙将以郕与之,谢息为孟孙守,不可,曰:“人有言曰:‘虽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礼也。’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 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不如与之,间晋而取诸杞,吾与子桃,郕反,谁敢有之?是得二郕也,鲁无忧,而孟孙益邑,子何病焉?”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晋人为杞取郕。

说的是春秋时期,鲁昭公七年(前535年)夏四月甲辰日,正逢朔日(初一),这天发生了“日食”,即民间所说的“天狗食日”。

于是鲁昭公就问士文伯:“谁将会应验这次的‘日食’呢?”回答说:“鲁国、卫国均将会遭到报应。论可能性,是卫国大于鲁国。”鲁昭公说:“这是什么缘故?”回答说:“去了卫地,就犹如去了鲁地。如果卫国有什么灾难,鲁国也实际上同时受到了。其中受大的报应的,是卫国的国君,鲁国的上卿。”

鲁昭公说:“《诗经》所说的‘彼月而食,则惟其常;此日而食,于何不臧?(意思是说,彼处发生了‘月食’,则只是寻常之事;此处发生‘日食’,为何又不进行评说?),这是为什么?”回答说:“这只是针对不施行善政而说的。国家没有政令,又不行善事,则会自取其咎,两家遭日月之灾,所以行政不可不慎重,务必三思而行。一是选择好人才,二是顺应人民,三是服从天时。”

晋国派人来到位鲁国,以处理有关杞国土地归还事宜。鲁国季孙(季孙宿)正准备将郕邑给他。谢息时为孟孙(仲孙玃)镇守郕邑,则明确表示不可。

谢息说:“人们常说:‘挈瓶之知,守不假器(意思是,虽然只有汲水瓶子大的本事,也能谨填守卫,而不随便借给别人)’,因为这是做人的道理。您服从您的国君,而守臣我却丧失了城邑。虽然是我这样,您也照样有所猜忌。”

季孙说:“您的国君正在楚国,何况对晋国来,说他是有罪的。又不听从晋国的旨意,那鲁国的罪孽就更重了。届时晋国的军队必定抵达,那时我也没有办法对付他们,不如能大大方方给了他们。等到晋国夺取了诸多杞邑,我给您一个桃邑。如果郕邑坚决反对,看有谁敢占有它?于是就象得到了两个郕邑。鲁国既没有了后顾之忧,而孟孙又增加了一座城邑,那您又担心什么呢?”

谢息又推辞说,此处没有山林。于是又多给了他莱、柞二山,这样他才迁往桃邑。晋国人是为了杞国,而夺取郕邑的。

郕,周代诸侯国名,在今河南省范县一带;郕,古邑名,在今山东省宁阳县东北。桃,位于今山东济宁市汶上县北稍东,在郕以西约一百四十里。莱、柞,山名,均位于今山东莱芜市。

鲁昭公(前560—前510),姬姓,鲁氏,名稠,鲁国曲阜(今山东省曲阜市)人,鲁襄公之子,母齐归,春秋时期鲁国第二十五任国君(前541—前510)。公元前542年,鲁昭公即位。公元前517年,鲁国因斗鸡而发生内乱,鲁昭公先后逃亡到齐国、晋国。公元前510年,鲁昭公在晋国乾侯去世,享年五十一岁。

士文伯,即士匄、士伯瑕,春秋时期晋国的大夫,辅佐赵武。晋平公十六年(前542),子产陪同郑简公到晋国去,晋平公由于兄弟国家鲁国有丧事,而没有接见他们。于是子产就派人将晋国宾馆的围墙全部拆毁,而安放了自己的车马。面对士文伯责备,子产应对得当。晋平公十八年(前540),鲁昭公聘问(指国与国或各个方面之间遣使访问)晋国,曾被士文伯劝回。晋平公二十二年(前536),和叔向都不支持子产铸刑书。晋平公二十三年(前535),日食,士文伯说是对应卫国、鲁国。当年,卫襄公和季武子都死了。晋昭公二年(前530),齐景公与晋昭公会宴。中行穆子陪同,投壶时言辞不当,被士文伯批评。

季孙,即季孙宿,季武子。季武子(?-前535),姬姓,季氏,名宿(一作夙),谥武,史称“季武子”。春秋时鲁国正卿,前568-前535年执政。

孟孙,即仲孙玃,孟僖子。孟僖子(?—前524),姬姓,孟氏,名貜,谥僖。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孟孝伯之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途径郑国,到达楚国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前524年,孟僖子将死,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侍孔子。

季孙是季家的长子,官拜大夫。长得眉清目秀,但眼角略微有点向上翘,因而显得有点不太安分。然而却知识渊博,知古通今,而且多谋善断,深得鲁庄公器重,因此碰见什么困难之事,就常叫他去发表看法。为了夺取诸杞,他准备将郕邑送给晋国。

孟孙也是鲁国的大夫。春秋战国时期,鲁国有三个掌握实权的卿大夫,即季孙、孟孙和叔孙。因为季家是鲁国的世家大族,因而有不少文臣武将,谢息就是孟孙的家臣之一。为孟孙郕邑,忠心耿耿。

当晋国人来鲁国处理杞国土地时,季孙主张先将郕邑送给他们,但结果遭到了谢息的抵制。原来鲁国的权力,早已被季孙、孟孙、叔孙三个卿大夫几乎全部瓜分殆尽,鲁国的国君鲁庄公并没有掌握实权。至周灵王十年(前562),季孙、孟孙、叔孙三分鲁国公室,最后连军队也瓜分掉完毕。他们把鲁国所有的军队分为三军,三家各得一军。周景王八年(前537),三家又四分鲁国公室,这次季孙却得了二军,分得带甲军士七千人,而孟孙和叔孙各分得一军,也分别有二、三千人。

由于鲁国权力的分割,虽然人民处于政治较为宽松的环境中,但是却从此连年攻战不断,社会动荡,生产力得不到发展。详情可见诸《后汉书》。

据《后汉书》注:“谢息守郕,胁以晋、鲁,不丧其邑。左传,孟孙之家臣谢息。孟孙从鲁昭公如楚,谢息为孟孙守郕邑。晋人来理田,季孙将以郕邑与之。谢息不可,曰:“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谢息曰:“古人有言,‘挈瓶(挈瓶,谕小智)之智,守不假器。’”季孙曰:“吾与子桃。”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谢息得桃邑莱山,故言‘无桃莱之利’也。”

意思是说,谢息负责守卫郕邑,虽受到晋、鲁两国的胁迫,但并没有轻易丢失这座危城。据《左传》载,孟孙的家臣谢息。当鲁大夫孟孙随鲁昭公去楚国去时,谢息为孟孙守卫郕邑。晋国派人来,管理杞土地,季孙正准备将郕邑送给他们。谢息认为不可,他说:“您服从国君而,作为守臣的我却丢失了城邑,虽然是我这样,您也一样会有猜忌。”季孙说:“国君正在楚国,是他得罪了晋国。今又不听晋国的话,鲁国将将会认为其罪孽更重。因此晋军必然会来兴师问罪,那时我也没有办法对付了。”谢息说:“古话说得好,‘挈瓶之智,守不假器。”于是季孙让步说:“那我给你桃邑。”谢息推辞此处没有山林,于是就又多给了莱、柞两处。因为谢息多得到了桃邑又得到了莱山,所以才有了“无桃莱之利”的典故。

又据范晔《后汉书》列传第十八载:

衍闻之,委质为臣,无有二心;[]挈瓶之智,守不假器。[]是以晏婴临盟,拟以曲戟,不易其辞;[]谢息守郕,胁以晋、鲁,不丧其邑。[]由是言之,内无钩颈之祸,外无桃莱之利,[]而被畔人之声,蒙降城之耻,窃为左右羞之。且邾庶其窃邑畔君,以要大利,曰贱而必书;莒牟夷以土地求食,而名不灭。是以大丈夫动则思礼,行则思义,未有背此而身名能全者也。……

[]委质犹屈膝也。左传曰:“策名委质,贰乃辟也。臣无二心,古之制也。”

[]解见左传。

[]晏子春秋曰:“齐大夫崔杼弑齐庄公,乃劫诸大夫盟。有敢不盟者,戟钩其颈,承其心,曰:‘不与崔氏而与公室者,盟神视之,言不疾,指不至血者死。’所杀者七人,而后及晏子。晏子奉血仰天曰:‘崔氏无道而杀其君,若有能复崔氏而婴不与,盟[]视之。’遂仰而饮血。崔氏曰:‘晏子与我,则齐国吾与共之;不与我,则戟在脰,在心,子图之。’晏子曰:‘劫吾以刃而失其意,非勇也。留吾以利而背其君,非义也。诗云:“恺悌君子,求福不回。”婴可回而求福乎?刃钩之,直兵推之,婴不革矣。’崔子遂释之。”

[]左传,孟孙之家臣谢息。孟孙从鲁昭公如楚,谢息为孟孙守郕邑。晋人来理田,季孙将以郕邑与之。谢息不可,曰:“夫子从君而守臣丧邑,虽吾子亦有猜焉。”季孙曰:“君之在楚,于晋罪也。又不听晋,鲁罪重矣。晋师必至,吾无以待之。”谢息曰:“古人有言,‘挈瓶之智,守不假器。’”季孙曰:“吾与子桃。”辞以无山,与之莱、柞,乃迁于桃。杜预注曰:“挈瓶,汲器,谕小智也。鲁国(下)[]县东南有桃虚。”莱、柞,二山名。

[]臣贤案:谢息得桃邑莱山,故言“无桃莱之利”也。但为“莱”字似“枣”,文又连“桃”,后学者以“桃枣”易明,“桃莱”难悟,不究始终,辄改“莱”为“枣”。衍集又作“菜”,或改作“乘”,展转乖僻为谬矣。

冯衍,字敬通,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著名学者。生卒年不详,两汉之际在世。祖父冯野王在西汉元帝时曾为大鸿胪。冯衍幼有奇才,9岁时能诵《诗经》,20岁时已是一个博通群书的学者。王莽执政时不少有权势的人推荐他做官,他皆坚辞不就。

王莽新朝末年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王莽命令大将廉丹出兵山东,镇压那里的赤眉军,冯衍以属官的身份从征。部队行至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王莽下诏给廉丹,说如果打不败赤眉军就别活着回来。当时廉丹十分恐惶,冯衍给他分析了王莽必败的道理,劝他不要为之卖命,而应当自找出路。廉丹不听,结果战死在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冯衍无奈,逃亡到河东(今山西)。

王莽败亡之后刘玄即皇帝位。更始二年(24),刘玄派鲍永安抚北方各地。鲍永来到河东后,冯衍被用做立汉将军兼狼孟(今山西阳曲)县长,驻军太原,与上党太守田邑一起秣马厉兵,保卫河东地区。次年,赤眉军摧垮了刘玄的统治,光武帝刘秀在都城即位。刘秀派兵来夺河东,田邑因刘玄败亡降汉,并写信招降鲍永和冯衍,鲍、冯二人不从。这时,传言刘玄还在赤眉军中,因而他们屯兵界休(今山西界休东南),准备救出刘玄;后来得知刘玄确实死了,全军为之发丧志哀,然后到河内(今河南武陟西南)投降刘秀。刘秀对他们投降太晚十分不满,不久鲍永立功得到重用,而冯衍却一直在坐着冷板登。后来,刘秀任命他为曲阳(今河北曲阳)县令。在任期间镇压郭胜领导的农民军有功,按理当有封赏,但遭人谗毁,没能得到任何奖赏。

建武六年(30),冯衍向光武帝刘秀提出八项建议,光武帝打算召见他。谁知冯衍当初做狼孟长时曾得罪过的富豪令狐略已是东汉政权的司空长史,此人从中作梗,召见遂被取消。后来他交结外戚阴兴、阴就等人,当了司隶校尉(京畿地区行政长官)的从事(属官)。但又遇上光武帝惩办外戚的宾客,很多人都被绳之以法。冯衍自投监狱,光武帝下诏不予追究。从此他回到杜陵故乡,闭门不出。他也曾上 书给光武帝,说明自己心中的委屈,但光武帝一直不用他。年老时家中贫穷,妻子凶悍,在失望和困苦中走完了他的人生之路。

冯衍颇有文才,文字流畅,气势恢宏,论理清晰。所著赋、诔、铭、说、《问交》、《德诰》、《慎情》、书记说、自序、官录说、策等五十篇,原有集五卷,已佚。今有代表作《显志赋》,抒发政治上不得志之情,并借史事讽谏时政。赋中多对偶句,对魏晋六朝骈丽文风有一定影响。明人辑有《冯曲阳集》。

“谢息守郕”,经《左传》和《后汉书》这样一宣传,于是成为一则有名的外交典故。谢息虽然没有守住郕邑,但是除了得到了桃邑,还另加莱、柞二山,又让鲁国避免了晋国的入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