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李建学
水头镇一带,都是过年和清明节,才给先人烧纸。
当然,有新灵的人家,另有乡俗。也就是说,凡是有亲人逝世的人家,在三年之内对烧纸有一些约定成俗的规定。比如逝者的“尽七”和“百日”,必须烧。再就是三个周年忌日,一个都不能少。等到三年孝满,孝子脱服已毕,新灵也就成了先人,就得按照老规矩来烧纸了,不能随便。
小时候听父亲讲过一个胡烧纸的故事,说一个人辛苦挣了钱,经常给孤魂野鬼烧纸,后来发了大财。这是劝善的传说,现实生活中决不能随意烧,也不必给没关系的人烧,更不能烧水头镇乡间祖传的那种“纸”。
天水东部山区,水头镇沿渭河南北二岸,烧“纸”是一种重大礼仪。
首先要包“纸”,就是用习惯的方式把一叠冥币包成信封模样。封皮多为黄纸;也有白纸的,不多见。这一带用白纸做封包,多见于给新灵(逝者治丧期间或去世后头一回跨年)送祭奠礼,用来表达与逝者或其家人的情谊。水头镇过年和清明节的“纸”,封包大小薄厚要尽可能常见,且得体端庄。憨厚的人,包的“纸”里边冥币多,鼓鼓囊囊的真心实意。精明特别是那几个爱钱如命的人,包的“纸”里边冥币少;整个纸包儿单薄苟且,像个猥琐的人一样弯腰驼背,就不好“坐”到桌子上。
“纸”包好了,接下来就是写“纸”。要在包好的封皮正面,用毛笔小楷竖排题写抬头落款,按照过年和清明不同的节令,以俗成的格式写上先人的称谓和子孙的名号,表明谁给谁烧纸。
过年和清明节给先人烧的“纸”,往往在黄纸包皮信封正中间的位置,贴一竖红纸条。一指宽的红纸条头要到顶,脚不能接底。也就是说,“纸”中间用来题写先人名号的红条子,以中国传统的中轴线结构,居中为正,下边必须空出两指宽,美观之外彰显神圣。这些细节都是孝,必须怀着年节的敬意做到位,才有过节的样子。

(网上看到的写“纸”图片,跟我们天水东部山区差不多。)
过年的“纸”,左边抬头两行,以“奉申”两个字起首,跟写信一样,换行空两格再写“谨具春节冥资一封”。中间的红纸条就一行,大多是诸如“故父考××君之神或故母妣××君之神——收用”的字样,有时还要加上先人生前的功名或地位表述等。比如我们老家,就要写“古父考李府君之神”,据说祖上曾经有过功名。“收用”二字一般不能出现在红纸条上,空两格跟在下边的黄纸包上。红纸条有先人牌位的性质,应当严肃。写法各家略有不同,孝心大同小异;都是对先人的节日祭奠,都是怀念,都希望亲人们过节回家平时在“那边”有钱花且衣食无忧。左边落款,也是两行;一行写上后人的名字,以辈分排列;给祖辈烧纸,写上“子××孙××”即可;另一行是“公元××年正月初三日叩送”。正面写就了,再换粗一点的毛笔在纸包的背面写上一个大大的“封”字,多写在纸包封皮的合缝处,有封条之意。这样下来,给先人的“纸”,就算做好了。
这些年,我等跟随关中人的习俗,给逝去的老人送寒衣,包括那些不能回老家的春节和清明,学着在西安的十字路口烧纸,还会自作主张的在“纸”的背面标注“甘肃天水××镇××村”字样,担心到不了父母手里。
“纸”的写法,清明节跟过年差不多。不同的是把起首的春节换成清明,再把最后送“纸”的时间也写准确。
。。。。。。

。。。。。。
再写毛笔字的时候,会计肚子里长了恨,大伙儿也有些不愿看他的脸,两下里都别扭。就这样疙里疙瘩别扭过几年,其间有的人家逼着上学的娃娃写。对联的丑陋权当一笑,“纸”上的格式和称谓写错,可不得行。很多人家绕不过会计,还得来求他。会计黑着脸写,老婆在一旁叨叨。灵光的点人,就会悄悄的给会计家提四个油饼,也有拿几颗鸡蛋的。会计嘴上骂着不要,她老婆就会笑着叫他给明白人先写。
会计写“纸”写对联,一直写到包产到户的那一年。
这一年,全国都在学习小岗村的经验,要发动群众搞联产承包责任制。公社给桦树砭派来一名驻队干部,听说是个小有名气的笔杆子,水头镇中学的毕业生。过年的时候,驻队干部有意在村里走动,嘘寒问暖的跟大伙儿培养感情。他亲自到每家每户拜年,按照规矩磕了头。就在“纸”前接受主人客套点烟上茶的时候,驻队干部无意间发现好几家人堂屋里坐的“纸”,中间一行收用者都是同一个人。
驻队干部暗自用心,挨家挨户走过一圈,一时半会没搞明白。等到了清明节,驻队干部再证实一番,私下里找熟悉的人了解情况,终于明白了。全村大多数人家“坐”的“纸”,供的都是会计家的先人。
也就是说,有十几年的春节和清明,老实的桦树砭人,大都在给会计的先人烧纸。
2021年3月22日晨于西安•家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