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世纪留下十大难解之谜

(2009-10-02 14:45:24)
标签:

新丰酒

昭陵六骏

西汉美酒

飞碟

舍利

分类: 百味杂谈

一,谁在何家村埋下千年窖藏?

    西安何家村,在唐代属于兴化坊,往北即皇城,东为朱雀大街,西邻大唐西市。这个城中村原本默默无闻,几乎是在一夜之间扬名两岸三地。究其缘由,得益于一批窖藏金银器。在陕西历史博物馆中,诸如镇馆之宝“兽首玛瑙杯”、唐玄宗的“舞马银壶”、杨贵妃佩戴的“香囊”、武则天的“鸳鸯纹金碗”等,尽数来源于此。

    谁在何家村埋下了珍宝?珍宝又是在什么时间埋下的?官方没有一致说法,大多数人认为唐邠王李守礼在安史之乱前匆匆掩埋下的,但并没有史料佐证。何家村金银器埋得并不深,离地面只有80厘米,但却在地下一睡千年,真是奇哉怪也。在遥望盛唐华贵的同时,也带来一个千古之谜,而这或许是何家村遗宝的另一种魅力!

二,大雁塔地宫疑云重重

    到过西安的人都知道,法门寺有地宫,小雁塔也有地宫。同样是皇家寺院,大雁塔肯定也藏有千年地宫,探地雷达曾经探测出大雁塔地下有空洞,间接印证了这一推断。唐朝皇帝大多信佛,唐高宗和武则天更是如此,大慈恩寺经常为国祈福,再加上处于都城之内,藏品之丰富,规模之宏大,无不吊足了国人的胃口。

    据史书记载,唐僧玄奘从印度归来后,带回1函骨舍利、8尊金银佛像、150枚肉舍利和657卷《贝叶经》,但其下落一直成谜。所以,有人就大胆推测:大雁塔地宫很可能保存着大量丝绸、各种法器、琉璃、玄奘亲自翻译抄写的经书、玄奘遗物、唐人抄写的经卷、石刻、皇家器皿等。除此之外,唐太宗为了褒奖玄西天取经的唐僧,曾命后宫动用百宝,组织能工巧匠,用了四年时间为玄奘特制了一领袈裟,这件遗物极有可能也藏在地宫中。

三,唐太宗酷爱昭陵六骏之谜

    唐太宗被誉为千古一帝,文治武功都很突出。不但辅助高祖李渊扫平隋朝末年的64家诸侯,而且开创了令人向往的“贞观之治”,西北少数民族将其称作“天可汗”,行使着古代“联合国”的权力,使大唐帝国空前强大。作为“关中十八陵”之首,昭陵甚至比汉武帝的茂陵更壮观,特别是昭陵六骏,着实传奇。

    昭陵六骏,以唐初的全家统一战争为题材,手法简洁浑厚,造型栩栩如生,是中西石雕艺术珍品。有平刘黑闼时所乘的“拳毛驹”,平王世充时所乘的“什伐赤”,平薛仁杲时所骑的“白蹄乌”,平宋金刚时所乘的“特勤骠”,平窦建德时所骑的“青骓”,平刘武周所骑的“飒露紫”。六骏到底来源何处?马名要表达何意?唐太宗为何酷爱六骏?学术界一直在破解这千古之谜。无数事实证明,六骏名号来自西域(即今天的哈萨克斯坦),算得上中亚良驹,其含义皆与突厥语有关,极有可能是李世民胡人血统的缘故吧。

四,秦始皇尸体千年不腐之谜

    司马迁在《史记》写道,“上辒车臭,乃诏从官令车载一石鲍魚,以乱其臭”。这里所说之“臭”,并不是秦始皇遗体之腐臭。从始皇帝遗嘱来看,是不允许遗体腐烂发臭的。骊山陵墓筑了38年,主要原因是为了“固若金汤”,最终目的就是保护始皇帝遗体。从筑墓史实推测,尸体防腐技术也是早有预设和充分准备的。

    那么《史记》所说用鲍鱼“以乱其臭”,其“臭”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此说有三处与事实有出入:其一,秦始皇不是死于沙丘野外,而是沙丘行宫。既然是帝王行宫,设备应是不错,那种以“沙丘”为荒郊野外之说,是不合事实的;其二,并非将秦始皇的尸首直接放在辒涼车里。司马迁在《史记》中用词是非常严谨的,他明白指出:“棺载辒涼车中。”这里特別提到“棺”,即秦始皇遗体经防腐处理后才放进具有防腐作用的棺材里,再搬上辒涼车;其三,《史记》只是说“上辒车臭”,没有讲遗体腐烂发臭,更没有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说“弥漫起阵阵腐败臭气”,是文学笔法。由此产生一种说法,棺中防腐剂,经路途的颠簸有所泄漏而散发出的一种异味。对此,可以从马王堆尸体防腐的措施进行推论。

五,法门寺佛光普照所为那般?

    法门寺地宫藏有四枚舍利子,其中真身灵骨一枚,其余3枚是影骨。释迦牟尼于公元前485年涅槃,这枚指骨历时近25个世纪,它能存到今天确实是个奇迹。据史书记载,唐太宗开启地宫发现了佛指舍利,唐高宗与武则天两次迎佛骨舍利到东都洛阳,唐肃宗敕人迎请佛骨入长安内道场,唐德宗皈依佛教并奉迎舍利于长安,唐宪宗启塔并亲奉香灯,唐懿宗迎奉佛指舍利。大唐帝王一次又一次的朝拜,更为法门寺蒙上一层神秘的面纱

    在1988年古刹开放当天,来自世界各地的十万僧众云集法门,人们竞相瞻礼佛指真身。当僧尼两序在仿明真身宝塔内举行诵经仪式时,第三枚佛骨灵光涌腾而起,霏霏上升,在水晶棺上空17公分处瞬间放光,持续数秒,摄影师拍下了这一千古奇观。对此有不同说法:佛家说是释迦牟尼大师显圣人间,标志着末法时代的结束,尊法世纪的到来;俗家认为许多高僧在修法诵经时,同时对准佛骨发功,能量会聚而撞击上涌,产生发光效应;物理学家说这可能是一次放电现象;摄影师说这可能是闪光灯反射原理。

六,曹操墓竟在漳河之底?

    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地位及其影响,并不比君王低。曹操一生多疑,为了防止盗墓,曾力主“薄葬”。作为“三国第一杀人狂”,曹操也在早年干过盗墓的勾当。所以,他对后事用心良苦。在出殡那一天,72具棺木从四门抬出,就是传说中的“七十二疑冢”。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刻认识。

    “铜雀宫观委灰尘,魏之园陵漳水滨。即令西湟犹堪思,况复当年歌无人。”从这首诗歌来看,曹操墓应在漳河河底。此外,还有一个神乎其神的民间传说。清朝顺治初年,漳河水干涸,渔民看见河中有一块大石板,从石板缝隙进入,渔民们看到曹操穿着龙袍,躺在一块巨石上面。而且还有传说讲,曹丕曾经因为漳河水改道,曹操墓穴被淹没而没有地方祭祀而悲伤。不过,这些都是传说,并不是史实。

七,西汉美酒印证“灯红酒绿”之说?

    西安城北未央区有一条主干道,被当地人称为文景路,因出土西汉美酒而闻名遐迩。西汉美酒的神奇之处,不仅仅在于它被存放了1200多年,也在于它印证了“灯红酒绿”之说,似乎是传说中的新丰酒。从色泽上来看,新丰酒“盈尊色泛南轩竹”,西汉美酒是翡翠色;从味道上来看,新丰酒“香含北砌花”,西汉美酒酒醇香悠远,香气柔香而且持久,回香不断;从酿酒技术传承角度来看,战国中山陵墓已出土过两壶清香绿色酒液,汉朝新丰酒也很可能呈现绿色,可见“绿酒”在当时很是风靡,西汉美酒是很有可能描由新丰酒演化而来的。

    西汉美酒出土时呈翡翠色,不禁使人们联想到“灯红酒绿”这个词。专家普遍认为,西汉美酒盛放于青铜锺中,应该是铜离子作怪。其实,这只是一厢情愿。铜锈一旦离开铜体,就发生过度氧化,绿色会日益加重加深成为黑色,而不是绿色;也有人认为是猕猴桃的功劳,叶绿素造成了“翡翠色”。当然,这种可能是可能的。

八,《清明上河图》中的“清明”作何解释?

   《清明上河图》是北宋名家张择端的代表作,也是故宫博物院镇馆之宝,自从问世那一天起,上至王公贵族,下到文人墨客,无不欲得之而后快。由于画卷上有宋徽宗题词“如在上河春”,故后人认定此画是清明时节的景色。但上世纪末,对于“清明”一说,学术界发起了一场争论。

    一些艺术史家持“时令说”,认为《清明上河图》描述的是汴京居民扫墓、踏青、探亲等清明活动,肯定了是“清明节”。但是,又一些人提出了“地名说”,从画面推断是中秋节前后景色,图中描述了从“清明坊”到汴河口这一段上河的繁华景色,“清明”是指汴京城的“清明坊”。还有一种观点,“清明”并非时令与地名,而是寓意“承平”说。画面是秋色而不是春光,是沿河数里好几处街道,并不仅指在郊外某一个地点。这里所说“清明”,应该是“太平盛世”。层层谜团,孰是孰非,千古难解。

九,中国古代出现过飞碟吗?

    一提到飞碟,人们总是联系到高科技。其实,飞碟并不是新生事物,早在2000多年前就存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也有一千多年。陈寿在《三国志》中第一次提到飞碟,其中写道:“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投入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此外,《晋阳秋》、《文献通考》也有类似的记载。据《梦溪笔谈》言道:“嘉佑中扬州有一蚌甚大,天晦多见……一夜忽见蚌甚近,初微开其房,光自吻中出,如横一金线。俄顷忽张壳,其大如半席,壳中白光如银,珠大如拳。”此事见于科学巨著,作者沈括是科学家,应当不是杜撰。

    “是时江月初生魄,二更月明天深黑。江心似有炬火明,飞焰照天栖鸟惊。怅然归卧心莫识,非鬼非人竟何物?”“词圣”苏轼又加注:“是夜所见如此。”说明不是虚构,而是真人真事,这就是《游金山寺》。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古代有一种不明飞行物多次光临过。至于是不是现代飞碟?还是让高科技给出答案。

十,匈牙利人到底是不是匈奴后裔?

    匈奴是一个游牧民族,在历史上一度很疯狂,中国人称其“天子骄子”,欧洲人更是冠名“上帝之鞭”,被中外史书广为传颂。可就是这样一个彪悍的种族,竟然在东汉后销声匿迹,让人百思不得其解。

    一种说法是,匈奴融合于其它民族。国内外研究表明,匈奴在中国北方、中亚乃至欧洲不断地扩张、迁居,与当地居民通婚、融合,逐渐同化在其他民族之中。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今匈牙利人就是匈奴后裔。比如说匈牙利人吹唢呐和剪纸情形和中国陕北一样,甚至说话尾音也与陕北话很相似。匈牙利诗人裴多菲在一首诗中写道:“我们那遥远的祖先,他们是怎么从亚洲走过漫长的道路,来到多瑙河边建立起国家的?”很多匈牙利学者都认为自己国家与匈奴后裔有着莫大的关联。真相究竟如何?有待史学家进一步考证。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