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字类字书
文字类字书就是汉字形体和用法的著作。文字类字书最早是识字课本。据文献记载,西周时期,当时的子弟8岁入小学,识字教材就是《史籀(zhòu)篇》。因此《史籀篇》是我国第一部有文献可考的字书。这里的史籀是一名撰写历史的学者的名字。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210年)统一中国后推行简易规整的小篆字体。推出了《仓颉篇》、《爰历篇》和《博学篇》等以小篆为规范文字编写的识字课本。汉代初,民间将这三篇合为一篇统称《仓颉篇》。《仓颉篇》以“仓颉”二字开篇,收字3300字。这里的仓颉指的是中国象形文字创造者的名字,也是中国道教文字的作者。据说他曾是黄帝的左史官。仓颉造字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之一。
汉代,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的字典——《说文解字》诞生。《说文解字》全面展示了汉字构形系统,创立了利用汉字的形义关系研究汉字的科学方法。
明清时期,字书体例结构更加完备,高水平的大型字书《字汇》和《正字通》相继问世。官修权威大型字书《康熙字典》则代表了我国古代字书编纂的最高水平。
二、训诂类字书
训诂类字书重在讲解词义,解释名物,其中以《尔雅》为首的“雅书”对后代词书和类书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尔雅》相传为战国至秦汉之间(公元前770年--公元220年)的学者纂集而成,收录4300多个词语按义类编排,计2091个条目。首创按内容性质分类释词的体例,能够满足人们辨识名物的需要,堪称一部百科全书式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用雅正之言解释古汉语词和方言词。
《尔雅》还有续篇和增补:《小尔雅》是汉代训诂著作,实际上是《尔雅》续篇;《广雅》在三国时编著,目的也在于对《尔雅》的补充。历史上,许多学者都为《尔雅》作过注,现存最早、保存完整、影响较大的注本是东晋郭璞的《尔雅注》。
三、音韵类字书
音韵类字书在字书的三个大类里出现最晚。魏晋南北朝时,僧人们出于翻译佛经的需要,将汉字的声母和韵母拆分,创反切法来注字音。最早的音韵类字书--《切韵》为隋朝的陆法言写于公元601年,全书共收字一万余个,是以当时洛阳音为基础,又兼顾古音及其他方音汇合而成的综合性语音系统。唐代初年,《切韵》被定为官韵,其体例也成为后代韵书的范本。
《切韵》之后,学者们大多将韵书分为两个系列,一类是以《广韵》为代表的正统韵书,另一类则是以《中原音韵》为代表的近代音韵书。近代音指元明清时代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汉语共同语音系统。另外,韵图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资料。
今天,我们可以借助拼音掌握汉字读音,中国古代没有拼音,要掌握反切的方法很不容易,韵学家便发明了韵图。学习者掌握图中所有音节的读法,再按反切上下字的位置去推求,就能得到正确的读音。我们现在能见到的韵图最早出现于宋代(公元960-1127),如《韵镜》和《七音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