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欧洲】追寻公主的影踪(一)

标签:
奥地利茜茜公主wachaumelk旅游 |
电影《茜茜公主》中出现不少令人难忘的感人场面,特别在尾段,当美丽的公主从家乡巴伐利亚(Bavaria)出发,乘搭皇家邮轮出嫁,逆流向多瑙河的维也纳缓缓驶去,成千上万奥地利人民在河的两岸夹道欢迎这位未来的年轻皇后,争睹她美艳迷人的风采。
电影在多瑙河的瓦豪河谷(Wachau)实景拍摄,把这一段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里面最美的河谷景色,摄录在电影中。风景多么旖旎秀丽,多么富有诗意,令人向往,使我霎时产生泛舟河上的冲动,想要马上追寻旧日公主的影踪。
第二天,我立即水陆并进:先乘车沿着维也纳多瑙河的河畔公路到梅克镇(Melk),接着再赶到河畔的观光船码头,准备来趟蓝色多瑙河的精华游。
前往梅克镇的一路上绿意盎然,山麓平原覆满郁郁青青的葡萄园,当中还有传统的村庄、教堂、古堡遗迹点缀其间,一股中古世纪的气息油然而生,我这个城市人忍不住要求司机放慢车速,以便尽情欣赏沿途自然优美的景色。
到达镇上,我先参观屹立在岩坡上的梅克修道院(Stift
Melk)。岩坡是镇的最高点,因此登上修道院能俯瞰全镇,加上它毗邻河谷,更可以从高处欣赏两岸的苍翠林木。
梅克修道院已有900多年历史,它是一座巴洛克式建筑,今天既是教育中心,又是博物馆,是了解本笃教(Benedictine)在奥地利发展历史的场地,里面还有几间经典的大厅和一座大教堂。修道院前身是城堡,后来才改建成修道院,而在修道院即将建成的时候,还遭受一场大火烧毁,可说是波折不断。
庭院后面一列排开黄白色相间的大楼,大楼内陈列神迹、绘画和其他珍贵文物。楼内有座大理石厅,气势让人惊叹。其实在这座大厅内,只有门框和门上的山墙才用上大理石,其余都是画工用灰泥画装饰,不过技术精良,维肖维妙,若不是修道院的导游解说,真不容易分辨出来,还以为整座大厅都用大理石装饰呢!
大理石厅外面的特大阳台更是别有风光,我留意到它后方的教堂有一对耸立的高塔,双塔中间是多尊圣者的雕塑,这是一座富有洛可可风格(Rococo
Style)的建筑。讲到洛可可风格,其实是以巴洛克建筑为基础演变而来,一般用在室内装饰,基本特点是纤弱娇媚、华丽精巧、甜腻温柔、纷繁琐细,常使用弯曲线条,也多以贝壳、叶片、花草等自然图案做装饰,有别于巴洛克的华丽大方,洛可可偏重细致精美。我留意到拥有双塔的教堂正具备这些典型的风貌。
至于阳台正前方,是片开阔的平原,小镇和多瑙河一带的美景尽收眼底,与沿途车上所见的有所不同,处在这样宁静典雅的田野景致前,心境豁然开朗。
大阳台隔壁的图书馆是整座修道院中唯一不准拍照的地方,馆内藏有自9世纪以来的珍贵典籍,连四周的木书柜都镀上金边,典雅华丽。我沿着一条如鹦鹉螺形状的旋转梯走下去,这道旋转梯设计很特别,尤其是在楼梯底部安装一面镜子,我从高处往下望,顿时觉得深不可测。
下了梯子就来到大教堂,这次是修道院参观行程的最后部分。教堂内金碧辉煌,华丽壮观,圆穹顶开了几扇对称的窗户,阳光就透过窗户洒落到大殿内,采光效果很好,同时高耸的主祭坛上每尊圣者的塑像都镀上金箔,金光灿烂,表达信徒对天主的无限尊崇。
大教堂穹顶上的壁画出自于奥地利绘画大师Johann Michael Rottmayr的手笔,把圣本笃(St.
Benedict)的神迹故事描绘上去。我在维也纳卡尔教堂搭乘升降机直达高处所见的壁画,也是这位画家的著名大作。祭坛对面一座巨型的管风琴被一群为圣本笃歌功颂德的天使和丘比特雕像围绕着,造型活泼可爱,惹人欢喜。
我未在修道院久留,争取到一些时间前往镇上闲晃。从镇上的热闹大街偶然回过头来仰望修道院,更觉它的神圣威严,像为这古镇守卫站岗。卵石大街的两旁都是纪念品商店和咖啡厅等,依然保留着典雅的文艺复兴时期气息,未因时代演进而改变。
前一篇:【老邓和欧洲】维也纳的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