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汉三镇到武汉四镇
 (2021-08-13 09:53:52)
	
			
					(2021-08-13 09:53:52)		| 标签: 武汉光谷大数据高新区 | 分类: 高新区与区域创新 | 
2021年7月27日晚八点半,我今年第二次来到湖北武汉,第二天开始了满满一天的行程,包括如下几件事:一、与武汉业务中心员工开展务虚会;二、在光谷人才政策3.0发布会演讲;三、演讲后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四、与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汪小龙局长餐叙;五、与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汪祥旺书记交流;六、我的武汉印象:从三镇到四镇。
一、与武汉业务中心员工开展务虚会
7月27日上午,我到了武汉业务中心,听取近期的重点工作汇报,并在员工自我介绍的过程中,积极发现平台感强的人才。现在武汉业务中心已经有30名员工,形成了一个有竞争力的工作团队。我对他们提了几点要求:一是做好两个转型,实现由咨询转向服务,由园区转向城市,要在光谷、汉阳、武昌、汉口打造新经济活力区;二是要学会“接天线”;三是要认知超前,长城所是新思想的发源地,要走向全球引领,更要在武汉发挥引领作用;四是要加快培育平台化人才,探索制定平台化人才考核指标。
二、在光谷人才政策3.0发布会演讲
7月27日下午,我应邀参加了“武汉东湖高新区人才政策3.0发布会暨东湖科学城人才生态建设大会”,做了《新经济生态与人才发展》的主题发言,重点讲了三点:
第一,新经济时代,数据驱动资源,驱动企业出现新物种,驱动产业形成新赛道,驱动技术出现新场景,驱动管理出现新治理。人的循环是新经济三循环的核心,人的循环带动了资本循环,也带动了技术循环。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多元主体参与的新研发引领新经济生态能级提升。
第二,新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放飞自我,是人的个性化展现。在新经济时代,传统用才方式逐渐向灵活用智模式转变,“人才跟着产业走”逐步向“产业跟着人才走”转变,人才逐步由资源高地涌入生态高地,全球人才流动由“引才”逐步向“引智”转变。
第三,未来,光谷要树立投人才就是投未来的理念,培育头部企业,培育伟大创业者,在新物种企业挖掘方面做更多工作,探索以企业家、科学家、投资人为核心的新研发、新治理模式。建设光谷人才大脑,以人才、数字、新治理驱动光谷高质量发展。
三、演讲后接受多家媒体的采访
7月27日下午演讲结束后,我接受了武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的采访,就东湖高新区如何发展新经济发表了四点看法:
第一,光谷人才发展的核心是让千亿级企业脱颖而出。现在社会发展提供巨大发展机会,海量新场景让创业者更好去实现创新创业,同时现在出现了很多指数增长的技术,并且技术与大数据实现联合,这些都是千亿级企业涌现的有利条件。
第二,探索新型产学研组织模式。探索新型企业家、政府、投资人参与的模式,我希望光谷走在最前沿,在中国新型产学研组织方面,走在全球的前面。
第三,光谷要召开全球非接触场景大会。现在第一个改变世界的场景是无人场景,在硅谷出现,在中国大规模实现。而非接触场景,则是中国涌现,现在全国规模越来越大,我希望全球非接触场景大会在东湖召开。这代表什么,代表东湖走出了疫情,成为新经济的引领。
第四,光谷未来发展表面是数据驱动,核心是认知驱动。光谷的发展最重视改变观念,让企业家改变观念,让政府官员改变观念,实现认知驱动,尝试做一些新的事情。现在表面上看是数据驱动,但是数据驱动的核心是认知发生改变,认知升维才是最根本的。
四、与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汪小龙局长餐叙
7月27日晚上,我与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局长汪小龙见面,主要就光谷智慧大脑的建设展开交流。首先,介绍了长城所光谷大数据平台开发情况,长城所大数据平台产品的开发进展和规划,以及在其它地区大数据平台建设情况;其次,交流了其它地区产业大脑相关建设经验,主要以浙江、广东等两省为例说明;最后,交流了关于光谷智慧大脑的建设的思考。我提出三点建议:第一,围绕着政务和产业两方面,做好大数据平台顶层设计。第二,形成东湖高新区产业大脑方案,报送大数据微报告。第三,形成武汉业务中心数字化业务推进方案,组建大数据人才团队,加强武汉业务中心与知识管理部的协同,推进大数据平台一体化开发、交付。
五、与东湖高新区管委会汪祥旺书记交流
7月27日,光谷人才3.0发布会结束后,我与东湖高新区管委会领导进行了面谈,就光谷“新经济生态建设与人才发展”话题展开交流。长城所一直以来把光谷放在第一位,光谷在各方面肯定要争第一,我重点指出以下几件事情:
第一,建立东湖高新区新物种培育中心。把瞪羚培育计划上升到哪吒、潜在独角兽、独角兽梯度培育,发布培育名单。要培育头部企业家,培育过千亿的企业,要吸引头部投资机构。
第二,谋划新经济活力区。规划5平方公里,在这片新的区域里,做一些新的事情,放更新的东西,引进新物种,每年实现翻番。
第三,光谷要办全球非接触场景大会。疫情之前是硅谷开创无人场景,最后各种无人场景在中国爆发。东湖要做全球非接触场景,准备全球非接触场景峰会,将非接触项目都引到东湖来。
第四,光谷要大力培养未来产业。未来已来,现在说的未来产业不是过去未来研究的产业,是新经济的、数据驱动的,新物种企业都是未来企业,科技含量比较高,要让企业去牵引科学家、学校、投资家去做创新。
第五,搭建大数据平台。我们已经做了三年东湖双创大数据平台,下一步要建光谷大脑,发布大数据微报告。
六、我的武汉印象:从三镇到四镇
在我记忆中,中国历史上能够叫“大”的城市只有两个,一个是大上海,另一个就是大武汉。最早提出“大武汉”概念的还是民国初年的孙中山先生。辛亥革命首义成功后,孙中山先生惊叹:“武汉一呼,四方响应”。“大武汉”不仅仅是战略之重,也不单单是城市包含乡村的面积之大,更是历史纵横的深度之广。3500多年前的商朝方国在今武汉近郊黄陂区筑盘龙城,城市之根从此扎下;春秋战国时期,今汉阳古琴台仍遗留着伯牙遇子期的琴琴瑟瑟;三国时期,有今鄂城建都的孙权,以武为昌。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打响,革命的星星之火从此燎原,1926年才被正式命名为“武汉”,距今只有短短74年。武汉是座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的人民。我认为,影响武汉最大的十大人物有钟子期、孙权、李白、崔颢、张之洞、孙中山、黎元洪、刘道玉、周苍柏、李文亮。
光谷是武汉最有活力的区域,3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七成,2020年留下近10万大学生群体,新增市场主体2万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达3100家,占到武汉市近半,培育了斗鱼等独角兽企业,涌现了网络直播、互联网医疗等新赛道,诞生了无人非接触场景,我认为光谷已成为武汉“第四镇”。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