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简要介绍德国思想家尼采的重要著作

(2023-07-29 09:28:54)
标签:

尼采

德国哲学传统

政治思想

文化

历史

分类: 人文,历史
      弗里德里希·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1844-1900)是19世纪的德国最特立独行的思想家。他生前创作的作品并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接受。但是在去世后,他在作品中阐述的一些观点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人们的认同。究其原因,表现主义作家戈特弗里德·本(Gottfried Benn,1885-1856)给予了解释:“他的那一代人讨论过的一切,思考过的一切,经历的痛苦和磨难都在尼采作品中有明确的表述。”
       实际上,尼采一些哲学观点已成为人们一般见解的组成部分,比如,尼采所说的权力斗争远比卢梭的《社会契约》更贴近现实。这种表述比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的范围还要大,还包括种族、宗教和性别的冲突。尼采以多种身份(哲学家、语言学家,文艺评论员和音乐作曲家)创作的作品对20世纪乃至现在的哲学、艺术和文学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是尼采的作品也最难以理解,甚至因此而产生许多的误解。要理解尼采的作品不仅要结合德国当时的现实生活背景,而且还必须结合柏拉图以来的西方哲学传统:
       1、《悲剧的诞生》
       这是尼采187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悲剧的诞生:源于音乐的灵魂》(Die Geburt der Tragödie aus dem Geiste der Musik)。尼采将古希腊文明描述为两个派系的斗争和冲突—阿波罗主义与酒神主义。阿波罗主义以优雅、冷静以及对美丽的重视为特征。酒神主义代表酒醉后的非理性,但存在着人的情感(比如爱情、热情和勇气)因素。尼采的这种观点与欧洲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观点,即古希腊文明具有高贵、单纯、优雅而恢弘的特征是截然不同的。
       尼采认为古希腊悲剧的伟大之处在于将两种主义融为一体,但遗憾的是在苏格拉底之后的阿波罗主义支配了西方文明的思想。他提出通过德国浪漫主义(尤其以理查德·瓦格纳为代表)作为振兴酒神主义的方式,以挽救欧洲文化。这是因为酒神主义对应的情感因素对人充分发挥创造力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
       2、《不合时宜的考察》
       尼采在1876年出版的《不合时宜的考察》收录了有关欧洲情况的五个主题,指出了经验知识的局限性。在《历史对生活的用途和弊端》中,尼采认为当时的历史叙述存在着较大的缺陷,其叙述的内容和传承关系不够准确,容易对人产生误导。尼采认为对历史的叙述应本着实现人生价值和健康的社会为目标。此文揭示的主题至今仍被众多学者加以探讨。
       在《教育家叔本华》中,尼采探讨以叔本华(Arthur Schopenhauer,1788-1860)的哲学思想复苏德国文化尤其是哲学本身的可能性。尼采认为叔本华不仅是“真正的”哲学家,也是理想的教育家,应按照叔本华的教育理念对现代文化尤其是“学者文化”以及现代教育做出具体的改革。
       3、《快乐的科学》
       在1882年出版的《快乐的科学》(Die fröhliche Wissenschaft)中,尼采使用格言和诗来写作。这本书的主题是颂扬人生的快乐,并且将美学的乐趣以轻松的哲学风格带入人生之中。书名是源于法国普罗旺斯的方言,代表着诗歌的艺术。
      以永恒轮回的概念出发,尼采认为应该从人生的价值和人生的快乐来考量一个人应该采取怎样的行为。这与基督教传统主张的人应该牺牲人性的欲望以换取死后进入天堂的消极观点是不同的。《快乐的科学》最为人所知的是尼采提出的“上帝已死”这个说法,这传递出尼采试图以自然主义与美学取代宗教传统的个人意图。
       4、《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
        1885年完成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一本写给所有人及不写给任何人的书》(Also Sprach Zarathustra, Ein Buch für Alle und Keinen)是尼采最出名的也是最重要的著作。尼采使用类似于新约全书以及柏拉图对话录的框架结构,类似于前苏格拉底哲学作品里的语气,经常以自然现象作为修辞和讲述故事的手段。尼采也经常提及西方文学及哲学的各种传统,解释并讨论这些传统的问题。
       以波斯先知查拉图斯特拉( Zarathustra,628-551BC)这个角色为媒介,由他四处进行哲学演讲,描述他的旅程以及各种听众对于其哲学的反应。听众的反应可以视为是对于查拉图斯特拉和尼采本人的哲学评论。尼采在这本书中提出其哲学思想的几个重要概念:超人、上帝已死、力量意志和永恒轮回。超人是一种更高级的生命形式,是建立在上帝已死或者放弃基督教道德的基础上。
       5、《善恶的彼岸》
       在1886年出版的《善恶的彼岸:未来哲学的序曲》(Jenseits von Gut und Böse. Vorspiel einer Philosophie der Zukunft)中,尼采定义了真正的哲学应该具备的条件:想像力、自我主张、创意以及价值的创造,尼采借此质疑了一些哲学传统上的重要假设,比如自我意识、知识、真理以及自由的意志等概念。
       尼采认为这些传统概念没有足够的证据。他用力量意志(the will to power)来解释人类的行为。他认为世上有两种不同的两种道德观:主人的道德观和奴隶的道德观。主人的道德观的主要特征是:自我肯定、自豪和主动。奴隶的道德观的特征是:自我否定、谦卑、被动和怜悯。正因为如此,他否认人间存在着一种普世的道德观。
       6、《道德谱系学》
        在1887年出版的《道德谱系学》(Zur Genealogie der Moral)由三篇专文构成。每篇专文都专注于讨论道德概念的演变和历史传统,尼采试着证明当代道德观的最初起源没有半点道德根据。残酷的权力斗争才是塑造道德的主要角色。与其他作品相较,这本书在写作形式和语调上都较为倾向于哲学论述的风格,因此这本书就成为哲学界分析尼采思想观点的主要来源。
       在第一篇专文中尼采描述位居社会底层的成员对于那些强大、富有而高贵的上层成员的“怨恨”。贵族成员们是以“好和坏”作为价值观的区分标准,认为他们在社会中所占的优势证明他们自身的优越,并且藐视那些底层的成员。而奴隶们发现他们无法面对自己被强者征服的事实,于是构思出一套“想像的复仇”,将那些强者描述为“恶”,并将自身描述为“善”。
      在第二篇专文中尼采描述国家形成之前的道德景象,以暴力伤害人的权利来自于人的能力,违背承诺者会遭致的惩罚就是被暴力伤害。按尼采的说法,惩罚的传统并不是来自于任何道德目标或理论。坏的结果也是在国家形成之前就已存在的概念。如果人不再四处游荡和进行劫掠,他带有的暴力的动物本性便会转而发泄至自己身上。
       在第三篇专文里尼采讨论基督教道德观的“完美的禁欲”的概念,尼采认为禁欲的概念带来的是一连串可笑而又没有根据的迷信行为。即使在现代社会,禁欲的概念仍会采用新的形式腐蚀人类。
      7、《瓦格纳事件:一个音乐家的问题》
      这是尼采在1888年出版的书。在这本书中,尼采规模空前而毫无节制的攻击理查·瓦格纳,他承认瓦格纳的作品是极为杰出的音乐成就,但他批评那只不过是衰退的文化和虚无主义的产物,也因此只是象征软弱无能。这本书显示尼采也是相当犀利的音乐评论家。这本书为他后来在研究艺术本质以及艺术在人类未来扮演的角色奠定了基础。
       8、《偶像的黄昏》
       同在1888年出版的《偶像的黄昏或怎样用锤子从事哲学》(Götzen-Dämmerung, oder Wie man mit dem Hammer philosophiert)是极具争议性的一本书。书名取自瓦格纳的同名歌剧《尼贝龙根的指环》的第四部分《诸神的黄昏》(Die Götterdämmerung)。在这本篇幅不长的书中,尼采对不少重要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柏拉图、康德、以及其他基督教哲学家)做出了评论。
       他在“苏格拉底的问题”这个章节里指出没有人可以计算人生的价值,认为苏格拉底选择死亡是懦弱的表现,而苏格拉底之后的古希腊哲学发展都是“堕落的”。因为那些哲学家以辩证法为自己开脱责任,坐视传统文化的毁灭。尼采指出当时的德国文化相当单纯而幼稚,并点名批评了法国、英国以及意大利的不少文化代表人物。
       比起那些所谓的颓废主义,尼采赞扬凯撒、拿破仑、歌德和修昔底德,他认为后者比起前者更健康,也更强壮。这本书揭示了尼采的创作意图:重新评价所有的价值观。尼采认为古罗马的文明成就要比古希腊高多了。
       9、《反基督教的思想》
      这是尼采知名而又具争议的著作,尼采在这本书中对基督教的道德观发起论战式的批判攻势,后来世人将尼采视为是反基督教的狂热者的形象主要也是源自于这本书。在这本书中,尼采收集了他在之前的作品里对于基督教的各种批评,以讽刺的写作风格表达他对于基督教伦理中奴隶道德观的鄙视。他举出基督教中的一些例子,比如福音书、圣保罗、殉教者、神父以及十字军,认为那些都属于奴隶道德观的范畴,是企图鼓吹软弱和不健康的行为以牺牲掉那些更好的道德。
       10、《瞧,这个人》
       1888年出版的《瞧!这个人》(Ecce Homo)是风格极为独特的自传,有些章节的名称甚至是“为什么我这么有智慧”、“为什么我这么聪明”、“为什么我写出这么好的书”。自传中记述的主要是尼采哲学思想的发演变,而不是尼采本人的生平。书中凸显尼采研究各种哲学传统的意图,但较少提起哲学和文学的冲突以及哲学与个人特质、身体和心灵之间的冲突。
       尼采试着将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身体外貌相连结,偶尔还会刻意以谦虚的评论描述自己,甚至显示出开玩笑或自我奉承的笔风。在此书的结尾处,尼采宣称世上所有的美德都已呈现在他的身上(包括父亲的早逝以及奇差无比的视力—用以证明他的逆来顺受),他也简短地评论他所有的作品,最后指出永恒轮回的理念以及对所有价值观的重新评价是他从事哲学研究的主要动力。
       一般而言,好的思想家不仅要善于发现问题,而且要善于解决问题。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建立的理论可以用于指导实践,可以推动社会的进步。尼采只是在他的著作中罗列一大堆问题或观点,却没有具体的可行的建议或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因此,尼采研究的东西对社会进步的价值远不如他的前辈--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理论体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