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为什么问那样的问题?”

标签:
杂谈 |
分类: 人在美国 |
“你为什么问那样的问题?”
姚鸿恩
春节期间,我从美国打电话给国内的亲友。有个朋友问起:“收入还不错吧?”我回答,“还不错”,但不展开,不给具体数字。朋友是聪明人,也就不再迂回追问了。
中国人喜欢知道别人的收入多少、房价如何之类的细节。最令未婚青年尴尬或闹心的问题是“有对象了吗?”“什么时候结婚啊?”逼得外出打工者变成“恐归族”。而对结婚后两三年“没有动静”的小夫妻,会问“什么时候生孩子啊?”甚至在背后嚼舌头。
美国人将这类问题称作“不适当的问题”(inappropriate questions)、“无礼的问题”(rude questions)、“讨厌的问题”( annoying questions),或(“侵扰性的问题”)( intrusive questions)。
早在1890年,美国就有法律评论文章倡导 “隐私权”(Rights to privacy)。两位作者之一,后来成为美国最高法院法官。美国宪法的数个修正案(Amendment)中都有条款涉及保护隐私权的某一方面。比如,第一修正案提到“信仰隐私”(privacy of beliefs),第三修正案中提到“住房隐私”(privacy of the home),第四修正案提到“个人和财产隐私”(privacy of the person and possessions),第五修正案提到“个人信息隐私”(privacy of personal information)。
美国历来重视保护隐私权。政府和个人不得侵犯隐私权。除非是对待犯罪分子。美国警察在逮捕嫌犯时说“你有权保持沉默”(You have the right to remain silent),显然,在正式审讯前,嫌犯仍拥有隐私权,可以拒绝回答警察的问题。
名人和官员必须牺牲隐私权。比如骆家辉,他的收入多少、家庭情况,连中国人都了如指掌。
老百姓反而享有充分的隐私权。美国人通常都不会问那些“侵扰性的问题”。即使是申请工作面试,也不可问任何隐私问题,包括年龄、国籍、婚姻等。但是,亲友同事邻居,有时候,还是会冒出此类问题。美国《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的一篇专文指出,有人爱探问,有多种可能。如,未必知道这样问是不合适的;有逆反心理(feeling rebelliousness);出于愤怒和敌意(anger and hostility)。还有,就是出于帮助人的愿望(the desire to help)。比如关心是否有对象,想帮助介绍。显然,这是善意的。
问题是,许多人已经疲倦于此类问题,觉得自己的隐私权被侵犯了。中国媒体上,曾有“租个男友回家过年”以应付父母和七大姑八大嫂的新闻,足见“人言可畏”。
美国临床心理学医生简博士(Dr. Jan)针对一些常见的烦人的问题,提供了如下应答例句。
“你收入多少?”(How much money do you make?)
可答:“我从来不讨论钱。”(I never discuss
money.)或者,“足够付我的账单和少量娱乐”。
“你还是单身吗?”(Are you still single?)
此问题通常来自亲友。可回答,“若找到了对象,我会对所有需要知道的人广而告之的。”(I’ll get the word out to everyone who needs to know.)
“你胖了?”或“你减肥了?”(Have you gained (or lost)
weight?)
可笑答:“我感觉好极了。你呢?”(I’m feeling wonderful. How about you?)
“你买的房子房价多少?”(How much did you pay for that house?)
可答:“我付的是同一地区房子的市场价。”(I paid the going market value for houses in the neighborhood.)
“你的预产期是什么时候?”(When is your baby due?)
如果你已经怀孕了,当然可以告知日期。但问题是,近来发胖而被人误解了。这种情况下,可直说,“我没有怀孕。”(I’m not pregnant.)让问者感到尴尬。或者,开个玩笑,说个数年后的日期,比如,2018年7月。
“打算什么时候生孩子?”(When do you plan to start a family?)
新婚夫妇会被亲友问及这个问题。如果不想告知自己的计划,可回答,“在婚礼读誓言时,我们认为我们已经成家了”(The minute we said our wedding vows, we considered ourselves a family.)
“to start a family”的含义是“生孩子,成为一个家庭”。所以那个英文回答,在中国很难照搬套用。
美国作家黛比-梅恩(Debby Mayne)建议,对此类问题,若回答客气点,可说:
“我很好奇。你为什么问那样的问题?”(I’m curious. Why would you ask a question like that?)或者,“我还没有触及那个话题。我们谈谈别的事情吧!”(I’m not even touching that topic. Let’s talk about something else!)
若回答不客气点,可说:
“你意识到那个问题有多么无礼吗?” (Do you realize how rude that question is? )
他山之石,可以借用。但是,我想,中国人的智慧是世人瞩目的。对于那些“侵扰性的问题”,一定有更给力的“私人定制”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