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车年代
(2023-09-11 10:04:58)
标签:
文化文章小说 |
分类: 短小说 |
已刊2023年9月10日《劳动报》副刊
明人系列小说《单车年代》
安谅
从地铁站出来,到要去的一家新开的书局,还得步行约15分钟。太阳有点烈,老耿建议道:“我们骑小黄车吧。”明人答应了。
在街头的上街沿上,一溜单车,好几种式样,排列挺整齐。老耿熟练地找到一辆小黄车,一扫码,片刻便听到咔嗒一声,车子解锁了。明人就不这么爽利了,可能光线太亮,还有反光,扫了好几次码,还不见反应。老耿指点道:“你扫这里的吧。”
明人俯下身子,原来座位下边的车杆上,也有一个二维码。他拿起手机一扫,稍顷,车锁解开了。骑着这小黄车,没一会儿,他就觉得有点吃力,老腰有点绷紧发酸。老耿回头望了他一眼,说:“你可以把车座调高的。”明人下了车,发现车座下果然有一个扳手,扳起,抬高些车座,又将扳手扣下,拍拍车座,稳稳当当的。他跨上车,觉得轻松了些,但不久,又有些吃力了。老耿又回头说道:“上桥了,我的腿劲不够了。”
原来在桥坡上,难怪这么费劲。明人用力踩着车蹬,总算到了桥中央,两腿明显有点酸胀。下坡之前,他特别试了试车闸,还比较好使,便让单车顺溜地滑了下去。那一刻,心里还有一点小怯。他不敢像老耿那样踩踏着车蹬,人与单车疾速往下溜。他小心翼翼地,生怕适应不了,还稍带刹了刹车,控制一下车速。
几分钟后就到了书局。老耿停好车,按下锁。等明人也到了,便说:“挺方便的吧,我每月充个18块钱,可以随便骑。”
明人下了车,说:“有点累的。好久不骑,有点不习惯了。”
明人对老耿说,他小学时就学会骑车了,骑的是父亲的车子。一开始,个子矮小,腿也短,没法坐在车座上。右腿是斜着从三角车杠中间穿过,踩在车蹬上的。即便歪斜着车身,也骑得稳稳当当的。后来长高些了,常骑车玩,有时骑得飞快,将同伴甩得老远的。有时还双脱手,车仍沿直线快速行进着。他算是同龄人中骑单车的高手了。当年学校念书时,他就开始骑车了,毕业工作之后,几乎天天骑车上下班,轮渡过江,每天单程就得50分钟左右,骑得双腿都很粗壮。一骑就是十多年。
他说,那时骑车脚下生风似的,每天骑得出微汗。当然下雨很讨厌,身上套着雨披,又戴着眼镜,身子憋闷,眼前模糊,在车水马龙中穿行。
“没摔过吗?我的一位熟人,在马路上骑着车,快速驶过的大货车—块挡板松脱了,竟然削泥一般,将他掀翻在地,就这么走了!”老耿说。
“当然有过危险,也听说过这种事。那时骑车的人特别多,秩序也比现在差多了,相互碰撞,与机动车剐蹭的事,屡见不鲜呢!我快到机关时,有一辆小车在路口的一个办公大楼前突然横穿过来,我来不及躲让,连忙刹车,车轮擦了一下他的车后档,也没什么痕迹。但司机下车就大声斥责,最后,他开口道:‘你赔20块钱吧。’上世纪80年代,这不算小数呀。我觉得他狮子大开口,便问他是哪个单位的。偏巧他说的单位和一把手是我熟悉的,他也是为一把手开车的,刚把一把手送到这里开会。我便也说了自己的单位和姓名,我说我可以找你们领导协商的。这下他慌了,连忙说,不用了,不用了,既然熟悉,就不用了。他很快上车走了。我明白他起先想敲竹杠,拿点外快的,听我一说,担心我向他领导提及,便赶忙夹着尾巴走了。”明人说。
“你知道当时买车紧俏得很,要凭票的。有一回,我父亲带我去二手市场买单车,一位戴着眼镜、温文尔雅的男子正要转让他半新的单车,是永久牌的,开价120元。他还自我介绍说是老师。我们信了他,也没还价,就买下了。可我有一天骑车回家,骑了半个多小时,上了轮渡,忽然车子半瘫了下来,仔细查看,原来是前叉断裂了,而且是旧伤,有焊接过的痕迹。可见,那位所谓老师,隐瞒了这个重大的问题。幸亏不是在骑行中断裂的,要不然,车来人往的马路上,发生什么事都有可能。”明人说到这儿,老耿叹道:“这确实好险呵!”
明人又笑着说道:“其实,那时候骑车,还是快乐更多,比较随意,又能锻炼身体,更不用烧油。补轮胎和修刹车的摊头随处都有,挺方便。关键,骑车常常一路春风似的,生活似乎更接地气,也挺有精神。”
“你坐车这么多年,怕回不到骑车的年代了吧?”老耿戏谑道。“今天你让我尝试了一下。找机会再试试。”明人道。
没几天,一个夜晚,明人和几位老友茶叙之后回家,他们有人要开车送他。他说,不用的。五六公里的路,我自己骑个车回家吧。他扫码了一辆小黄车,调好了车座,还像之前一样,左腿踩在车蹬上,推动了车,右腿抬起,从后面跨上了车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