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邓和大洋洲】红土沙漠之旅


标签:
澳洲北领地乌鲁鲁卡塔丘塔红土旅游 |
去(2011)年圣诞节假期,我飞到澳洲中部的北领地(Northern
Territory),这里有座在1987年被联合国同时列为世界文化及自然遗产的乌鲁鲁─卡塔丘塔国家公园(Uluru-Kata
Tjuta National Park),不仅是澳洲的热门旅游点,更能够在此探索原住民阿男姑人(Anangu)的「圣山」。
澳洲中部是一大片沙漠地带,但并非想象中的黄沙漫漫,红色的沙土是它的特色,因为含有丰富的矿物,尤其是铁矿,因此呈现红色。不仅如此,红土之上还有广阔的植披,一望无际是三齿稃、沙漠橡树等灌木。红土之下则有地下水,为植物提供了水源。
在这片红土大地上,数万年来孕育着原住民阿男姑人,据数据记载他们是由Pitjantjatjara和Yankuntjatjara两族组构而成。此行的导游小徐曾补充说:阿男姑人的祖先属印度尼西亚后裔,六万年前自印度尼西亚南移到此地,不过这样的说法仍未得到证实。乌鲁鲁和卡塔丘塔岩石群就是他们栖息和繁衍子孙的圣地,两处的部分地区仍禁止旅游人士进入,是原住民神圣祭礼的地方。
我从雪梨出发,航程三个多小时直达尤拉腊机场(Yulara
Airport),此时正是澳洲炎夏季节,我一下机就感到热浪逼人。导游小徐将我接到离机场不远的艾尔斯岩度假村(Ayers Rocks
Resort),这儿是公园区内唯一的住宿地,不仅有多间酒店,还有餐厅和购物中心,被形容为沙漠中的绿洲。
我下榻的Sail in
Desert酒店外观很有特色,一排平房上覆盖许多巨型白帆帐篷,远看宛如一列沙漠行舟,加盖帆布帐篷不单外观好看,主要是阻隔猛烈阳光的曝晒,也可以防沙暴,设计兼具美观和实用性。
导游小徐来自上海,是港台知名武打明星陈惠敏的外甥,由于他经常来往香港,大家更多了一份亲切感。几天来,多亏他沿途详细介绍,让我增添不少对当地民情风俗的认识。
小徐提到这里平均气温为摄氏35度以上,中午更高达45度,不宜户外活动,以免中暑不适,所以每天中午12时至下午3时都安排休息时间,外游则分为早上和傍晚两个时段,还要提防出没在沙漠的蛇虫,我也留意到酒店大堂到处放置捕虫陷阱,里面尽是形状可怖的甲虫。
经过中午的休息,下午3时一到,我们准时开始首访「圣山」。
第一站来到卡塔丘塔,又称做奥加斯岩(The Olgas)。我们先从公园区的步行径(Kata Tjuta Dune
Walk)远观卡塔丘塔岩石群的风景。澳洲政府为了保护自然环境,不惜耗费巨资设置观景台和保护区,园内环保工作做得非常好,每年逾40多万人次来到岩群旅游,都无损园景,卫生设备也很充足,沿途不见垃圾弃置。
从远处观看,一片平坦荒漠上,这个由36块巨大圆穹形岩块组成的岩群像奔跑中的象群,形状千姿百态。而在阳光照耀下,岩石呈现褐红色,更显出一番不凡的气势。在原住民语言中,卡塔丘塔是「很多颗头」的意思,从外型来看,也颇能理解这种称呼所为何来。
根据地质学的考察,褐红色的卡塔丘塔和乌鲁鲁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话说6亿年前,造山运动把海底的山脉向上挤堆,成为现在位于公园区内的阿玛迪斯盆地(Amadeus
Basins),还堆挤出几个冲积扇。而在3亿年前,造山运动再度发威,又将冲积扇堆挤上海面,然后经过长年累月的风蚀,遂出现这几座巨大岩块。
除了倾斜耸立的卡塔丘塔岩群,和垂直矗立的乌鲁鲁岩之外,另外尚有一块平顶山,叫做康纳山(Mount
Conner),面积比乌鲁鲁大3倍,小徐说它们属于「姐妹岩」。不过平顶山在80年代已被私人收购,不再开放作旅游景点,所以并未宣传。两天后赶赴帝王谷的途中,小徐特地将车停下来,让我得以见识到平顶山的庐山面目。
想要近距离欣赏卡塔丘塔,有两种步道可以选择,我们挑了2.6公里长的步道(Walpa Gorge
Walk)漫步其上,另有一条风之谷(The Wind Valley)路线,由于需耗费4小时,只得放弃。
Walpa Gorge
Walk步道满布碎砂石,两侧岩石矗立,高耸入云。每块岩石的曲线和形状,以及它在光影下的变化,都饱览无遗。步道尽头是个V字形的峡谷,前面则有一泓清澈潭水,周围植物生长茂盛,除了灌木丛外,还有不少稀有的远古植物。
结束近两小时的谷道漫游后,眼见夕阳即将西下,我们马不停蹄赶往著名的乌鲁鲁日落观赏点(Sunset Viewing
Area),准备欣赏血红如火的乌鲁鲁日落奇观。
前一篇:【老邓和香港】玩物益智
后一篇:【老邓和大洋洲】乌鲁鲁奇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