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札记〕李建学
读《高适岑参诗选评》,系统欣赏盛唐大诗人高适的诗,感慨其心怀抱负却郁郁不得志的一生。
高适(704—765年),字达夫
,沧州渤海县(今河北省景县)人,与岑参、王昌龄、王之涣合称“边塞四诗人”,著有《高常侍集》二十卷。

高适祖上为唐朝官僚,他自幼饱读诗书,文武并举,少年时家道中落,却胸怀大志,亦养成了狂傲个性,不屑科举,妄想通过皇帝的赏识直接进入上层。
高适20岁西游长安,意在谋取仕途,两句诗极其狂妄。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别韦参军》)
结果美梦破裂,连生计都成了问题。没办法,只好跑到边塞去给守将出谋划策,想通过军功实现理想。
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年),高适四十六岁了。才通过睢阳太守张九皋(诗人张九龄的弟弟)所荐举,应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在这个从九品的位置上,他几乎一事无成;最大的收获,就是利用送新兵去边疆的机会,再次到了幽州,写出一些边塞诗篇。
性格决定命运。高适在县尉任上写的著名诗篇《封丘县》,很说明问题。其间的两句,十分准确。
“拜迎官长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
通过这两句诗,可见高适的个性,在官场上实难立足。对上你不能投其所好,对下更不忍巧取豪夺;没有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资本积累,给权利人带不来利益,谁会用你?诗写得好也不行,官场运行的是利益法制,诗书画偶尔利用而已。

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老年高适随兵马副元帅哥舒翰急守潼关。在潼关失守后的半年内,他从一名正八品下的监察御史升至从三品的大都督府长史。“一飞冲天”的十年中,高适作为朝廷“显官”在皇帝身边行走,发挥了个人才干,为唐王朝的稳定做出了一定贡献。
高适无法顺应传统的官场风气,却能临危受任且发挥作用。可他已到晚年,且四处救火;虽然做了高官,更多的是为难形势要他出力罢了。
永泰元年(765)正月,高适六十二岁而卒,获赠礼部尚书。
高适晚年位置显赫,却没有写出几首好诗。此间写就平生最长的一首诗《酬裴员外以诗代书》,有些自传性质。
作为唐代成就较高的诗人,高适的代表作有《燕歌行》、《塞下曲》和《九曲词三首》等,歌颂将士奋勇报国、建功立业的豪情,也写出了从军生活的艰苦及向往和平的美好愿望,流露出忧国爱民之情。

我们最熟悉的诗句,是《别董大二首》之一。
诗曰: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俱往矣,跟高适同事,那些擅长“拜迎官长”且肆意“鞭挞黎庶”的聪明人,都死得踪影全无。高适留下的诗篇,已逾千年。特别是“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儿童耳熟能详。
2022年4月24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