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的丛林里,您需要一张“路线图”——GEI企业研究报告2021年度合订本发行
标签:
企业研究报告2021新经济新场景新物种 |
分类: 咨询与智库 |
长城战略咨询出版的企业研究报告创刊于1993年,是与长城所同龄的理论研究月刊,由王德禄任主编,赵慕兰任主审,已出版360余期,并形成年度合集28本。现在2021年企研合订本已正式印刷,对外发布。
2021年,依然不是平静的一年,新冠疫情没有终止,中美纷争未曾停歇,互联网企业遭遇治理整顿,房地产和教育产业震荡,但各种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中国的发展脚步不会停下,倚靠科技创新自立自强的决心不会改变。2021年,科技创新和新经济发展中的成果需要总结,各种问题和挑战也亟待解答。
中国的国家竞争实力持续提高,在全球产业变革中如何引领创新?怎么入手,怎么实操?
平台型企业的发展被规范和整肃,如何评判它们的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如何促使其进一步健康发展?而平台型大企业以及地方产研院大力介入的“新研发”,我们该如何评估?
新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之外,社会层面的治理机制该如何创新?作为新经济高地的高新区,在管理机制层面已经做了或者应该做何种探索?“双碳”战略提出以后,科技园区该如何应对、实践?作为思想供应者的新经济民间科技智库可以发挥什么作用?
独角兽、瞪羚等新物种企业已连续几年引起各方关注,但企业个体推动的创新会以何种形式促进产业变迁,其成果和机制如何?而新物种、新场景、新赛道召唤的未来产业,我们该如何把握、如何布局、如何建设?
即将发行的GEI企业研究报告2021年度合订本,涉及了“场景驱动”、“新研发”、“新治理”、“新赛道体系”、“绿色园区”、“未来产业”等命题,很大程度上解答了上面那些问题。
在这一年度的报告中,长城战略咨询创造性地提出,新场景倒逼突破新技术,是数字经济时代兴起的创新模式;社会多种主体参与的“新研发”具备“涌现”和“实践”等特点,既是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的破题之道,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源头所在;新经济新治理在“理念”、“主体”、“手段”方面皆呈现变化;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则具备“生态化”等五大特点;平台型企业正逐步从“被动式功能价值发挥”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驱动”的“自觉”阶段演进;国家高新区在进一步发展中,应因地制宜地探索绿色发展特色路径,并重视新物种和人才的作用;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支持未来研究应重视完善要素供给、生态培育;等等。
定位于“中国新经济咨询和服务先行者”的长城战略咨询,自成立以来一直关注技术、产业、区域、经济领域的新动态、新趋势,并向社会公众贡献自己的思想洞见。这些洞见以各种载体向外界传递,其中最重要的形式之一就是“GEI企业研究报告”。
迄今为止,这些报告,记录着长城战略咨询在技术革新和经济转型之时,如何见微知著、洞察先机,源源不断推出新发现、新思想。
这些企业研究报告运用了长城战略咨询长期以来积累的新经济方法,特别是“区域、产业、企业”三观结合的独特研究方法,有“接地气”的特点,深受政府决策者、新经济研究者和创新型企业家的欢迎。
新经济发展如火如荼,未来正呼啸而来。与其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阅读这些报告,即可认知升维,也能指导实践。
购买2021年企研合订本请扫描下方二维码或点击文末阅读原文进入有赞购买页面。
2021年共出版12期企业研究报告(总第357期-总第368期),每期主题和内容摘要如下:
2021年第1期:《场景驱动的创新——数字经济时代兴起的创新模式》
内容摘要:场景创新模式源于硅谷,但兴于中国。中国科技创新活力最强的科技企业们,依托中国大市场、大数据优势,持续在城市变革、社会变革、产业变革中发现新场景,倒逼突破新技术。因此,相比于欧美国家以产品为导向的创新,中国的创新更容易发生在城市层和社会层,这种创新环境决定了场景创新模式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当前,我们正处于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国家竞争实力提升需要科技自立自强,需要持续诞生引领世界变革的创新,因此,也更需要重视场景的作用,加强场景创新模式的探索与应用。
2021年第2期:《新经济时代的新研发》
内容摘要:近年来,我国涌现出一批与时俱进的新研发现象,如阿里以达摩院进军基础研究领域、旷视的场景驱动式创新、大疆的开放创新等。这些新研发均表现出多元主体合作、研发各环节边界模糊、市场需求导向、新场景新物种引领等“大生态”特征。同时,江苏省产研院、中科院深圳先进院等新型研发机构对体制机制的革新也体现了市场对科研创新的重要作用。新研发具备“涌现”和“实践”等契合颠覆性创新的特点,既是切实解决“卡脖子技术”,掌握“国之重器”的破题之道,也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的源头所在。
2021年第3期:《新时期国家高新区管理体制改革的趋势和方向》
内容摘要:面向未来,高新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呈现五大导向,一是生态化,引导企业主体、市场专业机构、社会组织等生态系统的多元主体参与,实现生态“共治”。二是市场化,推进行政管理和经济发展相分离,树立市场化思维、经营理念,提升园区运行效率和经济效益。三是平台化,通过功能区整合或一区多园模式,打造区域创新发展的更高能级战略平台,进一步提升高新区首位度、辐射度、显示度。四是功能化,秉承“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初衷,在组织机构、职能重点、人员配置上,着重强化创新创业服务职能,把工作重心放在抓机会、抓增长、找爆发点上,开展更多创造性和探索性工作,构筑新经济发展先发优势。五是法治化,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式保障改革成果,加强高新区立法,实现依法治区。
2021年第4期:《新赛道体系》
内容摘要:世界正在进入一个快速变革的阶段,新物种企业正在创造改变世界的场景,各个城市都在做场景抢赛道。新场景是新赛道形成的基础设施,新物种企业开辟新赛道。场景的出现代表着大量的技术人员和投资人认同了共同的赛道,场景的创新突破会诞生新物种企业。新物种企业的出现即是赛道形成的重要标志,也是新赛道运作的主人,是衡量新经济发展水平的主要指标,新物种企业在某一领域持续集中、爆发,开辟出海量市场,新赛道就形成了。当新赛道市场规模成长到千亿乃至万亿级,就成为主赛道,同时会裂变出新的新赛道。赛道的迭代更新与裂变增长是新经济发展的必然现象。
2021年第5期:《新型研发机构:新研发的典型实践》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型研发机构”日益密集地出现在国家文件和领导讲话中。2015年的《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实施方案》,2016年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2018年的政府工作报告等都提出要发展新型研发机构。2019年,科技部印发《关于促进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指导意见》,新型研发机构正式进入规范化发展阶段。面对不断迭代的研发范式、不断升级的建设要求,新型研发机构仍需要在创新组建模式、明确功能定位、优化发展机制、提升服务能力等方面继续发力,建成一批真正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新型研发组织。
2021年第6期:《让平台企业在新经济中发挥新功能》
内容摘要:新经济蔚然成风,平台型企业作为新一轮科技及产业变革的重要产物,具有与时代浪潮相适应的诸多新优势,其影响已经渗透到宏观经济运行、微观市场主体拓展市场、社会民生保障的方方面面。基于本身的产业生态、创新生态、服务生态,平台企业在自演化中日趋完善,逐步从发展初期的被动式功能价值发挥向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互为驱动的自觉阶段演进。
2021年第7期:《面向新经济的治理创新》
内容摘要:在跟踪研究新经济的治理创新过程中,我们发现新治理呈现三大变化。首先是理念变化,新治理强调社会多元主体的共同管理,除却行政或司法约束思维外,更加强调公共服务思维。其次主体变化,新治理主体多元化,尤其是新经济企业的参与,打破了原有公共服务边界,承担起了部分社会和行业治理功能,并不断拓展着治理领域。第三是手段变化,开放场景成为政府新的治理手段,制定灵活多样的规则成为新经济企业参与治理的重要手段,数字技术提升治理的实效性和精准性。
2021年第8期:《我国民间科技智库发展研究》
内容摘要:新经济时代,知识经济成为创新发展的源泉,民间科技智库作为市场经济最活跃的参与者,以其敏锐的感知力和洞察力,紧紧抓住时代变化的趋势和机会,以建设性思维指导创新,以“思想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成为新经济时代“思想市场”的重要贡献者。事实上,民间科技智库的最大活力和生命力即在于对新思想的认识和把握,能够提出独立的观点,并能把新的思想系统化,最终在社会上传播并在一定程度上达成共识,这也是民间科技智库的核心价值所在、是其生存的能力所在。
2021年第9期:《新经济新物种》
内容摘要:区域政府在新物种培育的发力上,基于新物种企业的特征及诞生的关键环节,一是要围绕新物种企业基因突变特性,融合投资机构和智库机构的发现和培育优势,增强企业内生动力;二是要优化区域创新生态,提升新物种企业成长环境的质量;三是要深化对新物种企业种群隔离机制的理解,从新赛道、新场景、新治理入手营造有利于新物种企业诞生和成长的条件。
2021年第10期:《新经济与绿色园区》
内容摘要:国家高新区作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领跑者,要在探索科技创新与绿色发展耦合路径,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走在前列,为引领我国经济、科技、社会、生态全面高质量发展作出新的贡献。但是,各国家高新区绿色发展禀赋和基础不同,在国家区域重大战略中承担的责任和使命也不同。因此,对国家高新区进行绿色发展分类研究,因地制宜探索绿色发展特色路径,建设新经济引领的绿色园区,对支撑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意义重大。
2021年第11期:《新经济时代人才引领区域发展》
内容摘要:在中美贸易、新冠疫情、智能时代等多重背景作用下,人才发展需求与发展范式发生深刻变革。人人皆可成才,具有创造性、数字化、复合型等特征的人才能够脱颖而出。随着国际政治经济格局的深刻调整,全球人才竞争博弈加速演变,国内各地“抢人大战”日趋激烈。总结新时期各地人才发展经验,我们认为,要实现人才驱动新经济发展,根本在于紧抓人才新特征、顺应人才新规律,结合发展实际与目标构建人才发展体系,构筑能够成就各类人才的事业平台,在识才、引才、育才、用才等方面开展体制机制创新,提供舒适便捷的生活配套和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构建适于激发人才创新创业创造活力的生态体系。
2021年第12期:《国际未来研究发展战略部署及我国对策建议》
内容摘要: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未来处在一片迷雾之中,预测未来的最好方法就是创造未来。最近我国对未来研究与未来产业的关注明显提升,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要“抓紧布局”“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也明确提出前瞻谋划未来产业,我国已经在一些科技领域成为领跑者,领跑就需要广大科技工作者勇攀未来科技高峰,敢闯科技创新“无人区”,未来呼啸而来,期待未来研究能够带动一批新产业、新赛道的大爆发、大繁荣。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