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剧《谢启娶妻》考略
(2022-07-02 09:46:10)
标签:
文化 |
分类: 谢氏研究 |
芗剧《谢启娶妻》考略
谢燕颉
芗剧,原名歌仔戏,是流行于福建漳州芗江一带的戏曲剧种。
《谢启娶妻》,为传统剧目。剧中唱腔以“杂碎调”为主,采用闽南方言写成韵白。因为是生动的民间语汇,因此乡土气息非常浓厚。
该剧所写的是,河南人卢梦仙,在赴考途中遇劫,而与仆人卢安离散。适逢河南卢望先,亦因赴考遭劫,病死客栈。因二人姓名谐音(闽南音)而讹传,让卢安误以为主人已死,还回家报告凶讯。恰有广东盐商谢启,到河南经商,巧遇卢梦仙之妻李妙惠,见其才貌双全,欲娶为妻。卢梦仙之父卢南川,也不忍媳妇年青守寡,便促其改嫁。而李妙惠却念在与卢梦仙伉俪情深,在与谢启拜堂之后,便上吊自尽。为此,谢启深受感动,便积极抢救。李妙惠复活后,二人结义为兄妹,还带回广东,当了账房掌柜。后来经一番周折,卢梦仙、李妙惠夫妻终于破镜团圆。卢梦仙高中回乡后,卢南川因感乡邻白老福父女的关照之恩,曾命卢梦仙续娶其女白金花。卢梦仙就是不从,只认白金花为义妹。谢启后与卢梦仙的义妹白金花结成连理。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芗剧一代宗师邵江海,根据区青本整理改编为《卢梦仙》,1962年由龙溪地区芗剧团首演。1980年,郭志贤以卢梦仙与李妙惠坚贞爱情的主线,对该剧又重新整理改编为《李妙惠》,由漳州市芗剧团演出。其剧情简介如下:
李妙惠,扬州城里名传一时的美貌才女。少女时代便能写就一手极雅致圆熟的诗文,常被当地文人们传抄吟诵。因为她不在诗上署名,使得大多数人只知其诗,而不识其人。
李妙惠不慕权贵钟爱才学,拒绝了诸多贵族公子的求亲,十六岁时才嫁给了家境并不丰的同乡、新科举人卢云程。
卢云程年少才俊,不到二十岁就中了举人,在当地也颇有才名。一对才貌双备的伉俪,清贫的日子过得甜甜蜜蜜。
两人常常同坐灯下,诗文酬唱,一比高低。他们最喜欢的游戏,就是相竞作诗,先出题限韵;然后分头思索觅句,看谁出得快、出得好。
虽然经常是李妙惠赢了,然而好坏则难以评判。实际上李妙惠的诗句清新自然,稍胜一酬。可身为举人的卢云程却不肯认输,只评说是各有千秋。
为此李妙惠曾经感慨地说:“女子若能赴考,妾怕也早已成为折桂郎!”卢云程也深以为然,连连称是。
卢云程有一同窗好友,名叫王义真,与卢云程同科折桂,交往颇深。王义真经常到卢家,与云程切磋诗文。彼此熟悉,而不拘礼节,对对方诗文的品评,不论优劣,都能直抒胸臆,毫无顾忌。
一次,卢云程与李妙惠又为谁的诗好各执一端,争议起来。恰好第二天王义真来访,卢云程故意拿出一首妻子李妙惠的诗给好友评析,这当然是他打着自己的名义。这是一首名为“晓妆”,五言诗:
啼鸟惊眠罢,房栊曙色开。
凤钗金作镂,鸾镜玉为台。
妆似临池出,人疑向月来。
自怜方未已,欲去复徘徊。
王义真看后,不由得拍手称绝,叹赏不已,夸道:“卢兄描绘闺人晓妆情景,如此呼之欲出,观察之细,诗意之妙,实在令人佩服得很啊!”
卢云程听后,露出一丝不易察觉的愧颜,但很快又掩饰过去。此时他不便挑明此诗非己所作,接着又拿出几首自己写的诗,递给好友。王义真—一看过,评论说:“这些比‘晓妆”诗却差得远了!”卢云程听后闷闷不乐。
夏去秋临,几场斜风细雨过后,西方露出殷红的夕阳,卢云程与李妙惠双双凭栏远眺,欣赏着瑰丽清新的风景。触景生思,李妙惠吟了一首“远山”诗:
秋水一泓碧,残霞几缕红。
水穷霞尽处,隐约两三峰。
用词简炼,诗意不俗,确实很见功夫,卢云程不由得十分佩服。他又起想当初好友王义真品诗一事,不免心里有些酸溜溜的,因而吟出一首七言绝句:
远山句好画难成,柳眼才多总是情。
他日衰颜人不识,倚炉空听鹧鸪声。
他的诗意竟然直逼妻子而来,讥笑她今日虽然貌美才高,颇为得意,他日难免人老珠黄,倚炉哀叹。幸亏李妙惠心宽意慈,知道丈夫这样说只在吃自己的醋,并无中伤恶意,也就一笑了之。
虽然小夫妻俩常为吟诗之事嗑嗑碰碰,可都只是表面上的矛盾,卢云程心中实是十分佩服妻子。李妙惠也很能理解丈夫,所以越争情爱弥笃,成为知心知意的夫妻。
明朝成化十八年春,礼部会试。卢云程只好告别如胶似漆的家庭生活,与王义真结伴到京城赴考。两位江南才子参加会试,原本以为中榜是十拿九稳的事,谁知师出不利,竟双双名落孙山。
当初别家来京时,卢云程和王义真都给家人留下了极大的希望,如今落第归家,实在无颜见江东父老。心情悒郁不舒,索性两人先前往西山灵光寺暂住散心。
两人原打算稍住些时间,待心情转好就启程回乡。谁知这灵光寺位于翠微山竹木深处,景致清幽,静谧脱尘,读起书来最易进入佳境。于是,两人都有些舍不得离开,恰好寺中主持见他俩字迹工整遒劲,想请他们抄写经书,报酬便是无偿提供食宿。两人本有留意,这么一来,就干脆住了下来,半天为寺中抄经,半天潜心读书,准备下科会试东山再起。
会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也就是说卢云程和王义真准备在寺中读上三年书。因为怕丢面子,也为了专心致志,两人竟都拖着没有书信与家人联系。
话说卢云程家中,左等右盼不见他的消息,不知他出了什么事。恰好,有一个与卢云程同名同姓的南方书生客死京城,消息被带到卢家,家人悲痛不已。
卢家父母深信儿子已遭不测,还为他立了灵位,以寄哀痛。李妙惠虽然也伤心欲绝,但瞑瞑之中她隐约觉得,夫君并没有死,他还有相见的一天。
这一年江南一带正遇着百年不见的大旱,卢家生活已难以自给,常常饱一顿、饥一顿。好心的卢家父母,见媳妇年轻守寡,又无子息,跟着自家挨饿实是可怜,因而劝她找个好人家改嫁过去。李妙惠却坚决反对,只说:“生为卢家人,死为卢家鬼。”
当初她已对云程起誓,此身只属他一人,即使他真的归天,她也要为他终生守节,何况她心中还藏着一线希望呢!
卢家父母以为媳妇是顾忌名份,苦苦撑着,所以仍然留意为她物色再嫁对象。江西临川有有个盐商,名叫谢子启,家境殷实,为人也厚道,此时客居扬州,妻子不幸病故。当听说卢家想劝媳妇李妙惠改嫁的风声,连忙请媒人上门求婚。
卢家父母觉得这门亲事不错,就背着李妙惠答应下来。待谢子启家抬着花轿、敲锣打鼓来迎亲时,李妙惠才知道底细,她本想坚决抵抗,可翁婆苦苦相劝,无奈之下,只好坐上花轿,来到谢家。
虽然到了谢家,李妙惠却坚决不肯与谢子启拜堂,更不用说入洞房了。她死死跪在谢母脚下,泪流如雨地肯求给谢老夫人作侍女,不答应便不肯起身。谢老夫人心软,见她心意已坚,只好答应了她的请求,好在谢家富足,另娶一妻并不为难。
这样,李妙惠就留在谢老夫人身边,充当贴身侍女。因为她聪明灵慧,善解人意,深得谢老夫人的欢心。
不久,谢家迁回江西临川,李妙惠也随老夫人同往。中途泊舟京口,谢老夫人信佛,便带着侍女上岸到附近的金山寺,烧香拜佛。
佛堂上,李妙惠见桌上置有笔墨,心机莫名一动,竟挥笔在寺壁上题下一首诗:
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彭泽晓烟归宿梦,蒲湘夜雨断愁肠。
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
这首诗除了抒发自己的心绪与志节外,还似乎更重要的是想留下自己的行踪。隐隐期盼夫君或知情人能见诗寻人,再与卢云程重续不了情缘。因而她还在诗后落款为“扬州卢云程妻李妙惠题”。
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春暖花开的时候,静心苦读三年的卢云程再次参加礼部会试,一举成功,荣登甲榜。消息传到扬州,卢家父母分外奇喜,怎料到儿子还在人世,而且还中了进士。惊喜之后,不免又忧心重重,儿子将衣锦归乡省亲,可儿媳妇却已由两老作主嫁到他家,如今也不知身在何方,怎么向儿子交待呢?
不久后,卢云程果然意气风发地回到乡里,一进门就惊闻爱妻的变故,把他震得失神落魂。心里含着伤感,表面上的一套程式又不能不应付。祭祖拜墓,宴请亲朋故旧,拜会地方官员,忙得不亦乐乎。稍稍停下来,无限的忧伤又涌上心头。为免睹物思人,也为了减轻父母的自责。他提前结束了假期,返回京城供职。
二年后,明宪宗驾崩,太子朱祜樘继位,是为明孝宗。明孝宗下诏纂修《宪朝实录》,卢云程受命佐助进士杜子,开往江南一带,采访宪宗一朝的遗事。
南下路途,经过京口,兴致偶起,到金山寺闲游。这一去不打紧,正好看到当年李妙惠题在寺壁上的诗,而喜出望外。
一首诗既示明了李妙惠的去向,又表明了她坚贞守情的心意。既然如此,卢云程下决心,要去找到失去的妻子。于是向寺中僧人打听情况,僧人回忆良久,说:“几年前,有谢姓老妇到此布施,后随船队往临川方向而去,此诗似乎是她所带侍女所题。”
卢云程抄下了题诗,先是托人前往临川访查,得知有一姓谢的盐商,有盐船多艘经常往来于沿江各地。他母亲性喜佛教,听说身边是有一个善于作诗的侍女。
然而谢家的船队往来无定,让卢云程无法寻找,只好去求助于当地官员徐恭。徐恭说:“江上盐船过千艘,怎能—一查找,得想个巧办法。”
两人商量来商量去,终于想出一条妙法。于是选了一位精明干练的衙役,让他化装成小贩模样,并背熟李妙惠的“题壁诗”,然后驾一叶小舟,每天沿盐船停泊的地方划过,高声朗吟诗句,以期引起知情人的注意。
这样边划边吟,过了好几天,经过一艘大型盐船时,船舱吱地打开了一扇窗,一位淡汝丽人探头轻问:“此诗从何而来?”
衙役一见有人搭话,急忙把船划近,说是扬州卢进士所教,丽人大吃一惊,半信半疑地说:“扬州卢举人数年前已故于京师,哪里来的卢进士,不是骗我吧?”
衙役见她对情况颇为了解,便把卢云程所托之事详细叙述了一遍,连细支未节也没有差错。丽人终于确信了卢云程还活着,掩面泣诉道:“我就是李妙惠,烦官人速去通告卢郎,快来接我。”
衙役立即调转船头,回去禀报了卢进士和徐大人。卢云程身为朝廷命官,若正面向谢姓盐商索回妻子,实在有些伤体面。于是徐恭给他出主意说:“不如神不知鬼不觉地把她接下船来。”
当天夜里,恰是月黑风高,那位寻找到李妙惠的衙役又划船来到谢家大船边,找到那扇窗处,低声吟诵着“题壁诗”,舱窗果然又打开了,衙役轻声对李妙惠说明来意,然后把她悄悄接出了港湾,一对分别多年的恩爱夫妻终于团聚。
据冯梦龙《情史》卷一情贞类载:
李妙惠,扬州女,嫁与同里举人卢某为妻。卢以下第发愤,与其友下帷西山寺中,禁绝人事,久无家音。成化二十年,有与同名者死京城,乡人误传卢死,父母信之。
居无何,岁大饥,维扬以北,家不自给。父母怜李寡贫,欲夺其志,强之不可。临川盐商谢能博子启,闻其美且贤也,致币请婚。李自缢者再,公姑患之。
时李之父在外郡,训乡学。李母偕邻妪劝谕殷勤,防闲愈密。李日夜哀泣,闻者为之堕泪。既知势不可解,乃勉从焉。缄书与父诀,词甚惨。
及归谢家,抗志益笃。谢之继母,亦杨州人,与李有瓜葛。李即跪请,愿延斯须之命,终身为主母执役。因坚侍母旁不去。谢故饶婢妾,未及凌犯。
居数日,李复恳请为尼,母姑唯唯。度还乡无复之耳,于时(是)启船先发,而母及李继之。至京口,舟泊金山寺下,母偕之上寺酬醮。有笔墨在方丈,李取题壁间云:
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
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还从折桂郎。
彭泽晓烟梦归宿,潇湘夜雨断愁肠。
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
款其后曰:“扬州卢某妻李氏题。”
卢后会试登甲榜,捷音至扬州,父母乃知子存,然无及矣。
弘治元年,纂修宪庙实录,差进士姑苏杜子开来江右采事,未报,复使卢促之。过家,知妻已嫁,恐伤父母,不敢言,然亦未忍别议,遂行。
道出镇江,登金山,见寺壁题,不觉气噎。问之寺僧,曰:“先有姑媳过此,留题去矣。”卢录其诗以去。至江右,密筹之徐方伯。方伯曰:“咸艘逾千,孰从觇察?纵得之,声亦不雅。盍以计取乎!”
乃选台隶最黠者一人,谕以其故,令熟诵前诗,驾小艇,沿盐船上下歌而过之。越三日,忽闻船中女声启窗唤曰:“此诗从何得来?”隶前致卢命。李大惊曰:“扬州卢举人,其死已久,尔欺我也。”隶备述如所谕语。叩父母及妻名,一一不爽。李遂掩泣曰:“其我夫矣。始吾闻歌已疑之,恨未有间。今日商偶往娼院,母亦过邻舟,故得问汝。汝归可善为我辞。”
因密致之约,挥手曰:“去,去!”隶归报,其夜,依期舟来,遂接李至公馆,夫妻欢会如初。
商赀具付母主其出入,母转以委李。及商归,检视,历历分明,封志完固,叹曰:“关羽昔逃归汉,曹公时不追,而曰‘彼各为其主’,此亦为其夫耳。贞妇也,可置之。”弘治二年也。
卢下帷发愤,不必绝家音。其父母且从容问耗,亦不必汲汲嫁妇。天下多美妇人,商人子亦不必强纳士人之妻。全赖李氏矢心不贰,遂成一片佳话。
另据蒋一葵《尧山堂外纪》载:
卢瀚妻李氏,名妙惠,有贞操。弘治初,卢会试不第,留京讲学,有同姓名者死,误传至家。会岁饥,父母怜李寡,强以聘江西新淦巨商谢能之子启,李自经者再,不得已,归于谢。谢继母亦扬州人,李恳乞为婢,以全节操,启不能夺。李侍母不离。启先载盐赴江西,母与李继归,舟泊金山,母与李登寺酬愿,李题诗于壁云:“一自当年拆凤凰,至今消息两茫茫。盖棺不作横金妇,入地还寻折桂郎。彭泽晓烟归宿梦,潇湘夜雨断愁肠。新诗写向金山寺,高挂云帆过豫章。”署其后曰:“扬州卢某妻李氏题。”既而卢举进士,以修实录差往江西,过扬州,知李已嫁。及登金山寺,见所题诗而泣,及至江西访盐船,多舣河下,教慧隶诵诗往来盐舡间二日,李闻知,唤问诗从何处得?求告以故。李惊喜曰:“吾夫尚存耶?”密约暮夜以舟来迓,盖恐明言之则声扬不雅也。是夜,果附舟升至卢寓馆,为夫妇如初。盖李归谢逾二年,贞操益励,谢母亦为获持,以遂其志。及是归,卢母亦叹异。
蒋一葵,字仲舒,号石原,江苏武进(今江苏常州)人。明万历二十二年(1594)举人,历官灵川知县、京师西城指挥使,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有书斋曰“尧山堂”,万历二十五年(1597),刻有王崇庆《山海经释义》。作品有《尧山堂外纪》、《尧山堂偶隽》、《长安客话》。“其所著撰,琳琅脍炙人口”,是当世负有重名的骚人墨士。
新淦,历史悠久,渊源流长。先秦前,称上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县,起名新淦。据《新淦县志》载,新淦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始于尧帝(约前23世纪)。西汉置,属豫章郡,为豫章都尉治,后为南部都尉治。治所即今江西樟树市。《元和志》 卷二十八新淦县: “县有淦水,因以为名。” 隋开皇十一年(591) 徙治今江西新干县,属庐陵郡。唐属吉州。北宋淳化三年 (992) 属临江军。元属临江路。元贞元元年 (1295) 升为新淦州。明洪武初复改新淦县,属临江府。民国初属江西庐陵道。1927年直属江西省。1957年改为新干县。
卢瀚,扬州人,明弘治六年癸丑科第三甲第二十三名同进士出身。正德间任岳州府知府。
据《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二选举志进士四载:“明:癸丑科毛澄榜:卢瀚(江都人)。”
据《江南通志》卷一百二十七选举志举人三载:“弘治二年己酉科(靳贵等共一百三十五人秪列一百二十四人):卢瀚(扬州人)。”
另据卢氏族谱载:培丰镇(隶属于福建省龙岩市永定区)东中大路背村。该村卢姓开基祖系卢氏第七十三世(永定第八世)卢瀚于明弘治年间从坎市碧溪(大路下)村迁入开基,现已繁衍至第二十六代七十余户,三百余人。(属卢东溪之后裔。)
从故事改编成剧本,女一号李妙惠,姓名始终未变,籍贯扬州也未变;男一号的姓名则从卢梦仙、卢云程到卢瀚,籍贯则从河南到江都、扬州;男二号谢启,姓名也未变,只是籍贯从广东到临川、新淦。
李妙惠、卢梦仙梅开二度,夫妻团圆,谢启功不可没。倘若他执意要从中作梗,也无可奈何!谢启的继母从中成全,也让人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