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6日下午,长城所内部召开了《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读书分享会。王志辉首先分享了她的读书心得,然后大家自由发言。以下是我的发言内容。
一、活力经济是理念创新
我比较欣赏的经济学家是熊彼特和哈耶克。在他们之后,优秀的经济学家很少。不过现在终于出现一个,就是费尔普斯。他对当代经济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比较准确。对于《大繁荣:大众创新如何带来国家繁荣》这本书,我感觉最大的遗憾是,撰写序言的这几位国内的经济学家所写的观点基本都是错的,他们仍然用传统的经济学视角来理解这本书。但是他这本书写得很好。
他举了三个例子:20年代的英国、60年代的美国和现在的中国。上世纪20年代,英国处于工业化时期;60年代,美国达到工业化的顶峰。因为之后很快,在硅谷就出现了新经济;而现是体验经济或者说新经济的时代。这个时代第一个核心是创业,第二个核心是科技园区或叫集群。虽然书里面没提到集群,但是他的认识比集群还高,一下就到了熊彼特和哈耶克的高度:到底是技术重要,制度重要,还是企业家重要?结果费尔普斯还是犯了经济学家的通病:说这个重要,那个就不重要。所以在他这本书里,第一讲制度不重要,第二讲技术不重要,第三讲企业家不重要。什么重要呢?想法最重要。想法重要,这个和我的认识很一致;但是前面三个都不重要,我不大能接受。经济学家为了把自己的观点写得更鲜明,容易走极端。因为在西方,思想是市场,如果写得什么都好,就不显眼。
想法的确重要,但是如果说制度、技术、企业家都不重要,我接受不了。我认为,想法和制度、技术、企业家之间的关系是问题真正的核心。技术是在想法之下起作用的,想法是刺激制度的,同时想法又是企业家精神的核心。所以要剖析它们的内部关系来进行分析。
二、体验经济是中国人最大的的机遇
时代特点是很重要的。什么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创新生态和大众繁荣?这本书认为这个时代是就现在。
根据创业的动力,中国的创业可以归纳为三种:生存式创业、发展式创业和变革式创业。生存式创业是中国人创业的不竭动力,因为中国太大了;发展式创业,或者说小资型的创业,是用来满足人的体验的。这种创业在中国刚刚诞生,而且现在越来越火。现在很多地方出现了商场开不了张的现象,这是为什么?我认为,现在是体验经济的时代,将商场做成一个平台,就能成功;如果商场只是卖东西而不提供体验,是不可能成功的。我每半年都会去大悦城看看,每次去,二层的雕爷牛腩都得排队。在大悦城开的店都是以体验经济为主的,不再是过去的模式了。单纯买东西,越来越依赖线上的电子商务,反而是体验,越来越倾向于实体店。茶馆、咖啡厅、特色餐厅会越来越多。这就是体验经济,一方面人们越来越愿意回家,另一方面人也越来越需要更好的社交。
体验经济的发展,在全世界来看,中国是最好的。前些天看到黄鸣(皇明太阳能老总)写了篇文章,用很大的篇幅批评中国的“双十一”,他认为“双十一”是个浪费资源的事。前不久又有一个新闻说,美国和欧洲出现“圣诞购物潮”,超市和商场里都很挤。现在这个时代了,还去商场排队,实在跟不上时代。相比之下,中国的“双十一”是最领先的,我们是走在时代前头的。但是,中国人是很没有自信心的,所以黄鸣骂马云、骂双十一、歌颂工业4.0,搞得挺热闹。
体验经济,或者叫社交化经济,又或者叫生态经济。如果时代一下子给了中国这个机会,中国突然就达到了经济形态的最核心,我们中国能不能把握好这个机会?这本书从某种意义来说是在表扬中国,给中国开药方。所以,我认为这就是写的中国的书。比如说,最近很多人认为金砖四国没戏了,经济学家们都在炒作东盟,认为印度尼西亚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些增长点无一例外都是人口众多的多家,而且都把中国的增长当作模板。但是人口的问题在什么情况下有意义?并不是单纯在人口基数上有意义,而是在社交化的意义下才更有意义,社交化必须要人多才能玩起来。
三、高新区如何打造活力经济
高新区如何打造活力经济呢?我们可能要做这么几件事:
现在中国的活力经济分布不均,长三角和珠三角是活力经济,环渤海里的中关村很好,但河北白沟、山东寿光等,整个环渤海活力都不大。我最近跟河北高新区科技局的人交流,河北很大,但为什么落后呢?就是创业活力不足。下一步我们要从理论上挖掘活力经济,同时肯定要在高新区里先行先试,让其表现得与众不同:
第一是科技创业。高新区要有很强的科技创业。现在很多高新区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试图统计科技创业数,而创业基本统计不上来。这就错了。不管什么创业,都应该统计。你们要专门去找各个地区的创业数到底是多少。第二,要在中国有条件的地方打造创新生态。中关村应受到标榜,对于其他的外地高新区,要把创业咨询做好,和创客、和新的发展结合起来的。这个方面科技咨询部要好好研究,区域咨询部也要重视。
我看这本书比较好,我们得想办法找作者过来讲座,他是对中国了解比较深的,而且也不是从数据出发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