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李建学
李建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5,115
  • 关注人气:2,60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黑弯里

(2022-04-18 10:21:14)
标签:

天水元龙

李家沟

南山黑弯里

少年记忆

分类: 散文

                             〔散文〕李建学

 在天水东部山区,“××弯”随处可见。

 更多时候,口语习惯多在其后加一个“里”字,叫“××弯里”;做村名,也当地名。

 当然,我们那一带的弯多为山地;缺水,不是人家那种临水而居的“湾”。比如上弯里、地弯里,还有张家大弯里等,都是村名。上弯里藏在渭河南岸的林缘山地,归伯阳乡管辖,离我们元龙的窦家沟和麻家坪等村都很近,曾因有过一家远亲而熟悉。地弯里则远在渭河北岸的黄土群山之中,从我们李家沟村口的山路走起,三四十里地,才能走到这个属清水县陇东乡、早年却离不开元龙集市的多粮山村。

黑弯里
    (很喜欢十多年前天水在线拍摄的元龙图片,北山怀抱中的李家沟,村边兴建的农贸市场、元龙老火车站、渭河、河南岸的关峡,关峡背靠的大山,最高处就是黑弯里。)

黑弯里纯属地名,就是一座大山向北面对渭河的宽敞怀抱;山体弯成扇面的千百沟壑,褶皱着少年的记忆。

 诸如此类,南山上接近黑弯的桦弯里,想必数百年前长满了桦树。李家沟背靠大山之巅的后弯里,则是相对于前面一片开阔处的山坡庄稼地,少年时挖苦菜常去的地方。

 黑弯里与我们李家沟的大坪堡子“相看两不厌”,不知多少年?夹在两山之间的除了东去的浑黄渭河,还有陇海铁路元龙老火车站。从车站上仰望黑弯里,高大的山势有些突兀,且不乏狰狞。站在黄土高坡的大坪堡子墙上静观黑弯里,看到的是林缘区的郁郁葱葱,还有无数大山不离不弃的默默坚守。

 黑弯里山脚下,隐在大片柏树丛中的村庄叫做关峡。关峡据守渭河隘口,卡着顺河而来铁路和310国道,也是我们进山砍柴必经之路。

 第一次到南山上拾柴,去的就是黑弯里。说拾柴,因为工具是背篼和搂耙子。我和几个堂兄弟跟二爷爷爬过三架山,上到黑弯里去搂煨炕的枯枝败叶。后来学着割柴,也在黑弯里。大人们割铁杆蒿之类的上等柴草,我割回来一小捆点火就成灰的黄蒿。

黑弯里
(年前看到“美丽元龙”上的图片,从李家沟村委会房顶看远处的黑弯里,落雪的大山成了国旗的背景。)

 小学四年级那年冬天,能背得起硬柴了,却不去黑弯里。黑弯里找不到那种能当硬柴来砍的小树,更别说青和铁匠木之类的好柴了。我们必须沿黑弯粱西边的土路翻过山头,再过几道山梁,进入森林气息浓郁的南山深处,才能砍到上好的硬柴。

 通过“梁上”这条路进山,绕不过黑弯里。黑弯西侧那面陡坡,挂着几大块清瘦的苜蓿地。地边光溜溜的土路,适合拉梢。拉梢就是打来一捆指头粗细的小树枝,遇到下坡就把细梢捆起的一头放在地上,肩扛根部捆起的大头;拉着走,省力气。

 拉梢走过黑弯里,有一份劳动的快乐。上坡爬上黑弯里,虽然气喘吁吁,却满怀好奇。那些年,砍柴人大多鸡叫三遍出门,爬上黑弯里坡顶天还不亮。站在高处向西北望,一大片光明的天边,大人们都说是天水县城。多次瞭望,后来通过实地观察,感觉我们看到的亮光,应该是县城北道埠东边10公里处的社棠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社棠因为“三线建设”出现四五座大工厂,比如“星火机床厂”,还有“甘棉”和“甘绒”厂等,彻夜灯火辉煌。

黑弯里
(李家沟村委会的办公楼,兴建在一片柿子树园子里。这个地方曾叫做麻园子,有上下之分。麻园子与我家老院的距离不足50米,曾是我的“百草园”。)

 包产到户以后,日子慢慢好过了。等到家里的骡驹子能够驮柴,星期天我和二弟就跟父亲到黑弯里去割梢柴。我们爬上西边的大坡,走过“杨家坟”,从黑弯里背后的平坦处直抵山顶,再从那一面大弯深处的众多沟壑里,割几捆小树枝梢柴扛上来。骡子驮两三百斤一口气不歇往回走,父亲背一小捆追着骡子一路小跑。我和二弟各背一大捆,间或拉梢,磨蹭到下午再回来。这才发现,原来黑弯里也能寻到梢柴,只是之前没有找对地方。

 黑弯里有狼。

 童年时有关“七股子狼”的印象,来自黑弯里的寒冬。

 那些年还不到天黑,正在巷道里疯玩的娃娃们就能听到阵阵狼嚎。直线距离至少在三四公里外的南山上,狼叫声顺风时隐时现。奶奶她们都说黑弯里的“七股子狼”饿了。伙伴们喊着“各回各家、狼叼娃娃”一哄而散,我有时会想那些狼的模样,甚至梦里。

 春秋时节,南来北往的大雁排成人字或一字队形,缓慢飞过元龙的天空。娃娃们喜欢对着雁阵喊:“咕噜雁,长脖子,腰里挽着铁勺子。”这时候的黑弯里,就成了水墨画的远景,任由候鸟翱翔。

 在渭河北岸李家沟两旁的几个村庄,黑弯里还是“看云识天气”的地方。只要山上云雾缭绕,特别是大半个山顶隐在“烟雾”中看不清面目,就会下雨,甚至阴雨连绵。少年时,黑弯里的云雾,元龙火车站冒着青烟的蒸汽列车,一头在南山一头扎进渭河的彩虹,还有那些唱着歌飞在高天的“咕噜雁”,都是我的成长记忆。

黑弯里
(最近看到的李家沟俯瞰图,上麻园子的柿子树长出了新叶,担水路上能跑汽车了。远处的黑弯里依旧,很多事只堪回忆。)

 进入新世纪,元龙人不再上山寻柴了。一方面,责任地里的果树特别是花椒残枝都烧不完。另一方面,年轻人跑到外地打工去了,缺少壮劳力。十几年过来,黑弯里慢慢人迹罕至,山坡上逐渐长起了密实的灌木。土厚水足的褶皱里,还蓄起了树林。

 近些年回老家,抬头再见黑弯里,看到山岭上树木斑驳的疏影,就会想到曾经的人和事,还有上山的满是故事的亲情小道。都说山路上长满了酸刺和藤条荒草,根本没法走了。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黑弯里轮回为新的山林,会不会有狼出没?不见大雁飞过,已经四十年。

 不知道,哪一天能爬上南山?去看看曾经走过的路,看看梦中的黑弯里;顺便拍摄那些不曾留意的——图景。

                              

2022418日晨于西安•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