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2021-01-24 17:36:49)
标签:

长庆石油报

不解之缘

分类: 散文

                                  〔散文〕李建学

《长庆石油报》是我的贵“人”。

 30多年来,我的工作生活与这份企业报有不解之缘。

 19881226日,考入泾河之滨长庆石油学校3个月零5天的我,冷不丁在120公里外的《长庆石油报》上发表了一首只有10行的小诗——《勘探队员》。浓墨的铅字和两块五毛钱稿费,激励我成为文学的追梦人,也让我记住了那个很文艺的副刊名称——“油浪”。从此,开启了我与《长庆石油报》的几度缠绵。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学生时代,先后在《长庆石油报》上发表了5篇稿子,大都是稚嫩的诗文,只有1篇反映学校情况的“豆腐块”消息。

 19903月下旬到4月底,我们16名同学来到长庆石油勘探局机关所在地庆阳县城,走进子弟总校做教学实习。我实习初二7班班主任,代《语文》课。那时候背负着毕业分配的巨大压力,头一回走过报社的大门也没敢进去看看。

 师范88级中文班在校期间,开设的课程是“大专”,我们拿到的文凭却是“中专”。也就在毕业那年,油田的中学不要“中专”生了,进人标准是“大专”以上的毕业生。子弟小学也不欢迎我们,欢迎的是小师范毕业的“普教”生,就是那些啥课都能教的老师。怎么办?到哪里去?是我们每一个人必须直面的难题。

 一个多月的实习期,天天跟年级组的老师们在一起;言传身教,学到不少东西。就在那段难忘的日子里,悄悄写了几篇稿子。有一篇人物通讯发表在530日的《长庆石油报》上,题目是《桃李新曲——记子弟总校实验班教师任改菊》。任老师是多年的先进,为人师表堪称楷模;给我们手把手传授教学经验之外,她还带我等3个农村来的实习生到家里吃过臊子面。于是,我就在访谈的基础上搜集资料写了她。3千字的稿子,用复写纸抄在作文本上,羞答答的送进《长庆石油报》编辑部。大名鼎鼎的夏步海老师接待了我,当时就提了修改意见。实习结束返校,当我在长庆桥看到报纸发稿落款的“本报通讯员李建学”时,激动的心要从胸口跳出来了。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因为这篇稿子,报社到学校选人时,有位姓李的组织干事在著名的“将军楼”约见了我,鼓励我毕业后到报社去工作。也就是说,是《长庆石油报》,让我的毕业分配意料不到的顺利。

 更顺利的还在后头。

 712日晚上,勘探开发研究院政工办的一位副主任来考察毕业生,当时我正在灯光球场看露天电影,被班主任找人叫到小招待所。那位副主任说研究院已经确定了我的分配去向,很快就来车接。

 后来才知道,写任改菊老师的那篇报道让我露了脸;另一篇写实习生活的散文经人推荐,让我受到油田一位作家的关注;他当时是研究院主管宣传的政工办副主任。散文就是《甜甜的回忆》,发在614日的《甘肃工人报》副刊上。在石油学校第二课堂讲过新闻写作的赵军才老师看到后,及时保荐了我。当时,他已经调入研究院任团委书记。缘于写作,我被当作“笔杆子”从组织部点名要到了研究院。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在千军万过独木桥的毕业分配关口,如果没有《长庆石油报》,也许就没有我三十多年的厂处机关工作经历。《长庆石油报》对我,无疑于雪中送炭。

 分配到庆阳,工作虽然与报社失之交臂,情感却与这份报纸缠绵不休。

 1990年整个冬季,我都在第二采油厂南区大队生产实习。每天早晨爬大卡车到马岭川道的102井站顶班,学当一名采油工。跟真正的石油工人在一起,逐渐改变了我的思维;其间不仅给报纸和广播写过新闻稿,第一篇石油题材的小小说《K姐》,就编发在作家程正才主持的“油浪”副刊上。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1991春节过后,我在研究院政工办搞宣传。因为工作和业余写作,我成了《长庆石油报》的忠实读者,也成了报纸的骨干通讯员和业余作者。那些年,看报纸是一种习惯。每期的《长庆石油报》拿到手,先找自己的稿子,再看单位的消息,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名字。那些年,四开小报纸展开来,从头版翻到四版,都能看到第广龙的稿子。稍后的几年,也能看到彭旭峰的名字。还有那些精辟的时评,包括局机关和报社大笔杆子写的社论,有的篇章甚至要摘录细究。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那些年,我是研究院马路斜对面报社小院的常客。我的同学兼老乡王三勇分到报社当记者,后来远走加拿大的女同学黄亚娟也在报社编辑部。我跟王三勇称兄道弟几十年,我们一起读书、学下围棋、相约看电影,包括定期赶往西峰参加每年两次的自学考试。因为常去报社,门卫从来不拦我。因为稿件发表,也会到报社财务去领稿费;积攒了两年多的稿费,在桥头买来第一辆自行车。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我不仅在这份企业报上发表过诗文和短评,更多的是反映油气勘探开发成果和技术创新动态的新闻稿,还有人物通讯。在庆阳的8年,报社举办过三届全油田层面的新闻理论研讨会,我获过2个论文小奖。1991年《浅谈企业报的可读性》获首届研讨会纪念奖,1992年《人物通讯刍议》获第二届研讨会纪念奖。虽然都是鼓励性质的奖励,对我这样的新手却是上进的锣鼓。这样的活动都在报社进行,几乎所有的编辑记者都参加,不少领导和前辈亦师亦友很多年。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陈忠实的长篇《白鹿原》才出来,编辑部主任刘仁老师打来电话,从他那里我拿到了初版新书。我的短篇小说《守诚家的》在《地火》发表以后,资深记者兼小说家杨虎林老远就喊我——“建学家的”。后来成为宣传部长的戴娜,一字一句的给我改过稿子。还有前些年当过新闻中心主任的雍亚明,也是多年的领导和老师。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做宣传工作的三四年,经常在《长庆石油报》上发稿子,获过“头条好新闻”竞赛和各类征文奖。这份简朴的报纸,把我的名字传到陕甘宁三省区的油气生产一线。

 1993年夏,开始兼职共青团工作,我的业务部分的离开了宣传岗位,业余写一些短篇小说和散文。1994年秋,当选研究院第七届团委书记,工作重心变了,写稿投稿的热情不减,《长庆石油报》必然首选。1995年以来,除了在“油浪”上发小诗文,也在《北斗》和《长庆文学》等刊物上发表小说。因此,我把发表文学作品的起点放在这一年。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1996年底,我有短篇小说在《飞天》发表;第一个中篇《黄金季节》也刊发在《地火》上。稿子慢慢写长了,就不太上《长庆石油报》了。报纸用稿有版面限制,卡字数;有时候多一个字,都不行。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1997年刊发于《飞天》的短篇小说《清汤一碗》,1998年获全国石油职工文化大赛奖,并入选《总是石油情》出版;把我的热情,从给报社投稿转到写小说上了。

 19988月,研究院先于报社一年多搬迁西安,我的业务转为党政综合办做文字。19999月,经过重组改制,报社留在存续企业长庆石油勘探局,研究院进入新兴的长庆油田公司。油田公司开始没有宣传岗位,二级单位也压缩了机构和人员。忙了文字材料,淡漠了宣传业务;《长庆石油报》虽然跟我们在一个基地大院,却少了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研究院有15名打字和印刷工人被划转到报社,其中有我选树的油田级优秀青工。

 后来随着业务整合,勘探局在报社基础上成立了紧跟时代步伐的新闻中心,形成了以报纸、电视和网络为主体的新格局;《长庆石油报》逐步进入了多媒体时代。

 新世纪之初的几年,研究院组织拍摄了4部“鄂尔多斯盆地地质剖面专题片”。作为撰稿人和摄影之一,我们充分利用新闻中心的设备和技术,为油气勘探开发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很多剖面影像已成绝版。

 在西安的前6年,夫妻两地分居,一个人带女儿上学,日子过得跟救火似的。读书与写作成了奢侈事,很少看报纸了。2005年左右,很多的老报人陆续退出岗位,王三勇也调离了长庆;伴随“油浪”副刊的式微,我跟这份飘散着油墨香的报纸渐行渐远。偶尔看到改版后对开大报的《长庆石油报》,就会怀念在庆阳的日子。

 那些寂静的夜晚,独坐灯下发呆,间或写一点有关石油和石油人的故事。回顾来时的路,起点就在学生时代的《长庆石油报》上。

 2008年,经过再次重组,新闻中心回归油田公司二级单位。

 20126月,我再次转到老本行,成为研究院第一个宣传科长。油田的媒体,无论网络还是报刊,都是不可缺少的业务平台。这时候才发现,工作上联系多了,跟人的关系却太少了。一个原因是网络冲击,这些年不用见面就能采访,也能改稿发稿;再就是评奖和活动少了,曾经的新闻研讨会,早已成了往事。还有一个原因,新闻中心的编辑记者大多属于小字辈,我们缺乏共同话题;更可怕的是老旧理念限制了我的工作想象,连自媒体都不愿尝试,也没有理解“融媒体中心”的内涵和意义。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8年来,通过推送新闻稿和配合采访活动,《长庆石油报》作为传统媒体,为研究院的地位和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2019年,我们联手做了一件史无前例的大事。以新闻中心为主,研究院积极配合,由优秀青年记者徐佳采写的专稿——《石油科研工作者的好榜样张文正》,826日在《长庆石油报》上全文发表,近4万字。一份报纸只发1篇稿子,之前没见过。从1971年初创办《长庆战报》,到现在步入五十华诞的《长庆石油报》,头一回这样宣传石油天然气技术专家,头一回整版报道了我们研究院的张教授;头一回以这种方式,向国内外推介了这位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近38年心路历程。借助这个专题,我与《长庆石油报》再续前缘。 

我与《长庆石油报》的不解之缘

 周六上午,朋友圈看到《长庆石油报》征集五十年故事的消息,有些动情。很多的人和事,如在昨天。

 20207月,再次离开了宣传工作。于我而言,《长庆石油报》就是命中的贵“人”。这份朴素的报纸如一盏明灯,几度以亲情的图文照亮我的工作生活。那些上进的锣鼓,激励我不断超越过去;以微不足道的光和热,给同行者温暖,也暖和自己。

                                  2021123日于西安•家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柳玉成
后一篇:庹玉忠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